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文化馳名世界,中餐禮儀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千百年的生活實踐,從桌次和座次的排列、餐具的使用到上菜的順序和餐桌上的禮儀,都已經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進餐禮儀。
一、中餐的菜系(中國「八大菜系」)
1. 山東菜系:也稱「魯菜」,以清淡、鮮嫩為主。名菜有:油爆海螺、鍋燒肘子、九轉大腸、清湯燕窩、奶湯雞脯、奶湯銀肺等。
2. 四川菜系:簡稱「川菜」,以味多、味廣、味厚、味濃著稱。名菜有:樟茶鴨子、香酥雞、幹燒明蝦、怪味雞、回鍋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幹煸牛肉等。
3. 廣東菜系:亦稱「粵菜」,口味爽、淡、脆、鮮。名菜有:烤乳豬、燒鵝、文昌雞、鹽煽雞、潮州滷味、清蒸石斑魚、清蒸鱸魚、生拆肉燴海虎翅等。
4. 福建菜系:又稱「閩菜」,偏重於甜、酸和清淡。名菜有:桔燒巴、小長春(肉燕)、燒片糟鴨、蟶溜奇、太極明蝦、小糟雞丁、清湯魚丸、佛跳牆等。
5. 江蘇菜系:也稱「蘇菜」,口味清淡適口、甜鹹適中。名菜有:雞湯煮乾絲、清燉蟹粉獅子頭、雙皮刀魚、拆燴鰱魚頭、野鴨菜飯、水晶餚蹄、百花酒燜肉、銀芽雞絲、清蒸鰣魚等。
6. 浙江菜系:簡稱「浙菜」,名菜有:西湖醋魚、生爆鱔片、龍井蝦仁、幹炸響鈴、東坡燜肉等。
7. 湖南菜系:簡稱「湘菜」,口味注重辣。名菜有:東安雞、腊味合蒸、麻辣子雞、紅煨魚翅、冰糖湘蓮、金錢魚等。
8. 安徽菜系:也稱「徽菜」,名菜有:無為燻鴨、火腿燉甲魚、火腿燉鞭筍、醃鮮鱖魚(臭鱖魚)、符離集燒雞、奶汁肥王魚、毛峰燻鰣魚等。
二、中餐桌次和座次的排列禮儀
1. 桌次排列:在中餐宴請活動中,決定餐桌高低次序的原則是:先確定主桌,主桌遵循面門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的原則;主桌排定之後,離主桌越近的桌次越高,離主桌越遠的桌次越低;平行桌右高左低。
常見的桌次排列如下圖所示,圖中圓圈中的數字表示桌次的高低序號。
2. 座次排列:面門為主,近上遠下,右高左低。
第一種情況:每桌一個主位的排列方法,如下圖所示。
第二種情況:每桌兩個主位的排列方法,如下圖所示。
第三種情況:主賓身份高於主人的排列方法,如下圖。
三、中餐餐具的使用禮儀
1. 筷子: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裡揮來揮去,上下亂翻;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為別人夾菜時,要使用公筷,使用完後放回原來位置。用餐過程中進行交談,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把筷子當成道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能指點他人;切忌把筷子豎插在食物上面,因為這種插法,只有在祭奠死者的時候採用。在等待就餐時,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碟、茶杯等。
2. 湯匙:不要把湯匙塞到嘴裡,或者反覆吮吸、舔食。
3. 碗碟:進食時,不能把碗裡的食物往嘴裡倒。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也不能直接從嘴裡吐在骨碟上。
4. 水杯:不要倒扣水杯。
5. 溼巾:中餐用餐前,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溼毛巾,它只能用來擦手,擦手後,應該放回盤子裡,由服務員拿走。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溼毛巾,這塊溼巾只能用來擦嘴,不能擦臉、擦汗等。
6. 餐巾:應鋪放在併攏的大腿上。
7. 牙籤:儘量不要當眾剔牙。如實在需要時,應用一隻手掩住口部,或用餐巾遮擋;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不要長時間用嘴叼著牙籤。
四、中餐上菜的禮儀
上菜的順序通常是:先上冷盤,接下來是熱菜,隨後是主菜、點心和湯,最後是果盤。一般上鹹點心時,上鹹湯;上甜點心時,上甜湯。上完菜後一般要將新上的菜餚放置到主賓面前停下,請主賓先用。
五、中餐用餐的禮儀
1. 入座禮儀
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不要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碗碟和筷子等餐具,更不要弄出什麼聲響來。
2. 進餐禮儀
用餐時,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儘量夾取離自己較近的菜餚,對於不方便夾取或離自己較遠的菜餚可少吃或不吃,或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取菜的時候,夾菜每次要少一些。不要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更不能夾起來又放回去。
不要眼睛直盯著盤中菜餚,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也不要旁若無人,光低著頭吃飯,要適時地與同席客人簡單交談以調和氣氛。
進餐時,不要發出聲音。喝湯最好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不能用嘴使勁吹出聲音來。
要用公筷給客人或長輩夾菜;每當上來新菜時,應請客人或長輩先動筷子,以示尊敬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