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云:「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
這四句,算是《孫子兵法》在日本影響最大的四句,因為日本戰國大名武田信玄,將「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十四個大字,用金泥書寫在青色絹布上,作為武田軍軍旗,稱為「孫子旗」。
「疾如風」,一是進攻,二是撤退,進攻則迅疾如風,撤退則去無影蹤。曹操補充說是擊空虛也,要能判斷虛實,出其不意,攻其無備,避實擊虛,才能所向披靡,迅疾如風。
「徐如林。」指軍陣,像樹林一樣整齊,徐徐而行,無懈可擊。
「侵掠如火。」進攻的時候就像熊熊烈火。李筌註解說:「如火燎原,無遺草。」加了一個「無遺草」,敵人無處可逃,不可抵禦,一個也跑不掉。林彪的猛打猛衝猛追,三猛戰術,就是相當於「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不動如山是講防守。軍隊不動的時候,就像山一樣不可撼動。《荀子・議兵篇》說:「圓居而方正,則如磐石然,觸之者角摧。」堅若磐石,誰來侵犯,哪只角來頂,就叫他哪只角粉碎!
「風林火山」,是講迅疾和持重。《尉繚子》說:「重者如山如林,輕者如炮如燔。」進退則如風如火,不動則如山如林。
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怎麼解呢。
「疾如風」,一是說武田家的騎兵。武田騎兵,日本第一,合戰往往是騎兵先衝鋒。另一個呢,是戰略和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兩項,一是烽火臺的信息系統,從甲斐為中心,向四周輻射一套密實的烽火臺系統,邊境一旦有事,就用不同顏色的狼煙通報,所以武田信玄總能最快速地作出反應,調動軍隊。二是被稱為「棒道」的交通系統,像木棒一樣直,就是著名的武田棒道。甲斐國所在是山區,武田信玄為軍隊行動方便,專門修建九條筆直的棒道,通向主要交戰區。有了信息和交通的基礎設施保障,他的軍隊就能疾如風。
「徐如林」,一是指武田的槍兵,每人一支四到六米的長槍,舉起來像一片森林一樣,徐徐前進,是對付敵軍騎兵的利器。二是指軍隊整體行動的時候,如森林一樣肅穆嚴整。
「侵掠如火」,一是衝鋒陷陣,如烈火燎原,銳不可當;二是武田的軍隊編制組織和指揮系統,指揮起來能夠像運用自己的手臂一樣自如,指哪打哪。
「不動如山」,首先是說武田信玄自己,無論戰況如何激烈,他在高處坐鎮指揮,帥旗高高飄揚,他坐在板凳上紋絲不動。即便敵人攻到他腳底下,他也不會起身,自有身邊衛士去廝殺。主帥不動,帥旗不動,則軍心不動,奮勇殺敵。
其次是說武田的軍陣和紀律,排兵布陣,各司其職,稍有違反,就軍法從事,所以無論敵人怎麼攻擊,武田軍人都不會動搖,不會受敵軍影響,不會離開自己的陣地。從武田信玄,到整個武田軍,都是不動如山。
三是在戰略上,絕不輕舉妄動,也不會回應對方的試探而行動,而是有自己的節奏,其徐如林,不動如山,一旦抓住機會,則迅猛出擊,其疾如風,侵掠如火。
風林火山,可以說是武田信玄大大發揮了《孫子兵法》。
武田信玄極為崇拜孫子。在日本NHK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武田信玄》裡,有這樣一個情節,甲斐國來了一個中國和尚。武田信玄把他請到家裡來,對他說:
「その 疾(はや)きこと 風(かぜ)のことく、
その 徐(しず)かなること 林(はやし)のことく、
侵掠(しんぎゃく)すること 火(ひ)のことく、
動(うご)かざることの山やまの」
「用漢語怎麼念,您能誦讀給我聽聽嗎?」
那和尚溫良恭謹,輕聲誦讀:
「其疾如風,
其徐如林,
侵掠如火,
不動如山。」
武田信玄閉上眼睛,享受這天籟之音。
(上文摘自暢銷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中文最大日本文化電子揭示板浪人御所(SenGoKu.Cn)與日本視角(JPSOO.Com)旗下自媒體:日本物語,以文化、歷史、大河劇、甲冑、器物等角度來展現日本之風情,專注日本話題公眾號,姐妹號《日本良品》介紹優質上等日本商品推介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