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中國24節氣的冬至,這一天廣州氣溫27度,溫暖如夏。設在廣州市南方醫科大學的首屆「人民中國杯」日語國際翻譯(筆譯)大賽的頒獎儀式會場,氣氛也異常火熱,坐滿了來自全國的參賽選手和指導老師代表。廣東省翻譯協會會長仲偉合、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定剛、人民中國雜誌社總編輯王眾一、人民中國雜誌社發行總監崔建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多友、南方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李清華等嘉賓也出席了此次活動。
頒獎儀式現場
「人民中國杯」日語國際翻譯(筆譯)大賽是人民中國雜誌社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而舉辦的首屆國際翻譯大賽,由廣東省翻譯協會和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聯合承辦,並獲得了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日本駐華大使館和廣州總領事館、日本國自治體國際化協會北京事務所的支持。
在5個多月的徵稿期內,賽委會收到了大量海內外日語工作者、學習者和愛好者的參賽譯文。廣東省譯協的仲偉合會長介紹道:「首屆『人民中國杯』就有全國500多家單位的2300名選手參加,這大大超出了我們的預期。」
頒獎儀式上,王眾一總編向與會者介紹了創刊65周年的《人民中國》在跨文化傳播實踐,特別是中譯日方面取得的成果,並介紹了「人民中國進課堂」「學習日本語,說明中國事」等和院校合作的嘗試。
王總編表示:「廣東省一直以來都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能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與廣東省翻譯界的同仁聯合舉辦此項賽事,意義非凡。因為在這40年間,廣東省不僅在經貿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還培養、聚集了大批優秀的翻譯人材,這也使得本屆大賽擁有了一個極高的起點。希望今後能繼續與廣東翻譯界的同仁們攜手打造好這一賽事品牌,擴大影響力,使更多人參與其中。」
本次大賽按照參賽者的學習程度及所處環境,細緻地劃分了組別。大賽共設有漢譯日、日譯漢兩個競賽單元,並分為高職高專組、本科組、研究生組、社會組四個組別。經過專家評審員的三次嚴格審核,共計16篇譯文入圍一等獎,48篇入圍二等獎,75篇入圍三等獎。
本次大賽漢譯日單元的評委之一,廣東財經大學的吳楓老師
頒獎儀式上,本次大賽漢譯日評委,廣東財經大學的吳楓老師還簡要地介紹了大賽的出題及閱卷情況。他表示:「首屆大賽涉及題材豐富多樣,有報告文學、小說、學術論文及通訊稿等。難度也按組別呈梯度遞進。從參賽作品來看,反映出選手的日譯水平不俗,不乏亮點。看到本科生挑戰小說的日譯作品,研究生的譯作中出現幾乎與日語母語寫作者同等水平的作品,令人欣慰。但參賽作品也反應出了知識背景不足導致誤譯、母語思維牽制翻譯思維導致『呼び捨て(不加敬稱)』的問題,不注意中日數詞的量不對等問題,對專業名詞的翻譯往往忽略『有先例遵循先例,無先例名隨原主』的原則,過度被漢字綁架等等問題。」
首屆「人民中國杯」日語國際翻譯(筆譯)大賽賽題概覽
社會組日譯中題目節選自日本NHK記者吉田稔的新聞報導稿件《中國的物流革命關鍵在於「無人化」(中國物流革命カギは「無人化」)》,中譯日題目則來自《人民日報》的《從「世界工廠」向更高層次進發》一文。
研究生組日譯中題目節選自夏目漱石的《不務正業與職業(道楽と職業)》一文,中譯日則節選自林語堂的《思想的藝術》一文。
本科組日譯中的考題節選自日本著名小說家德田秋聲的短篇小說《月色如水(蒼白い月)》,中譯日則來自短文《窮人的自尊》。
高職高專組日譯中的題目節選自《人民中國》「中國紅茶之旅」專欄中的文章,中譯日則採用了1978年鄧小平訪日的通訊稿。
此次大賽,除了眾多中國的日語學習者,日本漢語學習者的身影也不鮮見,有人還專門從日本發來譯文參賽。
指導老師代表,上海市黃埔區育成翻譯培訓中心校長王建明
對此,獲獎作品指導老師代表,上海黃埔區育成翻譯培訓中心校長王建明表示:「此項活動的一大特點就是兩國選手可以同時參賽。這樣既能真正做到推進兩國青年人間的文化、學術交流,也提高了兩國選手學習漢語及日語的熱情。正因如此,才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一等獎頒獎現場。右二為獲得中譯日社會組一等獎的荒井龍
獲得社會組中譯日一等獎的日電(中國)有限公司的荒井龍也表示:「看到中國朋友們踴躍參與本屆大賽的身影,讓我不論在語言學習還是其他方面,都生出了前所未有的繼續努力的願望。希望今後能夠通過翻譯以及同中國朋友們的交流,為兩國的相互理解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定剛
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的陳定剛總經理在會後總結道:「本次大賽堪稱日譯界一年一度的慶典,充滿熱情的兩國語言學習者齊聚一堂,分享了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明年我們還將舉辦第二屆『人民中國杯』日語國際翻譯(筆譯)大賽,屆時歡迎更多的日語、漢語學習者參加大賽。」
照片提供: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
微信ID:peoples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