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會說:左宗棠雞是中國菜的標誌,它風靡全美國,我們都很喜歡。
但是當你向中國人詢問「左宗棠雞」,99.9%的人可能沒有吃過。
或許他們會聯想到吃貨蘇東坡與他的傑作——東坡肉,以為「左宗棠雞」與收復新疆的常勝將軍左宗棠有關,但可能會遭到兩位大人的否認三連:
因為它發源於美國,是名副其實的「美式中餐」。
美國人對「左宗棠雞」有無限興趣,2013年美國聯合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聯合製作了一檔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紀錄片《尋味「左宗棠雞」》
如果你在谷歌搜索「General Tso's Chicken」,你會發現它具有超高的關注度:
各新聞媒體報導「左宗棠雞」
FOX10 NEWS 詳細介紹「左宗棠雞」製作流程
1973年,湖南廚師彭長貴前往美國發展。源於家鄉菜的靈感,他在自己的彭園餐廳,推出了一道名叫「左宗棠雞」的菜餚:
用雞塊裹上面糊,炸制過後放入醬汁,有甜味,蒜香和辣味。
他借用了左宗棠將軍的名號為菜命名,因為左將軍在湖南人中深受愛戴。這道菜很快俘獲了美國人的味蕾。
(GENERAL TSO』S CHICKEN)
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嘗過這道菜後讚不絕口,於是美國七頻道《目擊者新聞》特地邀請彭主廚參加一期美食節目,在聚光燈與攝像頭下,製作這道左宗棠雞。
於是,這道菜更加聲名大噪。其它中餐廳紛紛效仿起這道菜。但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仿效的左宗棠雞都比原創甜上許多。
這道菜很快風靡美國,現今美國大約有5萬家中餐廳,左宗棠雞單價在10美元左右,並且生意火爆。只一道菜,一年可為華人賺上十億美元。
早年中餐在美的處境, 並不像左宗棠雞這樣順利,隱藏其後的,是華人與中餐在美國漫長的辛酸史。
19世紀40年代,加州發現金礦,後來這裡一座知名城市因金礦得名——舊金山。
這一時期恰逢中國太平天國起義,珠三角地區發生洪澇和饑荒,為謀取生計,廣東臺山地區眾多居民來到加州,加入「淘金熱」。
美國人對晚清和中國人並沒有什麼好印象,他們認為中國人骯髒,卑劣。
第一批到達美國的華人都聚集在中國城裡,不同的生活習慣、奇怪的長辮子,給美國人帶來很大的心理厭惡。 他們更不接受中國菜,認為中國人的廚房滿是老鼠。
華人在美處境艱難
這張漫畫於1876年刊登在美國《哈珀周刊》,描繪中國勞工離開故鄉,前往美國加州時在輪船上的情景。一群華人擁擠在一口大鍋前進食,並沒有餐桌或座椅,生活條件之惡劣,可見一斑。
當表層金礦開採殆盡,工作機會逐漸減少時,僱主青睞於吃苦耐勞而報酬低廉的華人,引起了愛爾蘭為主的白人勞工的不滿。
60年代,美國決定修建橫貫中西部的大鐵路。西部環境極為惡劣,白人勞工紛紛逃離,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招收了大量貧窮華人,共計10萬名華工參加了美國西部鐵路的修築。
這條鐵路使得紐約到舊金山的行程從數月縮短到僅僅83小時,中國工人為它付出了智力,體力,甚至生命,但是他們並沒有得到公正的對待,反而是無盡的屈辱和虐待。
鐵路工程結束以後,加州勞動力過剩,美國人認為華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排華呼聲高漲,這樣的情緒逐漸蔓延到全國,美國人常常高呼 「Chinese must go!」
1882年,美國國會出臺了排華法案,限制華人移民,美國州法院和聯邦法院也不給予華人美國公民的身份,禁止華人在美擁有房產,禁止華人與白人通婚,禁止華人妻子兒女移民美國,禁止華人在政府就職等。
中國人,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被美國用法律排斥的群體。
此後,暴力排華事件更加頻發,華人在美受盡歧視與打壓。
在艱難的處境之下,對於不懂英語的中國人來說,餐館的工作是當時中國人能找到的少數去處之一。
華人越來越多地來到美國,他們在美國的生產生活,仍然需要傳統的人脈與家庭網絡,依靠著區域協會,在陌生的地方相互支持。
遠離故鄉,備受打壓的華人群體,在中餐館裡抱團取暖,中國城的餐館不僅成為華人的營生,更是尋找同伴,聊解蓴鱸之思的去處。
「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岡察洛夫這句話,且不論前半句正確與否,後半句恐怕無人質疑。儘管美國佬心中仍不接納華人,但是他們的胃卻不對美味的中餐說謊,美國的中國餐廳逐漸越來越多。
美國的中餐廳
並且,隨著華人在美國的多年發展,19世紀艱難的處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華人素質日益提高,不同於勞工的華人知識分子和商人群體,逐步得到了美國社會的接受。
到20世紀40年代,儘管中國移民仍然受到排斥,但是中國食物已經成為中國人和美國華裔在美國贏得社會尊重和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
同時,隨著美國加入二戰,中國與美國成為反法西斯陣營的同盟國,到1943年,國會終於讓步,廢除了《排華法案》,殘忍的暴力排華事件平息了。
華人終於在美國獲得了平等的生存空間,中國餐館開始變得無處不在。接下來,左宗棠雞橫空出世——THE GENERAL AEEIVES!
70年代左宗棠雞的風靡,似乎代表了中餐在美處境的轉變,而這一時期,恰好也是中美關係緩和的節點。
1972年尼克森訪華,中美關係終於解凍,1973年基辛格盛讚「左宗棠雞」,被《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媒體大篇幅報導,一瞬間所有的中國餐館門口都排起長隊,左宗棠雞成為美國人腦海裡中餐的招牌,雖然,中國人並不這麼認為。
也許中國人會對左宗棠雞嗤之以鼻,認為它完全偏離了中餐的路數,但其實,關於「正宗」的想法,創造了「正宗」的價值。
華夏地大物博,南方愛甜,北方喜鹹,早已千差萬別,何況在遙遠的大洋彼岸。
一個遠離故國的群體,用傳承加創新的模式,獲得了來之不易的立足之地。一飲一啄之間,雖已不是原有的鄉味,但更添現實的醇厚,一日三次地提醒他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來處」。
食物是一種連接,文化上的,經濟上的,甚至政治上的話題,都可以從飲食的角度發現。
一道左宗棠雞風靡全美,在它之前,卻是關於華人與中餐受盡冷眼、排擠、打壓、迫害的記憶,是百年嘆息與血淚下的辛酸歷史,是受傷的呻吟與啜泣。
但即使今天,排華法案也有故態復萌之勢。美國長期以各種理由惡意,在各方面對中國進行打壓:
新冠疫情初期,美國政府多次宣言「中國病毒」的錯誤概念,白人民粹主義與排華勢力迅速抬頭,華裔經常遭到騷擾打壓,甚至不得不屯槍以保衛自身安全;在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抗議暴動中,華人店鋪也是暴徒搶劫的首選。
5月30日,美國政府宣布對部分中國留學人員赴美學習採取限制措施,一些美國政客又發表了一系列針對中國留學人員的負面言論。《洛杉磯時報》將這些舉措稱為「新時期的《排華法案》」。
當地時間6月24日,加州參議院通過了一條名為「ACA 5 」的憲法修正案。該法案允許公立機關在公校招生,公職招聘和籤訂公家合同時,考慮種族、性別和族群因素。華裔從此按照人口比例讀大學,找工作,而不能按照能力。
山巔之城,應許之地,世界燈塔,自由女神庇佑下的土地,不論過去,還是現在,從來沒有真正屬於華人的,甚至很多其他民族的自由。
Freedom? Democracy?
The last Best Hope of Earth?
如果你去到美國,記得吃一道「左宗棠雞」,口腔回甘後久久縈繞的辣味,會提醒你,記得那段還未遠去的歷史,眼前依然殘酷的現實,以及未來的徵途。
圖片源於網絡與紀錄片(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