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雞:在中國吃不到的中餐

2021-02-07 異想四號站


美國人會說:左宗棠雞是中國菜的標誌,它風靡全美國,我們都很喜歡。


但是當你向中國人詢問「左宗棠雞」,99.9%的人可能沒有吃過。


或許他們會聯想到吃貨蘇東坡與他的傑作——東坡肉,以為「左宗棠雞」與收復新疆的常勝將軍左宗棠有關,但可能會遭到兩位大人的否認三連:




因為它發源於美國,是名副其實的「美式中餐」。


美國人對「左宗棠雞」有無限興趣,2013年美國聯合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聯合製作了一檔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如果你在谷歌搜索「General Tso's Chicken」,你會發現它具有超高的關注度:


各新聞媒體報導「左宗棠雞」                   


FOX10 NEWS 詳細介紹「左宗棠雞」製作流程



1973年,湖南廚師彭長貴前往美國發展。源於家鄉菜的靈感,他在自己的彭園餐廳,推出了一道名叫「左宗棠雞」的菜餚:


用雞塊裹上面糊,炸制過後放入醬汁,有甜味,蒜香和辣味。


他借用了左宗棠將軍的名號為菜命名,因為左將軍在湖南人中深受愛戴。這道菜很快俘獲了美國人的味蕾。


(GENERAL TSO』S CHICKEN)


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嘗過這道菜後讚不絕口,於是美國七頻道《目擊者新聞》特地邀請彭主廚參加一期美食節目,在聚光燈與攝像頭下,製作這道左宗棠雞。


於是,這道菜更加聲名大噪。其它中餐廳紛紛效仿起這道菜。但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仿效的左宗棠雞都比原創甜上許多。


這道菜很快風靡美國,現今美國大約有5萬家中餐廳,左宗棠雞單價在10美元左右,並且生意火爆。只一道菜,一年可為華人賺上十億美元。





早年中餐在美的處境,  並不像左宗棠雞這樣順利,隱藏其後的,是華人與中餐在美國漫長的辛酸史。


19世紀40年代,加州發現金礦,後來這裡一座知名城市因金礦得名——舊金山


這一時期恰逢中國太平天國起義,珠三角地區發生洪澇和饑荒,為謀取生計,廣東臺山地區眾多居民來到加州,加入「淘金熱」



美國人對晚清和中國人並沒有什麼好印象,他們認為中國人骯髒,卑劣。


第一批到達美國的華人都聚集在中國城裡,不同的生活習慣、奇怪的長辮子,給美國人帶來很大的心理厭惡。 他們更不接受中國菜,認為中國人的廚房滿是老鼠。


華人在美處境艱難

這張漫畫於1876年刊登在美國《哈珀周刊》,描繪中國勞工離開故鄉,前往美國加州時在輪船上的情景。一群華人擁擠在一口大鍋前進食,並沒有餐桌或座椅,生活條件之惡劣,可見一斑。


當表層金礦開採殆盡,工作機會逐漸減少時,僱主青睞於吃苦耐勞而報酬低廉的華人,引起了愛爾蘭為主的白人勞工的不滿。


60年代,美國決定修建橫貫中西部的大鐵路。西部環境極為惡劣,白人勞工紛紛逃離,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招收了大量貧窮華人,共計10萬名華工參加了美國西部鐵路的修築。


這條鐵路使得紐約到舊金山的行程從數月縮短到僅僅83小時,中國工人為它付出了智力,體力,甚至生命,但是們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反而是無盡的屈辱和虐待。


鐵路工程結束以後,加州勞動力過剩,美國人認為華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排華呼聲高漲,這樣的情緒逐漸蔓延到全國,美國人常常高呼 「Chinese must go!」


1882年,美國國會出臺了排華法案,限制華人移民,美國州法院和聯邦法院也不給予華人美國公民的身份,禁止華人在美擁有房產,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禁止華人妻子兒女移民美國,禁止華人在政府就職等。


中國人,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美國用法律排斥的群體。


此後,暴力排華事件更加頻發,華人在美受盡歧視與打壓。




在艱難的處境之下,對於不懂英語的中國人來說,餐館的工作是當時中國人能找到的少數去處之一


華人越來越多地來到美國,他們在美國的生產生活,仍然需要傳統的人脈與家庭網絡,依靠著區域協會,在陌生的地方相互支持。


遠離故鄉,備受打壓的華人群體,在中餐館裡抱團取暖,中國城的餐館不僅成為華人的營生,更是尋找同伴,聊解蓴鱸之思的去處。




「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岡察洛夫這句話,且不論前半句正確與否,後半句恐怕無人質疑。儘管美國佬心中仍不接納華人,但是他們的胃卻不對美味的中餐說謊,美國的中國餐廳逐漸越來越多。


美國的中餐廳


並且,隨著華人在美國的多年發展,19世紀艱難的處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華人素質日益提高,不同於勞工的華人知識分子和商人群體,逐步得到了美國社會的接受。


到20世紀40年代,儘管中國移民仍然受到排斥,但是中國食物已經成為中國人和美國華裔在美國贏得社會尊重和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


同時,隨著美國加入二戰,中國與美國成為反法西斯陣營的同盟國,到1943年,國會終於讓步,廢除了《排華法案》,殘忍的暴力排華事件平息了。


華人終於在美國獲得了平等的生存空間,中國餐館開始變得無處不在。接下來,左宗棠雞橫空出世——THE GENERAL AEEIVES!


70年代左宗棠雞的風靡,似乎代表了中餐在美處境的轉變,而這一時期,恰好也是中美關係緩和節點


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終於解凍,1973年基辛格盛讚「左宗棠雞」,被《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大篇幅報導,一瞬間所有的中國餐館門口都排起長隊,左宗棠雞成為美國人腦海裡中餐的招牌,雖然,中國人並不這麼認為。


也許中國人會對左宗棠雞嗤之以鼻,認為它完全偏離了中餐的路數,但其實,關於「正宗」的想法,創造了「正宗」的價值。


華夏地大物博,南方愛甜,北方喜鹹,早已千差萬別,何況在遙遠的大洋彼岸。


一個遠離故國的群體,用傳承加創新的模式,獲得了來之不易的立足之地。一飲一啄之間,雖已不是原有的鄉味,但更添現實的醇厚,一日三次地提醒他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食物是一種連接,文化上的,經濟上的,甚至政治上的話題,都可以從飲食的角度發現。


一道左宗棠雞風靡全美,在它之前,卻是關於華人與中餐受盡冷眼、排擠、打壓、迫害的記憶,是百年嘆息與血淚下的辛酸歷史,是受傷的呻吟與啜泣。


但即使今天,排華法案也有故態復萌之勢。美國長期以各種理由惡意,在各方面對中國進行打壓:


新冠疫情初期,美國政府多次宣言「中國病毒」的錯誤概念,白人民粹主義與排華勢力迅速抬頭,華裔經常遭到騷擾打壓,甚至不得不屯槍以保衛自身安全;在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抗議暴動中,華人店鋪也是暴徒搶劫的首選。


5月30日,美國政府宣布對部分中國留學人員赴美學習採取限制措施,一些美國政客又發表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留學人員的負面言論。《洛杉磯時報》將這些舉措稱為「新時期的《排華法案》」。


當地時間6月24日,加州參議院通過了一條名為「ACA 5 」的憲法修正案。該法案允許公立機關在公校招生,公職招聘和籤訂公家合同時,考慮種族、性別和族群因素。華裔從此按照人口比例讀大學,找工作,而不能按照能力。


山巔之城,應許之地,世界燈塔,自由女神庇佑下的土地,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從來沒有真正屬於華人的,甚至很多其他民族的自由。


Freedom? Democracy?  

The last Best Hope of Earth?


如果你去到美國,記得吃一道「左宗棠雞」,口腔回甘後久久縈繞的辣味,會提醒你,記得那段還未遠去的歷史,眼前依然殘酷的現實,以及未來的徵途。

圖片源於網絡與紀錄片(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左宗棠雞」 97歲湘菜大師彭長貴用一生成就美式中餐代表菜
    彭鐵誠透露說,「左宗棠雞」一年可為美式中餐帶來上百億新臺幣(相當於二十幾億元人民幣)的產值。不過,這道託名於左宗棠的菜,其實跟這位清末湘軍將領並無直接關係。彭長貴12歲下廚學藝,1933年開始在講究美食的民國政府第一任行政院長譚延闓家中幫廚,後師從譚家掌廚曹藎臣。當時,曹藎臣被譽為「天下第一廚師」。譚延闓去世之後,彭長貴跟隨師父曹藎臣回到長沙學習廚藝。
  • 外媒盤點「偽中國菜」:湖南人沒見過「左宗棠雞」
    報導稱,在美國和很多其他國家,「左宗棠雞」是一道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從舊金山到奧馬哈、從內布拉斯加到倫敦的各地中餐館裡都有這道酥脆炸雞塊勾上糖芡汁做成的所謂「中國傳統美食」。但是英國廚師扶霞在這道菜號稱的起源地——中國湖南卻發現,根本沒人聽說過「左宗棠雞」。實際上,中國任何地方都沒聽說過這道菜,而且它的味道和正宗湖南菜也毫無相似之處。
  • 左宗棠雞,其實出自蔣介石的餐桌
    攝製組走遍美國、中國、臺灣地區,只為找到傳說中的「左宗棠雞」,然後,他們找到了這道名菜背後的男人——並不是左宗棠而是彭長貴。因為思念家鄉,彭長貴就以家鄉的著名將領「左宗棠」為這道菜命名,巧合的是,這位歷史上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的常勝將軍生前最愛吃的正是雞。左宗棠雞其實是被「偷」到美國的。第一代華人的移民史,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慘」。面對嚴重的種族歧視,要活下去,只有三個選項:回中國、洗衣工、廚師。
  • 綺想中華食單大全(下):李鴻章雜碎、左宗棠雞及尼克森的筷下物
    在美國,無論什麼媒體,只要是排「美國人最愛的中餐」榜單,左宗棠雞絕對位列三甲。菜名裡的左宗棠,指的正是湖南長沙人左宗棠,洋務派又一代表人物,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當年曾被眾多在華外國人奉為救世主。和李鴻章不同,左宗棠一生沒有訪外經歷,在世時並未進行過任何美食輸出。事實上,不止左宗棠本人沒有發明這道菜,國內湘菜菜系中也遍尋不著左宗棠雞的影子,這顯然是又一道「幻之中餐」。
  • 這樣的美式中餐我竟然沒吃過,我可能是個假吃貨!
    你見過嗎 ↓ 湘菜的做法  ·  酸甜的口味  ·  酥脆的口感 它是美國民眾聖誕節極受歡迎的中國菜它也是美國全年第四大備受歡迎的美味連《生活大爆炸》中的謝耳朵都喜愛它它就是讓無數美國吃貨稱頌的[   左宗棠雞
  • 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中國菜這樣做,隔壁老外都饞哭了!
    數據來源:《中國美食海外認知度調查》對不起,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春卷、餃子、烤鴨我知道,但是我真的沒見過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看到這裡我內心毫無波動,甚至有點想吃沙縣小吃。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
  • 論「左宗棠雞」和左宗棠的關係
    有人會問,中國那麼多奇葩的姓氏,有左姓,難道就沒有右姓么?有左國是不是也有右國?的確,我國是有「右姓」一說,卻沒有右國。所謂「右姓」並不是指有人以此字為姓氏,它是魏晉時期世家姓氏的統稱,比如那時候的王、陳、謝、楊等豪門大姓,都稱右姓。而說到右國,確實沒有這樣一個地點,但是有個名字有些類似的官職——右國史。這是三國時專門編修史籍的官員,與之相對的「同事」則為左國史。
  • 原來在沒來過中國的外國人眼中中餐竟是這樣的?!
    左宗棠雞、西蘭花炒牛肉、雜碎、蜜糖雞、蒙古牛、扁桃雞、起司餛飩、芝麻雞、陳皮雞、甜酸雞、青椒牛、芥藍蝦、炸餛燉、炸春卷、幸運餅乾…這些竟然成了美國人眼中「最正宗的中餐」。有些偽中餐口味雖然奇怪,但是還算說得過去,可以食用,有的就基本上可以算作海外反華勢力了。
  • 尋找左宗棠
    、然而在大陸地區卻鮮有人知的中國菜。        上世紀七十年代,彭長貴赴美國紐約開辦彭園會館,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邀請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來到彭園用餐,基辛格嘗到左宗棠雞後大加好評,之後便經常前往紐約彭園宴請賓客,每餐必點左宗棠雞,由此引來ABC電視臺等媒體大力報導,而伴隨著尼克森訪華帶來的中餐熱,左宗棠雞也終於在美國家喻戶曉。
  • 芙蓉蛋、左宗棠雞,這些風靡美國的中餐你吃過嗎?
    在北美中餐館,吃完飯後,店家都會給每個人一個幸運餅乾(fortune cookie),這是一種美式亞洲風味脆餅,是由麵粉、糖、香草及奶油做成,並且裡面包有類似箴言或者模稜兩可預言的字條,有時也印有「幸運數字」(如用於彩票等),翻譯過的中國成語、俗語等。
  • 「湘菜祖師爺」去世,一道「左宗棠雞」火遍美國
    「當時他們問我這道菜名,因為我是湖南人,希望菜名響亮又能與湖南有點關係,我就隨口回答:'左宗棠雞」。「為何要叫左宗棠?」原因是湘軍善戰,左宗棠是清朝湘軍大將軍,除剿滅太平天國,也平定新疆回紇之亂,為人人皆知的「常勝將軍」。彭長貴說,自己是湖南人,作的又是湘菜,於是靈機一動就給當年新創的雞餚冠上了「左宗棠雞」的名號了。
  • 國外流行的「十大中餐」,你吃過幾個?
    國外流行的中國菜 每日郵報在線收集了10道中國菜,這一系列美食原本被認為來自中國,然而中國人卻未曾聽說過這幾道菜。 1. 炸蟹角
  • 「左宗棠雞」發明人逝世 全美國五萬家中餐廳都有賣
    為了新店開幕,退隱江湖多年的彭長貴前年重出食壇穿上廚師服親自示範「左宗棠雞」作法。創意發明宴請美軍司令 靈機一動換口味很多人以為被列入湖南菜系的「左宗棠雞」,是左宗棠發明,或至少跟左宗棠多少有點關係。殊不知,湖南菜系中本來根本沒這道菜,而這菜與左宗棠也完全沒關係。
  • 左宗棠1885年去世,100年後名氣在美國大增,為何超過了李小龍?
    美國人最愛吃的左宗棠雞——打這之後,左宗棠雞就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美國。到了1980年代,美國的每一家中餐館都有左宗棠雞這道菜。名廚彭長貴(中)今天,在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有一家中式餐館,已經經營快20年了,生意異常火爆。
  • 外國人吃中餐是怎樣神奇的一種體驗?請允許我先笑為敬
    | 經典美劇《生活大爆炸》《老友記》中,經典的場面就是大家抱著印有紅色天壇的中餐外賣盒子胡聊瞎侃下館子- 懷疑的小眼神:歪果仁真的知道啥是中國菜嗎?-雖說當年麥當勞肯德基剛來中國時,引起了一陣潮流旋風,但十幾年過去,大家還是意識到一件事兒:不知道吃啥才吃快餐,沒時間吃飯才吃快餐,有時間有錢大傢伙兒還是得下館子。
  • 全球最大中式快餐品牌,營收超麥當勞,中國網友想吃?出國才有!
    全球最大中式快餐品牌—熊貓餐廳,營收超麥當勞,有中國網友想吃,對不起,國內沒有,得出國才能吃到!這就尷尬了,畢竟是最大中式快餐品牌,而且據說營業收入都超過麥當來了,居然沒有在國內開一家?甚至該餐廳中的有些名菜在大陸都是沒有過,網友不淡定了。
  • "舌尖上的中國"沒有告訴你的美式中餐的故事
    作者 | Rachel 播客節目「Rachel 和她的朋友們」有段時間沒有和大家見面了,今天趁著紀念日假期,我們來談一談美式中餐。在美國的華人都吃過美式中餐,普遍不喜歡。可是,美式中餐對於華人意義重大,既是融入一個陌生環境的生存策略,也是多少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也幾乎遺忘了,起初要讓美國人接受這種異域飲食曾有多麼艱難。1784年,皇后號從紐約出發,6個月到達珠三角的澳門港。這是第一批乘船到中國訪問的美國人,拉開了中美兩國的貿易來往。到達中國的美國商人依然在中國吃西餐,基本不碰中國的食物,也認為對他們沒有吸引力。
  • 美國中餐館裡的爆款中國菜,你可能都沒吃過,見過的都很少
    不少美劇裡都出現過中餐的身影,全美最大中餐連鎖店panda express,出鏡率就相當高。從左宗棠雞到辣條,中國食物不知道俘獲了多少老美的心。可美國人吃的中餐,往往……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美國人吃的中餐到底是啥樣的?三分鐘帶你一探究竟。最早吃中餐的美國人我們無從考證,不過200年前,就有美國人吃過中餐了。
  • 疫情宅家,德國人外賣單上最受歡迎中餐是這麼做的……
    中餐是頗受歡迎的外賣選項。只是這種「中餐」未必是中國人想吃的中餐。例如某中餐廳提供的一份3道菜套餐,優惠價13.1歐元:泰式雞湯加椰奶(辣)脆皮烤鴨配蔬菜,佐甜酸醬或蒜醬烤香蕉佐蜂蜜有沒有胃口呢?一些德國菜譜網站推薦中餐的思路比較簡化,借鑑中餐「碗芡」的方法:把原材料用中國炒鍋炒好,調好一碗料汁一股腦澆上去。有件事讓人印象深刻,德國總理默克爾2014年訪華時,日程之一是到四川一家餐館學中餐廚藝。一些德國媒體的報導標題是「默克爾菜市場買甜辣醬,學做宮保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