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和
2021-01-05 12:36 來源:澎湃新聞
枯木叢生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在敦煌榆林窟第3窟的壁畫裡,叢叢枯木屹立在寒風中,鹿角般的枝椏牽掛著漫散的煙雲。天空晦暗不明,點點微雪將落,為來年新歲暗送一場瑞雪的祝福。
烹飪 莫高窟 第23窟 盛唐
莫高窟第23窟的壁畫裡,綠衫紅裙的女子正在烹飪。鼎中盛滿的或湯或茶,溢出畫外的溫暖。在這寒氣襲人的日子裡,飲一盞剛煮好的熱茶,最適宜不過。任茶香在空中彌散,為冷凍的冬消解片刻。
詩畫之外,圍爐煮酒,秉燭夜談,大概是最契合此時的節目了。在敦煌藝術中,不僅可以找到有關古人下棋對弈的壁畫場景,而且敦煌文獻中也有關於圍棋的記載。更重要的是,敦煌還出土了實實在在的棋子。
弈棋仕女圖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
敦煌文獻S.5574 《碁經》
在歷代書畫中,關於天寒與風雪的名跡更是不勝枚舉。如五代趙幹的《江行初雪圖》是一幅山水人物並重的繪畫作品,也是傳世作品中時代很早的一幅天寒時節的絹地山水畫。趙幹的《江行初雪圖》算是一件。據《宣和畫譜》記載,趙幹為江南人,善畫山林泉石,曾為南唐後主李煜朝畫院學生,所畫多為江南風景。
《江行初雪圖》,絹本,設色,縱25.9釐米,橫376.5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繪冬天江上漁民捕魚勞作、江岸行旅瑟瑟前行。兩岸蘆葦、竹枝在風中搖曳,空中雪花飛舞,枯樹積雪泛白,連行旅中的驢子都凍得躊躇不行。沿江兩岸的漁民或拉縴或撐船,或張網或炊事,給蕭瑟冷寂的畫面增添生機,也表現出了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從藝術表現來看,畫家通過淡墨漬染畫絹來烘託氣象,以彈粉法來表現雪花,人物線條簡勁、表情生動,蘆花、枯樹、水紋和山石的畫法都很有特點,對於研究五代時期繪畫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整圖在空間安排上也獨具匠心,確有「窮江行之思,觀者如涉」的魅力,也印證了《宣和畫譜》所云趙幹「多作樓觀、舟船、水村、魚市、花竹,散勢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令人褰裳欲涉而問舟浦漵間也」。此作因長期珍藏於內府之中,後世畫家受其影響者不多,據張醜《清河書畫舫》說,王蒙《岱宗密雪圖》祖之。
趙幹 《江行初雪》(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幹 《江行初雪》(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山水尤推崇荒寒的意境。文人與畫家們對蕭寒、淡泊意境的追求,也使得雪景山水成為常見的題材。
傳為宋代郭熙 的《寒林圖》中,林木已落葉凋零,僅存如龍爪飛舞般的老乾枯枝,與殘餘點點綠葉的斑駁古柏,挺立在孤孑突兀的坡土上,有種蕭瑟嚴寒的氣象。畫法上無論畫樹或山石,用筆都遒勁有力,墨色層層渲染,加重了灰黯的天空,襯白了寒雪,更顯得景物蕭條荒遠。樹石略帶程式化傾向,有可能是十三世紀之作。
傳為宋代郭熙 的《寒林圖》
畫家李成筆下,更有不少幅雪景寒林圖。他的畫中煙林清曠、氣象蕭疏,《群峰霽雪圖》中以墨色渲染的天空,更襯託出雪峰特有的素潔孤傲之神態。
《群峰霽雪圖》
北宋畫家郭熙、王詵畫天寒地凍亦有創意。比如在王詵《漁村小雪圖》卷描寫冬季小雪初霽的漁村山林景色。圖中雪山奇松,溪岸漁艇,峰迴路轉,步移景易,整個畫面意境蕭索,籠罩在一片空靈、靜寂的氛圍之中,雖有漁夫艱苦勞作,但反映的卻是文人逸士嚮往山林隱逸生活的雅致情懷。
王詵《漁村小雪圖》
小寒時節,臘梅已開,文人畫家多愛賞梅寫梅。明代陳繼儒 《雪梅圖》扇頁圖繪月光下的梅花,筆墨簡約,布景舒朗清新,一片清光靜謐之氣。
明 陳繼儒 《雪梅圖》扇頁 金箋 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金農《梅花冊》第三開
清代揚州八怪的金農《梅花冊》第三開(圖六)自題:「冒寒畫得一枝梅,恰好鄰僧送米來。寄與山中應笑我,我如飢鶴立蒼苔。昔耶居士畫詩書。」鈐印「金農印信」。這段寫實的詩道出了金農生活的窘態,充滿了自嘲和無奈。此詩見之於下文提到的羅聘行書《金農題畫詩冊》中「冬心先生畫梅題記」內。
五代《江行初雪圖》
(本文據敦煌研究院、臺北故宮博物院資料及澎湃新聞此前報導綜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小寒,敦煌壁畫,榆林窟,莫高窟,李淵
相關推薦
評論(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