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宮崎駿監督的動畫電影《崖上的波妞》終於在國內院線上映,這是繼《龍貓》和《千與千尋》之後,第三部在國內大熒幕上映的宮崎駿電影。上映之前,宮老還專門為《崖上的波妞》手寫賀圖慶祝:
這張賀圖中所畫的戴眼鏡小豬,出自動畫電影《紅豬》,改編自宮老漫畫《飛行艇時代》,於1992年上映,雖然充滿複雜的政治隱喻,但因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生活狀態而備受好評。
本次於國內上映的《崖上的波妞》首映於2008年,為當年日本票房最快突破15億日元的本土片,並最終取得了155億日元的票房。其故事改編自著名的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總作畫張數超過17萬張,是吉卜力動畫電影中作畫張數最多的一作,只為極力還原孩子的童趣和海洋的靈動多變。
《崖上的波妞》還是宮老作品中少見的以學齡前兒童為主角的作品,劇中男主人公宗介的原型為宮崎駿的孫子,因此劇情簡單易懂,老少鹹宜。
劇情簡介
宗介和母親生活在臨海村莊的懸崖小屋中,在海邊玩耍的他撿到了一個裝有奇怪生物的玻璃瓶,敲開後發現裡面是一條會說話的人頭魚。
孤獨的宗介如獲至寶,他與人頭魚一同玩耍,為她取名波妞,還答應「我會保護你的」,二人互相表示很喜歡對方,但波妞很快被怪人藤本操縱的海水奪走。
波妞是藤本和海洋之母曼瑪蓮的孩子,藤本原本是人類,但因為痛恨人類對自然的破壞,變成了魔法師,一直居在海中提煉「生命之水」(濃縮了海洋之力的液體),企圖讓地球回到寒武紀的海洋時代,還禁止波妞前往陸地。
波妞為了見到宗介逃出家門,但臨走時無意中釋放了生命之水,導致了海平面上升,逐漸淹沒宗介居住的村莊。她變成了人類的外形,就這樣和化為滔天巨浪的姐妹們來到陸地尋找宗介。
為了平息混亂,藤本和曼瑪蓮決定讓波妞失去魔法變成人類,為此需要一個不會變心的男人親吻波妞。於是他們為宗介準備了一場試煉來驗證他的品性。
三對戀人
雖然很多人對五歲的幼兒是否懂得愛情感到懷疑,但愛情確實是《崖上的波妞》貫穿始終的重要主題。宗介對波妞「我要保護你」的約定,就是故事的源頭。
《崖上的波妞》主要展示了三對戀人:宗介的父母,波妞的父母,宗介和波妞。
宗介的父親耕一是一名船長,長年在外出海,只留下母親理莎孤身一人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耕一忙於工作、過家門而不入的情節展現了成人愛情的無奈和辛酸,更凸顯了理莎的勤勞和自立自強的性格,在黑夜中用摩爾斯電碼傳達愛人之間思念的情景頗具浪漫色彩。
波妞的父親藤本是人類,母親曼瑪蓮是海洋之母,二人是和小主人公們相似的人類與自然的禁斷之戀,不同的是,藤本選擇了成為自然方的魔法師,曼瑪蓮依舊保留強大的自然力量。
波妞和宗介都是五歲左右的兒童。波妞如精靈般調皮搗蛋,宗介也有著活潑的天性,但父愛缺失他從小就學會了不讓母親過於擔心,表現出了的成熟能幹的一面。而波妞和宗介面對的試煉,正是家庭中夫妻如何共渡難關的小型命題。
兩人分工明確,一個提出解決方案,一個將方案落為現實。前期主要依靠波妞的魔法,後期則主要依靠宗介一人的默默付出,面對疲憊昏睡的波妞,宗介沒有半點埋怨,成功保護波妞抵達目的地,體現了小男子漢的責任和擔當。這種互幫互助的相處模式,也許就是宮崎駿最認可的家庭關係。
最終,在兩位母親的見證下,曼瑪蓮將波妞託付給宗介,此處的臺詞和教堂的結婚宣誓詞極為相似,這回是自然方的波妞選擇了失去魔法變為人類,人類方的宗介則欣然接受了沒有水晶鞋的灰姑娘。
三處自然之家
反思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是宮崎駿作品中常見的主題,《崖上的波妞》也是如此。
波妞一家是自然方,宗介一家是人類方,故事主要矛盾是自然的懲罰,解決方式則是波妞變為人類,意味著自然對人的認可,表達著希望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的主題·。
這種對和諧共處的希冀還體現在三處自然之家上。
曼瑪蓮是海洋之母,對藤本來說,海洋就是家,所以他痛恨汙染海洋的人類,選擇成為魔法師居住在海中。
耕一和理莎的家位於鯨魚形狀的崖上,具有漫長歷史的鯨魚本就是自然變遷的見證者,當整個村莊被水淹沒,只有他們的小家倖免於難,鯨魚狀的小島和家中的燈火成為了漫長黑夜中迷路船隻的燈塔。
波妞的家是綠色的小桶,那是宗介為她創造的在人類世界的容身之所。綠色對自然的隱喻顯而易見,而在整個試煉過程中,直到完全變回人頭魚,失去抓握能力,她才放開那個小小的水桶。
結語
除了以上幾點,《崖上的波妞》對女性的刻畫也繼承了宮崎駿一貫的風格,有著不輸男人的堅強幹練,尤其是宗介的母親理莎,集中了宮崎駿既往作品中女主角們各種優秀的品質。
總體而言,雖然故事相對淺顯,但若是想找回久違的天真童趣,感受簡單純粹的愛情,那麼《崖上的波妞》會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