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0年時間將中餐擠進上流社會:這位「美國中餐女王」,是我見過最...

2021-01-13 環球旅行

環球旅行

旅行/攝影/人物/故事

關注

10月29日,當#美國中餐女王去世#這樣一個詞條刷上熱搜時。

也許有很多人都還不了解背後這位主人公:江孫芸(Cecilia Chiang)。

這位100歲高齡的江孫芸奶奶,在國外,是比老乾媽還要響噹噹的存在。

是她,改變了美國整個中餐行業,讓美國上流社會對中餐趨之若鶩。

1962年她在舊金山開了一家中餐廳,叫「福祿壽」。

幾十年的時間,這家店聞名整個美國,登上了雜誌,接待過社會各界的名流貴族。

上至商務談判,下至家庭聚餐,美國人在挑選高端場所時,都會將這家中餐館列為上選。

是她,實打實地把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中餐帶到了國外。

為了保證品質,她每天親自跑到市場採購食材。食材價格再貴也沒關係,只要最好最新鮮的。

江奶奶決定將利益放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傳承味道。

不管制作過程再怎麼複雜,她始終堅持最傳統的做法。

異國他鄉難免要入鄉隨俗,在製作菜單時江奶奶也曾受到過質疑。

「這道菜,美國人是不會喜歡的。」

但江奶奶呢?她底氣十足,擲地有聲地撂下這樣一句話:

餐廳的菜單最終還是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讓外國人看得雲裡霧裡。

可見江奶奶身為老闆的一種姿態:不為迎合西方人而改變。

於是,漸漸地……

鍋貼、拔絲紅薯、魚香肉絲、紅燒肉、獅子頭、叫花雞、北京烤鴨……

中華美食,從南到北,由東向西,在江奶奶的菜單上一應俱全。

那些花裡胡哨的菜式,謎語一樣的菜名,無一不讓美國人大開眼界。

有些美國人不懂菜名,江奶奶就會一遍遍不厭其煩地解釋給他們聽。

是她,「洗白」了中餐曾經在美國人心中的刻板印象。

很長一段時間內,在美國人看來,中餐就是一種「窮人才會吃的」食物。

唐人街很多中餐館的環境也是一言難盡,蒼蠅亂飛,十分堪憂。

▼所謂的「李鴻章雜碎」,就是把剩菜剩飯一頓亂炒,上面蓋個煎雞蛋

但江孫芸奶奶把中餐從「窮人才會吃」變成了「有錢人才吃得起」。

不止對菜品要求高,江奶奶對餐館的一切都很挑剔。

大到裝修,小到餐具,再到服務員的制服,全都乾乾淨淨,一絲不苟。

就連她自己也是每天一身優雅齊整的旗袍珠寶,在店中一邊指點江山,一邊招待客人。

於是「福祿壽」就這樣撕掉了中餐館在美國「髒亂差、廉價、低級」的幾個標籤。

2013年江奶奶拿到了餐飲界的奧斯卡: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憑一腔熱血和一己之力做到這些,你說這個老太太厲不厲害?

了解過江奶奶的生平之後,就會發現她性子裡的那股「酷勁兒」早就有跡可循。

江孫芸奶奶本是一個養尊處優的白富美,出生自江蘇無錫的大戶人家。

雖然在美國做起生意來,是一個妥妥的女強人。

但在家裡,她只是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胃口卻養得十分刁鑽的大小姐。

她對食物的挑剔品味,是自小就耳濡目染培養起來的。

因為父母都很熱愛美食,所以家裡常年僱傭著兩個廚師。

一個做北方菜,一個做上海菜。

在家中,江奶奶是被父母視若明珠的「七姑娘」。

她從小常常看到的畫面就是桌子上擺滿珍饈,父母邊吃邊品,還會交流討論。

這也就是為什麼她雖然從未下過廚,卻在不知不覺間培養出了一種品鑑美食的能力。

「在那時我就知道,原來跟中餐搭的不僅是中國白酒,還有法國的香檳,雪莉。而且母親口味要求很嚴格。只要是能上桌給我父親吃的菜,廚師一定是花了大心思,味道也一定是這道菜該有的,正確的味道。」

1959年,為了陪伴剛剛喪夫的二姐,江孫芸來到了美國。

在這裡,她看到唐人街中餐館的經營情況混亂,在外國人眼中的印象也很差。

她覺得十分痛心:這種髒兮兮、亂糟糟的東西,根本不是真正的中餐!

於是當一位來自東京的好友找她借錢開餐館時,江奶奶十分支持,不止借了錢,還跑前跑後幫忙租好房子。

最終這位朋友打退堂鼓不想開了,房東遲遲不肯退房租。

整整一萬美元啊!這麼多錢要不回來,江奶奶只能硬著頭皮自己上。

於是在1962年,「福祿壽」就這樣開業了。

第一步,打造餐廳的定位和形象。

江奶奶決心要把「福祿壽」做成一家高端的中餐廳,所以裡裡外外都裝修成了中國風。

要做就做最好的,給外國人看看什麼是真正的中國菜!

第二步,找到合適的廚師。

最開始她請了一對做鍋貼和蔥油餅的山東夫妻,和他們一起按照記憶中的味道去摸索菜譜。

為了試菜,她幾乎每天都泡在廚房裡。

江奶奶從一個養尊處優的大小姐,變成了一個忙忙碌碌的店小二。

什麼都不懂,那就什麼都從頭開始摸爬滾打。

她本不是一個有做生意經驗的人,但也許讓她成功的,

恰恰正是因為她毫無經驗,所以有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執著和狠勁兒。

雖然是在機緣巧合之下開的餐館,但江奶奶的成功,卻並不完全是偶然的。

第一,她非常注重自我形象。

每天奔波在廚房油煙之間,但不管再累再忙,江奶奶都會穿旗袍、戴珠寶,時刻保持著自己的形象。

她知道自己的舉手投足間,都傳遞著一種專屬於中國女性的優雅。

不止如此,她還要求所有前來用餐的人,都必須尊重中餐的禮儀、規矩。

第二,她十分自律。

餐廳生意非常好,可以容納幾百人的餐廳,常常座無虛席。

可以想像忙到什麼地步,但一切都在她的統籌安排下變得井井有條。

最厲害的是無論有多忙,江奶奶都會按時入睡,保證每天有10小時的充足睡眠。

第三,她心地善良,對客人態度十分包容。

據說曾經有一群很個性的搖滾樂手,衣衫襤褸地來用餐,還點了一瓶很貴的香檳酒。

服務員點單的時候有點遲疑,因為擔心他們沒有結酒錢的能力。

江奶奶看到之後,立馬上前笑著給開了香檳。

這些樂手最後成了福祿壽的常客,和江奶奶的關係也是十分之好。

退休之後,江奶奶出任過好幾家中餐館的顧問,還出版了食譜和自傳。

「我不希望看到傳統的飲食文化在我們這一代消失,這樣太可惜了。」

江奶奶做的是生意,但更是一種文化輸出,帶給我們的更是一種文化自信。

優雅了一輩子的江奶奶,在離世前一直行動自如,甚至還能下廚做菜。

▼93歲時,她穿著自己最愛的旗袍去領獎。

2020年10月29日

一百歲高齡的江孫芸女士,在舊金山的家中告別了自己如此漂亮的一段人生。

旅行菌想說,這是我見過最酷的白富美。

謹以此文,紀念江孫芸奶奶。

-End-

相關焦點

  • 100歲的「中餐女王」,曾用半個世紀改變了美國
    圖/網絡021959年沒想過要做「中餐女王」的江孫芸誤打誤撞地去到了美國時間來到1959年。圖/網絡在當時的美國,中餐是社會底層填飽肚子用的——雖然當地有很多中餐館,但菜系並不正宗,是根據美國人的口味而「改變」的中餐。有很多連中國人自己都沒聽過的菜,例如「李鴻章雜碎」。而且,飯菜多是酸甜口味,米飯都是用胡蘿蔔或豌豆炒過的。
  •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
    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時間:2020-10-30 00:28   來源:中國僑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美國中餐女王江孫芸去世 是她讓教美國人認識了中華美食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28日,在美國餐飲界地位崇高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Chiang
  • 「中餐女王」江孫芸辭世,她的故事比電影還傳奇
    中新網10月29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28日,在美國餐飲界地位崇高的「中餐女王」江孫芸(Cecilia Chiang),於舊金山家中離世,享年100歲。江孫芸一生傳奇,曾經開設中餐廳掀起美國中餐的革命性改變,她的離世也宣告一個時代的落幕。
  • 「中餐女王」去世:她的傳奇,是中國人在美奮鬥的縮影
    當然,後來她影響了美國餐飲界,成為名副其實的「中餐女王」。江孫芸的一生,才叫恣意暢快。011939年的那個冬天,還未冠夫姓江的孫芸(本名)並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如此多舛而又絢麗。江孫芸出生在無錫一個大戶人家,父母有10個孩子,2男8女。
  • 英國高級中餐:仿若穿著西裝的華人小夥
    當中餐流浪到英國,會跟之前的美國有區別麼?英國本土貴族階級的飲食習慣,會怎樣影響到中餐在這片土地上的自我展示?今天的文章,就讓我們駐紮在英國的作者來聊聊中餐在英國的正名與落地。「要不要去吃皇朝會?點心超靚!」英國好友的一個邀約,成為擊潰我思鄉中國胃的最後一道防線。
  • 第一位被畫上美國郵票的中國名廚|中餐出海記·貳
    上周一,我們推送了一篇紀念美國中餐女王之一江孫芸( 戳)的文章,很多讀者在文末留言,感覺還沒看夠,應該還有其他故事。 我們想把這些故事整理成一個系列,起名「中餐出海記」。不見得每周一連載(畢竟整理需要時間),但希望細水長流,慢慢給大家拼出一幅中國人在海外用味蕾創造的世界。 今天推送第二彈。
  • 華裔老人40年嘗遍全美 推薦「舌尖上的中餐」十佳
    中新網6月23日電 據美國僑報網編譯報導,年逾七旬的華裔老人戴維陳(音譯)熱愛中餐文化,他40年來遍嘗美國6000多家中餐館。對於「舌尖上的中餐」,陳老先生如數家珍,他認為最好吃的中餐館都在加州。
  • 這樣的美式中餐我竟然沒吃過,我可能是個假吃貨!
    你見過嗎 ↓ 湘菜的做法  ·  酸甜的口味  ·  酥脆的口感 它是美國民眾聖誕節極受歡迎的中國菜它也是美國全年第四大備受歡迎的美味連《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都喜愛它它就是讓無數美國吃貨稱頌的[   左宗棠雞
  • 傳奇中餐女王江孫芸:賴聲川給她餐館洗盤子,讓美國人吃鍋貼
    但在美國餐飲界中,有位中國老太太非常有名,甚至還被外國人譽為是"中餐女王"。上個世紀許多名人都去過她的餐廳吃飯: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約翰列儂夫婦,瑞典國王等等。她就是100歲的江孫芸,憑藉一己之力,改變了中餐在外國的地位。
  • 這是真的,美國人聖誕節都吃中餐|聖誕節|猶太人|美國_美食|外賣|...
    從谷歌趨勢來看,「中餐」的搜索量在聖誕節當天達到高峰。這一趨勢已經發生了至少十年。GrubHub表示,聖誕節期間中餐的受歡迎程度要比一年中其他時間高出152%。事實上,一年中人們點中餐最多的五天中,有三天是聖誕節、平安夜和元旦,緊隨其後的是「大麻日」(4月20日)和勞動節。正因為看到了這種趨勢,《紐約時報》在2018年的一篇文章標題中寫道,「在聖誕節,沒有比中餐更美國的東西了。」
  • 沙漠明珠 | 美國中餐業的跌宕起伏( 十二)
    美國第二大的中餐品牌的連鎖店 「華館」(P.F.Chang’s Chinese Bistro)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作。1960年代,被美國人稱為「美國中餐女皇」的江孫芸,在美國開了第一家高端中餐廳「福祿壽「。她的兒子江一帆曾經營過多年,並打造過多個現像級別的餐廳。江一帆結識了常來光顧的食客佛萊明,當時佛萊明在加州也擁著有幾家餐館。
  • 掌握美國人運氣的中餐餅乾 | 中餐出海記·肆
    2005年3月30日,美國6位勁球彩票如期開獎。依據往前每次的概率經驗,中頭獎的最多一個,中二等獎的也就平均3.2個。這期總價值為8400萬美金的彩票,卻在開獎之後發現,有110個散落在美國不同地方的人同時獲獎(包括二等獎和三等獎)。
  • 第一屆全美華人合作論壇演講 - 美國中餐業之我見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美中餐飲業聯合會對主辦方舉辦這次論壇表示最誠摯的祝賀!時下正值疫情嚴重之時,同時國際形勢變幻莫測,很多人都需要幫助,所以此次論壇的召開,我個人認為來的非常及時也很重要,主辦方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這裡,請允許我對主辦方舉辦此次論壇,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 高娓娓:美國少女唱歌贊中餐暴紅
    該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短短兩天就過了300萬,5天時間內點擊近千萬。還有人說:猶太人離不開中餐,但他們老是說,猶太人的歷史比中國還長2000年。有人就有意見了,那2000年沒有中國餐,我們怎麼辦呢?笑話歸笑話,不過中國人漂洋過海,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在美國,連最最偏僻的小鎮,都會看到「chinese food」,這倒是不爭的事實。而餐館名字大多都逃不過「熊貓」「長城」「大中華」這種具有中國元素的代表性詞彙。
  • "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告訴你的美式中餐的故事
    作者 | Rachel 播客節目「Rachel 和她的朋友們」有段時間沒有和大家見面了,今天趁著紀念日假期,我們來談一談美式中餐。在美國的華人都吃過美式中餐,普遍不喜歡。而現在,大半個世界對中餐的主流看法基本成型:美味可口、異域風情、價格低廉。中餐已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眾化及知名的菜系,如今美國的中餐館已超過了40,000家。這之中發生的變化,實在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
  • 2020「海天杯」中餐烹飪世界錦標賽
    參賽流程Entry Process1.線上報名時間:2020年 10月16日-11月15日參賽選手將參賽作品製作過程進行視頻錄製,並拍攝比賽作品電子照片後,同報名表格一併提交。      由中國烹飪協會,北京東方嘉禾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主辦、世界廚師聯合會官方認證的全球唯一國際中餐烹飪世界錦標賽,今年進入第六屆賽事,同時也是個人賽(團體賽和個人賽每年交替進行)。美中餐飲業聯合會做為主辦方指定的美國分賽區負責機構,將竭力支持做好此次活動,歡迎美國各地餐飲同行和聯合會各地成員們推薦優秀廚師參加本次大賽,報名請聯繫組委會獲悉參賽細節。
  • 左宗棠雞:在中國吃不到的中餐
    並不像左宗棠雞這樣順利,隱藏其後的,是華人與中餐在美國漫長的辛酸史。,19世紀艱難的處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華人素質日益提高,不同於勞工的華人知識分子和商人群體,逐步得到了美國社會的接受。到20世紀40年代,儘管中國移民仍然受到排斥,但是中國食物已經成為中國人和美國華裔在美國贏得社會尊重和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
  • 華人都說難吃的「假中餐」,如何年賺百億?
    沸沸揚揚好幾天的「全球最大連鎖中餐館進入中國」新聞算是塵埃落定。但不少讀者心中肯定還有疑問,譬如——「全球最大的連鎖中餐館,為何大部分中國人從未聽說?」「既然標榜中餐,進入中國為啥菜色還要改良?」「去過美國的都說不好吃,熊貓快餐靠什麼賺錢?」
  • 【中餐知識百科】中餐禮儀有哪些 中餐菜譜大全
    7、飛龍湯:將榛雞脫毛去掉內臟後,用高湯煮熟即可,湯中不需放任何調料以保持湯原汁原味。飛龍湯肉質鮮美,營養豐富,適合用作滋補湯品。8、爆炒鳳舌:古代只有皇帝與皇后才擁有享用菜餚的資格。正宗的爆炒鳳舌食材用的是禾花雀舌,現在由於人類的過度捕捉,禾花雀已經瀕臨滅絕,現在爆炒鳳舌一般用的是鴿舌。
  • 中餐規範英文名收效如何?與西餐差在服務上
    依據《中文菜名英文譯法》討論稿,童子雞將升格為「春雞」,「田園素小炒」將成為「讓素食主義者高興的菜」……這固然比「四喜丸子」叫「四個高興的肉團」要有文採得多,也直觀得多,可改了名,真的更有利於中餐國際化嗎?區區一個菜名,興師動眾之後,收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