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治療

2021-01-10 網易

  

  在膝關節腔內前後各有一條韌帶,它們有方向上的交叉,分別為前交叉韌帶(ACL)和後交叉韌帶(PCL),其主要功能就是防止脛骨的前後錯動及膝關節在旋轉時的不穩。它們在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下面的內容主要介紹ACL重建術後的康復。僅供參考!

  01

  第一階段

  炎性反應期術後1天~1周

  目的:減輕關節疼痛,避免粘連及肌肉萎縮。

  方法:①活動髕骨;②直腿抬高;③屈膝鍛鍊(足部不離開床面);④踝關節主動屈伸鍛鍊;⑤傷口定期換藥。

  1.踝關節主動屈伸鍛鍊(踝泵):

  

  踝關節用力、緩慢、全範圍的蹠屈、背伸活動,每日2小時1次,每次1~2組,每組20個。

  2.活動髕骨:

  

  術後第1天開始,上下左右推動髕骨,活動後立即冰敷10分鐘,每日 1次,重複3天即可。

  3.直腿抬高訓練:

  

  伸膝後保持膝關節伸直,抬高至足跟離開床面10~15釐米處,保持30~60秒/次。每天鍛鍊3組,每組20~30次。

  4.膝關節活動度鍛鍊:

  

  要求患側膝關節能夠被動伸直到0度,屈膝關節到達60度(足部不離開床面)。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鍛鍊的原則是被動的閉鏈的屈膝鍛鍊。

  仰臥位閉鏈屈膝鍛鍊:要求屈膝過程中足跟不離開床面,在床面上活動,稱為「閉鏈」。

  也可以採用足沿牆壁下滑鍛鍊來代替;或可以坐在椅子上,健側足輔助患側進行屈膝鍛鍊。

  每日鍛鍊4次,每次約1小時。

  02

  第二階段

  術後2~4周

  目的:加強活動度及肌力練習,提高關節控制能力及穩定性,改善步態。

  方法:如上繼續加強肌力訓練、逐漸增加負重的行走訓練,同時進行初級鍛鍊程序。

  

  初級鍛鍊程序(點擊可看大圖):

  

  

  術後2周:

  

  足尖著地行走:患腿向前邁出腳尖著地, 同時雙拐向前放在與腳 ,尖同一直線處,健腿跟上。

  術後3周:

  

  全腳掌著地行走:患腿向前邁出全腳掌著地, 同時 雙拐向前放在與腳尖同一直線處健腿跟上。

  03

  第三階段

  術後5周~3個月

  目的:強化關節活動度至與健側相同。強化肌力,改善關節穩定性。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能力。

  

  中級鍛鍊程序(點擊可看大圖):

  

  

  術後5周:

  

  術後5周,加強步態訓練,開始在雙拐保護過度到單拐保護下進行行走步態練習。

  術後6周:

  術後6周脫拐,脫支具正常行走。(強化下肢的肌力)

  

  足尖抬起靠牆站立:身體靠牆站立,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足尖翹起,10秒鐘/每次,每組10次,每天3~5組。

  

  靠牆下蹲:身體靠牆,兩腿與肩同寬, 角度逐漸遞增(15,30,45,60,75,90°),緩慢向下滑動,要求小腿與牆保持平行,每次動作維持10秒,每組10次,每天3組。

  

  上下樓梯:上臺階時健腿先上,足底登穩,膝關節繃直後患腿邁上。下臺階時患腿先下,足跟登穩,膝關節繃直後健腿邁下。每組10次,直到步態正常,活動自如止。

  

  弓步轉移:角度逐漸增加,以患者能耐受為準。每個停留10~30秒鐘,每組10個,每天5組。

  04

  第四階段

  術後4個月~6個月

  目的:全面恢復日常生活各項活動,強化肌力及關節穩定,逐漸恢復運動。

  1.俯臥及站立位勾腿練習。

  2.膝伸直負重練習,同時進行高級鍛鍊程序 。

  3.開始遊泳(早期禁止蛙泳)、跳繩及慢跑。

  4.運動員開始基項動作的專項練習。

  高級鍛鍊程序(點擊可看大圖):

  

  

  

  

  05

  第五階段

  術後7個月~1年

  目的:全面恢復運動或劇烈活動。強化肌力及跑跳中關節的穩定性。逐漸恢復劇烈活動,或專項訓練。

  

  圖註:左-8字跑;中-單腿跳;右-折返跑

  通過測試,患健關節活動度達正常,肌力達健側85%以上,則可完全恢復運動。

  注意事項

  1.執行中需視自身條件及手術情況不同,練習次數、時間、負荷視自身情況而定,在醫生指導下完成。

  2.早期關節活動度(屈、伸)練習,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覆屈伸,多次練習。

  3.關節腫脹會伴隨整個練習過程,腫脹不隨角度練習及活動量增加而增加屬正常現象。腫脹的突然增加應調整練習,減少活動量,嚴重時應及時複診。

  來源:3個物理治療師

  責編:予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談一談前交叉韌帶損傷。  前交叉韌帶是膝關節重要的靜態穩定結構,對膝關節生物力學的維持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起自脛骨髁間隆起的前方內側,與外側半月板前角接觸,斜向後上方外側,纖維呈扇形附著於股骨外側髁內側。主要是限制脛骨過度向前位移及小腿過度內外翻及旋轉。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康復,7個階段歷時1整年!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已是非常成熟的手術治療方法,被公認為是目前最佳的治療手段。什麼是前交叉韌帶損傷?前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它與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共同作用,來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使人體能完成各種複雜和高難度的下肢動作。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術後康復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術後康復 2020-12-08 2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普工作委員會】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術後康復
    【科普工作委員會】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術後康復 2020-12-11 17: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AAOS 2017: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重返賽場的時機
    運動醫學會場由肯塔基運動醫學診所的 Ireland 教授主持,三位業內大牛針對「前交叉韌帶 (ACL) 重建術後何時重返賽場」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更新了理念,提出了最新的康復計劃。眾所周知,美國人民酷愛激烈的體育競技,由於劇烈運動中的旋轉急停的剪切力或來自其他暴力容易導致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或斷裂。
  • 前交叉韌帶手術是怎麼做的?術後效果怎麼樣?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根據患者受傷時間分為急性 (受傷時間3個月的前十字韌帶斷裂)這幾種。前交叉韌帶損傷時外傷暴力較大, 往往有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等合併症存在, 理論上治療越遲合併的半月板損傷發生率越高。
  • 後交叉韌帶術前/術後康復指導
    關於後交叉韌帶 後交叉韌帶損傷在所有膝關節韌帶損傷中佔3%~20%,其中,30%是單獨損傷,70%是合併其他韌帶,如內側副韌帶、半月板損傷等損傷。後交叉韌帶損傷最終可造成退行性骨性關節炎。
  • 19歲大學生交叉韌帶斷裂 黑龍江省醫院「全內」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助...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康豔立 董宇翔)19歲大學生小嶽酷愛籃球運動,三個月前打籃球時落地後,感覺膝關節劇痛,隨後出現腫脹、無法活動,到當地醫院就診後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斷裂」,需要行手術治療。最後,小嶽和家人慕名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黑龍江省醫院關節與運動醫學科(骨外三科),王巖主任為其接診後,根據小嶽的病情和心理狀態,為他設計並開展了省內首例「全內」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不僅少取了自己的韌帶,而且最大限度保護了膝關節骨質,讓熱愛籃球的小嶽重新燃起了能上場打球的希望。
  • 前交叉韌帶損傷,手術重建後要注意什麼?
    由於前交叉韌帶沒有血管,其營養物質主要源於關節囊內的滑液和附著在韌帶表面的毛細血管網,所以,前交叉韌帶撕裂後,不能自己癒合。臨床上對前交叉韌帶損傷的治療,通常有保守療法和韌帶重建手術。傳統的保守療法,包括支具制動、消炎鎮痛藥物、物理治療,以及加強肌力訓練等,但這些只能緩解症狀,而且很容易造成二次損傷。積極的保守治療,主要是SVF細胞療法,腿友之家已經幫助很多前交叉韌帶損傷的病友修復了受損的前交叉韌帶,恢復正常。SVF細胞療法可避免手術。
  • 籃球中涉及的前交叉韌帶手術以及康復
    4 治療方式目前,前交叉韌帶斷裂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是:手術重建以及保守治療前交叉韌帶的物理位置:起於脛骨粗隆的前內方,止於股骨內側面的後方除此之外,異體肌腱、人工韌帶雖然也有用於前交叉韌帶重建。前交叉韌帶重建手術,簡單來說,就是在小腿前內側切開一個大約2-3公分的切口,通過這個小切口,把患者自己的膕繩肌腱取出。因為前交叉韌帶是連接大腿骨(股骨)和小腿骨(脛骨)的,所以手術要在兩根骨頭上各鑽一個洞(骨道);然後把取出來的膕繩肌腱的兩頭裝進洞(骨道)裡,再把兩頭固定即可。手術並不複雜,但做完手術並不代表完成整個治療。
  • 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預防和治療
    原標題:前交叉韌帶損傷的預防和治療   前交叉韌帶,又稱前十字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它與膝關節內其他結構共同作用,
  • 鄭州右膝韌帶斷裂術前康復+前叉重建術後康復4周恢復日常生活
    右膝韌帶斷裂術前康復+前叉重建術後康經過一周多術前康復治療,膝關節積液及腫脹消除,疼痛緩解,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正常步行無明顯障礙,SLR四個方向活動正常。於2020年7月15日在河南省骨科醫院進行ACL重建手術,並於7月28日拆線,基於術前很好的康復宣教,患者術後第二天即可以在支具保護先進行SLR四個方向正常活動,每日冰敷患側膝關節3-4次,術後一周支具保護下床邊垂腿達到60°,術後2周床邊垂腿達到80°,術後2周拆線,7月29日來我康復中心繼續進行術後康復訓練。
  • 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之路
    原創 靳夢蝶、趙國雲 上海新華醫院康復醫學科新華科普踝關節外側韌帶重建術後的康復之路在日常的生活運動中常常會引發踝關節外側韌帶扭傷的問題,比如在進行籃球、羽毛球、舞蹈等運動中的跑跳動作,又或是穿著不適宜的鞋子行走時發生崴腳。
  • 超強重建韌帶術+術後康復 助力「傷兵」重返球場
    更特別的是,前交叉韌帶俱樂部所有成員的前十字交叉韌帶重建術,都是由他完成的。這支由病友、醫生共建的前交叉韌帶足球俱樂部,在整個福建省,乃至全國,都是第一支。目前,已有2歲的ACLFC已經壯大到六七十人,年齡從十五歲的小夥子大跨步到超過五十歲的大叔。這兩年,他們時常踢一些五人制或七人制的小場,正式對外的足球賽這是第一次。
  • 前交叉韌帶斷裂險令小夥告別籃球 黑龍江省醫院「全內」前交叉韌帶...
    19歲大學生小嶽酷愛籃球運動,三個月前打籃球時落地後,感覺膝關節劇痛,隨後出現腫脹、無法活動,到當地醫院就診後診斷為「前交叉韌帶斷裂」,需要行手術治療。三個月期間,小嶽及家人輾轉多家醫院看病,了解到常規的前交叉韌帶重建術不僅要取自己多根韌帶,並且會導致膝關節骨質大量流失,這讓喜愛籃球的他非常不安,生怕手術併發症會讓自己無法再打籃球。
  • 前交叉韌帶重建後再次損傷的風險因素
    前交叉韌帶損傷(ACL撕裂)是運動員常見且令人恐懼的損傷。當運動員撕裂自己的前交叉韌帶時,膝蓋通常會感覺不穩定,並且在他們嘗試急停、急轉時可能會再次受傷。儘管這可能無法阻止您參加所有運動(包括一些低負荷的運動),但在嘗試進行許多運動(如足球和籃球)時,確實會造成重大問題。
  • ACL重建術後粘連的康復策略(精品文章,ACL重建必看)
    ACL術後粘連的康復現狀 在國外,前交叉韌帶ACL重建術後關節粘連的發生率為1%。 在國內,由於多數醫院在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後,對患者缺少及時、系統、科學的康復治療,大部分患者由此易發生關節粘連,而往往關節粘連造成的功能障礙遠勝於手術前的關節不穩。 因此,正確的認識術後發生的關節粘連,科學化、人性化處理術後粘連就顯得極其重要。
  • 前交叉韌帶損傷及康復
    前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和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前交叉韌帶損傷是常見的膝關節韌帶損傷之一。
  • 美國骨科醫師學會:前交叉韌帶損傷診療指南
    總體印象在病史查體、磁共振檢查、重建方式、移植物類別方面取得了較為強烈的證據;在股骨隧道技術、手術時機、功能支具、術後康復等方面也有較好的證據支持;但在兒童前交叉韌帶損傷、保守治療等方面的推薦等級則有限;在交叉韌帶的放射學檢查和交鎖性膝關節的推薦等級屬於專家共識性意見。
  • 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斷裂)的康復
    人體膝關節腔內,有兩條韌帶,連接著股骨和脛骨,前面的那條叫前交叉韌帶,後面那條叫後交叉韌帶,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移位,運動中不小心,用力過度就會拉傷它,從而導致疼痛,腫脹,甚至活動受限,無法行走。前交叉韌帶位於膝關節內,連接股骨與脛骨,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向前過度移位,與膝關節其它結構共同作用,來維持膝關節的穩定,使身體來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