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個普通的湖南人在臺北去世。
這個人叫彭長貴。
你也許沒聽過這個名字,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發明——左宗棠雞,你一定知道。
在美國,提起「異鄉菜」,除了披薩,再沒有哪一道菜可以搶了「左宗棠雞」的風頭。
實際上,美國人並不知道左宗棠是誰,可他們就是愛這道「左宗棠雞」。
為了探求這道菜的越洋史,美國紀錄片導演Ian Cheney花了三年時間,拍了一部名為《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的紀錄片(B站可看:av6078832)。攝製組走遍美國、中國、臺灣地區,只為找到傳說中的「左宗棠雞」,然後,他們找到了這道名菜背後的男人——
並不是左宗棠
而是彭長貴。
出身於1918年的彭長貴是個地道的長沙人,就算以96歲高齡在紀錄片中出鏡的時候,一口鄉音還是改不了。13歲的時候,他師從湘菜名廚曹藎臣。
曹藎臣是誰?江湖人稱「曹四爺」,是譚延闓的家廚掌門。
譚延闓是誰,不知道不要緊。但是你要記住一條,譚延闓家的菜,是民國時期北平最高級私房菜!
彭長貴最後也成了譚家的最後一位家廚。
1949年,彭長貴跟著譚延闓的女婿陳誠一起去了臺灣,擔任了總統府的大廚。
彭長貴先生與彭詹麗伶女士在臺結婚合影
1955年左右的某一天,為了給蔣介石準備有新意的晚餐,他突發奇想地將大塊雞肉剁碎,油炸之後加上濃稠的醬汁快速翻炒,做出來的雞塊外表酥香,裡面鮮嫩,鹹辣開胃,下飯得很。
創了新菜,取個響噹噹的名字很有必要。因為思念家鄉,彭長貴就以家鄉的著名將領「左宗棠」為這道菜命名,巧合的是,這位歷史上鎮壓過太平天國運動的常勝將軍生前最愛吃的正是雞。
左宗棠雞其實是被「偷」到美國的。
第一代華人的移民史,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慘」。
面對嚴重的種族歧視,要活下去,只有三個選項:回中國、洗衣工、廚師。
photo@sohu.com
19世紀後期,當地人對華人的排斥相當激烈。
被迫遷移到偏遠縣市的華人為了儘可能多的招攬白人顧客,迅速融入美國社會,以一道「炒雜燴(chop suey)」打開市場,這道料理也被視為美式中餐的祖先。
然而,再怎麼好吃的菜,叫你吃上100年,也總有膩煩的時候。
就在炒雜燴「菜老珠黃」、中餐館乏人問津的時候,1972年尼克森訪華開啟了中餐在美國的又一個黃金時代:中餐館門口又排起了長隊,人們也想嘗嘗周恩來為尼克森準備的國宴。這樣的中餐復興,最先是從紐約開始的。
photo@cqrb.cn
1972年2月21日晚上7點,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款待尼克森一行。
1971年,著名的中餐經營者唐邁克在紐約開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廳——順利宮(Shun Lee Palace)。想要一炮打響就一定得有自己的招牌菜。當時擔任主廚的T. T. Wang被派到臺灣學習。正是在臺灣,他吃到了彭長貴做的「左宗棠雞」。享受完美味的王大廚眉頭一皺,一招妙計遂上心頭:如果把這隻雞「牽」到美國,大家會喜歡嗎?
他非常了解美國人喜吃甜食、油炸食物這一類「慰藉食物」,於是聰明地將左宗棠雞改良後推出,一時掀起風潮,堪稱當時的「網紅雞料理」。
趁勝追擊的唐邁克在第二年又開了一家「湖南餐廳」,這一次,「左宗棠雞」第一次被印在了菜單上最顯眼的位置。借著華人同鄉會的神奇力量,左宗棠雞很快就在不同的中餐館出現了上百個版本。在一家斯普林菲爾德的中餐館,主廚梁大衛創造性地加入了腰果,做成了類似的「腰果雞丁」,甚至還引起了麥當勞的注意,希望能夠拿到配方。而在合作談崩的第二年,麥當勞叔叔就推出了「炸雞塊」……
1973年,遠居臺灣的彭長貴聽聞左宗棠雞在美國成了「當紅炸子雞」,氣得直跳腳。
然後,他馬上打包行囊,登上了飛往紐約的飛機,決心要給那些偷師之輩一點顏色,順便讓美國人嘗嘗真正的左宗棠雞。
他甚至上了ABC的「美食大搜索」,欄目,在電視上教大家如何做一道真正的左宗棠雞。
然而——
大家並不買帳。
彭長貴的左宗棠雞,「完全是湖南口味的——酸辣鹹的重口味。最初的左宗棠雞是湖南口味的,沒有加糖。」
可是,美國人的味覺已經習慣了唐人街中餐廳端出的加點醋擱點糖的美版左宗棠雞。
結果,絕大多數美國人居然認為,彭長貴才是個徹頭徹尾的「失敗的抄襲者」。而彭長貴在紐約開辦的彭園餐廳沒過幾年也關張了,但他並不是一無所獲,《紐約時報》給他的評價是:「左宗棠雞簡直是油炸爆炒界的翹楚」。
彭長貴先生(左)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右)合影
1976年,一位來自臺灣的留學生在那裡擺了四桌結婚酒,宴請賓客,這位留學生的名字叫馬英九。
馬英九與周美青的結婚照
美國人永遠記住了彭長貴這個名字。在紀錄片裡,唐邁克也坦率地承認,左宗棠雞的發明權屬於彭長貴老爺子。
2014年, 96歲高齡的彭老爺子甚至重出江湖,再次掌勺,向公眾示範了左宗棠雞的做法。
photo@chinatimes.com
96歲的彭長貴在示範左宗棠雞的做法
2016年11月30日,98歲的彭長貴去世了,他的人生,簡直成了一部中國近代史。他的兒子說,雖然他的父親遭遇坎坷,屢敗屢戰,但誰也無法否認——
他這一生,活著就是傳奇。
本文首發於「福桃」
專注於最接地氣的美食報導
我們致力於讓你和美食家之間,只隔著一顆福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