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臣左宗棠,洋務運動代表人物,梁啓超口中五百年來的第一偉人……但今天要說的還真不是左宗棠本人,而是左宗棠雞——一道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最知名和最受歡迎、然而在大陸地區卻鮮有人知的中國菜。
初識左宗棠雞是四五年前在北京曲園酒樓,因為好奇這名字而點了這道菜,沒想到簡直就是四川飯店版的宮保雞丁不放蔥多加糖,甜甜的又帶一點酸,完全合乎我的口味,頓覺印象大好。
回去查了百度才了解了這道菜的原委:就如同海南沒有海南雞飯一樣,左宗棠雞也和左宗棠並沒什麼直接關係。
這事兒還得從其發明人彭長貴說起。
彭長貴何許人也?民國時期的湘菜大師,師從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譚延闓家廚曹藎臣,也是「祖庵菜系」的唯一傳人。1945年,湖南長沙會戰中毀於戰火的湘菜名號曲園酒樓在南京重開,作為當時已知名度頗高的湘菜大師傅,彭長貴進入曲園並負責站爐子(即炒菜),後來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李宗仁、曾廣珊等爭相請他主廚,就連蔣介石夫婦去廬山避暑也要他隨同。
1949年南京國民政府倒臺前夕,蔣介石夫婦邀彭長貴一起前往臺灣。
而關於曲園,1949年建國後遷往北京;1955年9月,毛澤東主席給十大元帥授銜儀式後,在曲園宴請授銜將帥們,並給與曲園酒樓很高的評價,稱其為「地道的家鄉菜」。自此,奠定了「京城湘菜第一家」的名號。
說回彭長貴。
1949年到臺灣後,彭長貴繼續給政要們當廚師,並負責內政與外交的宴會烹飪。沒多久後的1952年,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司令雷德福(Arthur Ford)訪問臺灣,當時的海軍總司令梁序昭找到彭長貴研究宴請菜單,要求三天菜色皆須不同。眼看前兩天的紅燒、清蒸、油淋等傳統做法都已用遍,第三天彭長貴靈機一動,將雞腿肉切成大塊油炸後,再調製配料和幹辣椒一起大火快炒上桌,結果賓主異口同聲稱讚,並問他此菜叫什麼。「當時他們問我這道菜名,因為我是湖南人,希望菜名響亮又能與湖南有點關係,我就隨口回答:『左宗棠雞』。」在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時,彭長貴如此說道。
於是機緣巧合下,左宗棠雞這道菜便由此誕生。
上世紀七十年代,彭長貴赴美國紐約開辦彭園會館,著名建築師貝聿銘邀請時任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來到彭園用餐,基辛格嘗到左宗棠雞後大加好評,之後便經常前往紐約彭園宴請賓客,每餐必點左宗棠雞,由此引來ABC電視臺等媒體大力報導,而伴隨著尼克森訪華帶來的中餐熱,左宗棠雞也終於在美國家喻戶曉。
近年來許多影視作品中也都曾出現過左宗棠雞的身影:李安的電影《喜宴》和《推手》,據說其家庭三部曲另一部《飲食男女》中主角老朱也有著彭長貴的影子;美劇《生活大爆炸》中,左宗棠雞簡直就是謝耳朵的必備中餐。
1983年,彭長貴在臺北林森北路開設彭園湘菜館,賓客盈門,一時造成轟動。
今年十月初曾赴臺北旅遊,期間特意找了一個中午跑去彭園這家鮮有遊客光顧的餐廳吃這道正宗版本的左宗棠雞。當夾起第一塊入口時,簡直大失所望,大如嬰兒拳頭般的雞肉塊,一股酸辣氣息夾雜著濃濃的姜蒜味,一時我竟懷疑是不是在北京吃到的才是正宗……
於是立馬打開手機谷歌,直到看了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原來左宗棠雞,真的就應該是這個味兒……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傳到美國後,這道菜的風味不斷演變成截然不同的偏甜、粘稠口味,從而迎合比湖南人更喜甜不喜酸的美國消費者的胃口。食神蔡瀾對此也曾評論道:「湘菜是中國最辣的菜了,川菜都比不上。因此唐麥克(改良左宗棠雞並在美國大肆售賣的美國人)改良了口味,出了一道酸甜左宗棠雞。」而我在北京曲園吃到的,也是這樣一種改良過的版本。
由於眾所周知卻又無可奈何的歷史原因,彭長貴的湘菜大師地位在中國大陸地區一直沒能被認可,直到八十年代其攜子彭崇立回長沙創辦彭園湘菜館,左宗棠雞這道菜才開始出現在大陸餐飲屆,當時湖南省文史館美食家俞潤泉等人甚至還曾就左宗棠雞是否為湘菜展開討論。長沙的彭園開了五六年,因彭崇立得肝癌去世關掉了,自此,左宗棠雞這道菜便又開始大陸地區銷聲匿跡。
蔣介石曾說:「湖南有兩寶,一個齊白石留在大陸,一個彭長貴來了臺灣。我和共產黨平分秋色。」
2010年「湘菜產業促進周」給「湘菜泰鬥」彭長貴頒發「湘菜終身成就獎」,一代湘菜大師的地位和成就終獲認可。
2016年11月30日,彭長貴因肺部感染離開人世,終年97歲。
前幾天為了寫這篇文章需要拍照,再次去曲園吃飯,一進大門看見立了這樣一張易拉寶,頓時,不知道該說點兒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