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中人

2020-12-14 雍雍鳴雁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發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但奇怪的是它竟還有種深邃低沉之感,仿佛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製的。

在以後的很多年裡,正是這音色讓我著迷。從最輕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簷下的風鈴,到渾厚低音顫動的深沉。

1961年,瑞典漢學家林西莉如是描述自己初次與古琴的邂逅。這是對古老中國音樂虔誠的禮讚。

一種在中國至少傳承了3000多年的樂器,以這種低調又不卑不亢的方式讓一個西方人感到震撼,我想這正是古琴的魅力。

古琴,自古以來在文人階層裡,都是以雅音正音的地位和形式存在,它在「琴棋書畫」文人四藝之中居其首。

它是文人階層修身養性的必備技藝。《禮記》就有記錄:「士無故不徹(撤)琴瑟」,這幾乎是規定了文人、士大夫階層每天都要彈琴或者聽琴,這是智慧、修養、身份的象徵。

集天、地、人於一體的「聖人之器」

古琴被古人視作「聖人之器」,每一部分的構造,不僅有實用功能,而且具有極強的象徵意義。不過它似乎更體現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掛念。

比如:

十三徽象徵十三個月(含閏月)。

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徵三百六旬六日。

而從整體造型看,面圓法天,底平象地,象徵天地。

龍池、鳳沼、雁足、嶽山等,則象徵自然萬物。

琴的一些名稱還與人體有關,如琴額、肩、腰等,把超妙無限的大自然與親切實在的人體連結在一起,這就是所謂的「合天人之和」。

圖片來源網絡

「高山流水」遇知音

關於古琴的故事有很多。

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伯牙子期」的知音典故。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弦。有次,伯牙來到漢水之濱,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就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

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

伯牙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讚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時而驚濤駭浪、時而靜水流深的曲子。樵夫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伯牙知道了子期懂得他的曲意。

伯牙說到:「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

從此,二人於是結為知音,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再來到漢水之濱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去世了。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報子期知音之情。

這就是流傳數千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想琴只為知音而奏,這是琴之道,人之道。

圖片來源網絡

「焦尾」絕響,知琴莫過於此

中國古代有四大名琴。它們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梁」、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

而其中「焦尾」的故事也是令人津津樂道。

話說東漢時期,蔡邕擅於彈琴,精於琴道,所著《琴賦》《琴操》是極有影響的琴學名著。他所作《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被稱為《蔡氏五弄》,成為歷代琴家推崇備至的千古名曲。

《後漢書》載,蔡邕遊歷吳中時,遇有人用桐木燒飯。蔡邕聽到木材在火中的爆裂之聲,感到音色異常,認為這是造琴的良材,就立刻抽出正在火中的桐木,問人要了來斫製成琴。經彈奏,琴音果然優美非凡,遂成為舉世名琴。因琴尾燒焦處尚存,人們名之為「焦尾琴」。

這真是個奇妙絕倫的故事。蔡氏精於琴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也才有這人與良木的邂逅,造就了人與琴的奇緣。

它屬於山林,屬於自然,是文人之道,自由之音。

儘管儒家賦予了古琴具有世俗倫理的教化之責,然而對於文人來說,他們更喜歡攜琴一把,漫遊山水之中,尋得一幽靜之處,撫琴自樂,逍遙自在。

從魏晉「竹林七賢」,田園隱士陶淵明都無不如此。「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他們醉心於山水和琴音之中,頗有些得意忘言的境界。

圖片來源網絡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似乎已經在幽篁裡,在明月松間,與琴聲融為一體了。他參禪悟佛,彈琴自娛,或與好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

當白天的喧囂散去,月朗風清的夜晚,古琴清淡、古雅的聲音卻能飄散至遠。

我想唐代江州司馬白居易深有體會:「月出鳥棲盡,寂然坐空林。是時心境閒,可以彈素琴。清冷由木性,恬淡隨人心。心積和平氣,木應正始音。

這樣的意境氣息開闊、怡情悅性,那純淨質樸的自然之音,像清澈空靈的細雨,安撫這燥熱、焦慮的心靈。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琴源於自然,也是溝通文人與自然的靈魂聖器。

自然界的聲音號為天籟,而古琴就是這天籟,它曠遠,深沉,博大,它親歷了無數千古絕響,也迷醉了無數的隱者文人,也撫慰了無數的煩濁寂寥。

相關焦點

  • 陳情令:忘羨一曲,初聞不識曲中意,聽懂已是曲中人
    雲深不知處的聽學,讓魏無羨和藍忘機相逢相識,一場夜間屋簷比武,讓兩個人惺惺相惜,藏書閣短暫的相處,更是讓他們成為志同道合的畢生知己。可是短暫的相逢之後,就是漫長的道別之路,從此,只有無盡的惦念,只有莫名的空虛。
  • 第九首: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聞已是曲終人I Hate Falling in Love
    每當我覺得我可以改變最後又淪陷有些事我在糾結心碎一次又一次不知道為什麼我那麼用心我只能讓我不去想不知為什麼感覺越來越難每次我嘗試我都失去信息但是我一定要擁有我就是無法拒絕它我越嘗試抵抗我越是想要初聽不知曲中意
  • 情感靈魂師丨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作者學院#一指笛聲為誰挽留,青山不老,綠水常伴,卻見燕雀已南飛一盞燭燈臺下望,初聽一曲唯世人,曲中無曲亦有意,曲中驚鴻終是你不為風華雪月一指塵,卻是深夜傳耳踏笙簫,三生有幸見月圓,七生別離悲歡合總是深夜驚醒了你,不知不覺聽著那些治癒傷心的歌曲,想著念念不忘的人,骨子裡的那份情變得是如此的沉重,笑了笑深夜的自己,誰能懂我的心,誰能安慰我的心,誰又能溫暖這顆冰涼的心
  • 私藏15個金曲Live現場,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from=search&seid=155770216257491866895,關於愛情——富士山下 Live《富士山下》是E神陳奕迅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林夕填詞,要說這首歌曲最吸引人的除了深情款款的演唱,就是獨具個人風格的歌詞了,林夕的愛情觀全然書寫進了曲中,雖然是粵語,但依然能引起很大的共鳴。
  • 抒情爵士舞: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以前喜歡一首歌,是因為覺得旋律不錯。如今喜歡一首歌,是因為聽懂某句歌詞。而這些歌詞,揪出了你心中那些往事。出鏡:沫子老師拍攝:阿文後期:阿文《慢慢》是張學友演唱的歌曲,收錄在專輯《忘記你我做不到》當中,我愛的人,曾經也是那樣的愛我,可是隨著時光流逝,她已慢慢對我冷落,慢慢對我沒有愛的感覺,她離我而去,留下孤獨悲痛的自己 。歌詞中表達了一種遭遇情變後的憤恨無奈的傷感之情。
  • 古琴配詩詞,好不愜意!| 適合秋天聽的10首古琴曲
    《秋風詞》曲出自民國初年的《梅庵琴譜》,由諸城派王賓魯傳譜。今人所彈皆出自《梅庵琴譜》。一為相傳為蘇東坡所作,譜後題解:「赤壁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寫景。另一種觀點為認為是據唐代張繼的詩《楓橋夜泊》之意所作。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曲譜出自明代《松弦館琴譜》,樂曲取意深邃而高遠,風格非常典雅。
  • 長安雅士邀您學四大名著中的古琴曲:《有為歌》、《好漢歌...
    樸實的歌詞,大氣磅礴的旋律,再經劉歡的演唱,使得這首《好漢歌》倍加地盪氣迴腸、情真意切。歌曲中運用了很多大跳,如純八度、小七度、純五度大跳,頗有特點。大跳是是傳統民族音樂常用的一種手法,可大大增加歌曲的動力感;同時大跳也此外,休止符的運用恰到好處,更為有力地表現了水滸好漢們豪爽、俠義的性格。以古琴之器彈之,亦頗覺得此曲跳躍靈動,豪邁過人。
  • 古琴曲《 欸乃》 ||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欸乃》中國古琴名曲。其曲意歷來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來解釋,故也有人認為有傳此曲乃柳宗元所作。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整首樂曲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在古曲中,這樣直接、具體地表現勞動的作品,是罕見的。其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讚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琴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 歌詞收錄|陳奕迅專場,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1.未來多漫長再漫長還有期待 陪伴你 一直到 故事給說完How long is the future?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Accompany you until the story is finished——《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2.我愛過的人 沒有一個留在身邊None of the people I loved
  • 田馥甄《小幸運》唱哭的不止何炅一人 還有再聽已是曲中人的你
    整場演唱會4個小時其中高潮時刻數不勝數,但是田馥甄的演出絕對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之一。一出場先演唱了自己的經典曲目《魔鬼中的天使》,這首歌是田馥甄單飛繼《寂寞寂寞就好》之後另一首代表作。田馥甄一共演唱的三首曲目當然少不了那首經典中的經典《小幸運》,當背景音樂一想起全場就沸騰了,雖然其他歌手的經典曲目響起時現場觀眾也都在尖叫,但這首《小幸運》卻不太一樣在2017年年度榜單中田馥甄的《小幸運》和周杰倫的《告白氣球》在TOP10中依舊佔有一席之地,要知道這兩首歌已經是三年前和兩年前的作品了。
  • 莊心妍《再見只是陌生人》丨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終人
    該歌曲所屬專輯《放過自己》中,並於2015年10月9日發表。這是一首深受歌迷們喜愛的一首情歌類歌曲,初聽這首歌曲是在上大學二年級的時候,那時和朋友們k歌,總是必點的一首。一開始只是覺得旋律好聽,尤其開始的低音貝司的音樂,激起心裡的音樂細胞。關於歌詞方面,當時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太多感觸。
  • 切莫去做曲中人,芊芊諾諾度紅塵
    每首歌背後都蘊藏著一個喜、怒、哀、樂的情感故事,初聽不知曲中情,再聽已解曲中意,復聽已是曲中人 ......人生不過三萬天,一日三餐,夜晚一張床。
  • 在水一方 蘭梅幽香——古琴獨奏音樂會印象
    那年再聽雅集所寫《海浪在身邊輕輕的搖》餘音尚存,演奏者卻已開碩士畢業個人音樂會了。其中的《佩蘭》、《欸乃》、《梅園吟》三首古琴曲成為了一道如畫的風景線——高山流水,蘭梅芬芳,品格雋永。節目以十大古琴名曲之《醉漁唱晚》為序曲,醇和琴音徐徐道來-晚霞滿天、漁舟之上酒正酣;琴聲慢搖,聽眾微醺,忘記了步入大廳之前的喧囂風塵。續之《佩蘭》,泛音縈繞,暗香襲人——《佩蘭》蘭生空谷,無人自芳。相傳作者南宋毛敏仲,取詩人屈原《離騷》中「紉秋蘭以為佩」詩意而作。
  •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美到了骨子裡
    100首古琴曲告訴你——彈古琴的女人,美到了骨子裡 2020-10-16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古琴曲《欸乃》:煙消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這首曲子是根據唐柳宗元著名七言古詩《漁翁》所作。「欸乃」一般解作行船櫓聲或划船之聲。曲中有拉船的勞動號子音調多次出現,並一次比一次激動。整個音樂憂鬱不平,是很有形象很有深度的重要琴曲。有後人根據其「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之詩意譜就了古琴名曲《欸乃》。同時,在琴界也有一種說法也為較多人所接受,認為此曲就是柳宗元本人所作。 《欸乃》存譜初見於《西麓堂琴統》,亦有人稱其《漁歌》或《北漁歌》,因毛敏仲所作《漁歌》是以正調彈徵調式,而此曲是以繁五弦彈羽調式,故名《欸乃》,以示區別。
  • 吟一場詩心雲意,暢敘幽情,曲終人散夢已醒,何處再尋夢中人
    那煙波浩渺的一點飛鴻影下,有似曾相識的輕煙老樹寒鴉,仿佛自己是那畫中人。也許步履輕緩的案前賞花,就是所期盼的花好與月圓。都說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時光不著痕跡,琴音嫋嫋,是誰高山流水遇知音,在那山野間彈琴,就連樵夫打柴路過,都會停下醉心聽曲。可是後來,故人逝去,這天地茫茫,就算琴藝再高超又能怎樣?
  • 一口氣聽(看)完94版《三國演義》最全古琴曲!
    作曲家深諳詞意,全曲旋律大氣舒展而悠遠,讓人遐想無限,古琴的音色表現如在迴蕩激流中的無限感慨,更增一絲惆悵。《三國演義》中的插曲《這一拜》,由谷建芬作曲,王健作詞,曲和詞皆極為精彩,劉歡的的原唱更是讓人迴腸盪氣。老樵對於此曲的古琴移植,充分保留了原曲的風貌,速度中等的兄弟肝膽相照之情誼寫照和激情快板的鏖戰中原的風雲場面,都在琴曲中得以體現。
  • 清晨叫醒你的不只有夢想,還有這些古箏曲!
    清晨叫醒你的不只有夢想,還有這些古箏曲!你有多久沒聽過古箏啦,耳朵有沒有痒痒,是不是有些想念?相信看完下面的介紹,你一定會忍不住想去聽聽這些美妙而悠遠的古箏曲吧!此曲旋律優美、格調清新、韻味別致,被稱為潮汕「州曲」,是潮洲弦詩《軟套》十大曲中最富詩意的一首。全曲以別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調,獨特的韻味,明快跌宕,演繹了寒鴉在水中悠閒自得,互相追逐嬉戲的情景。《鐵馬吟》以歌頌佛家為主旨趙登山用箏音親自示範不同山頭的不同廟宇鐘聲。樂曲以緩慢幽深的音調,模擬古琴音色及奏法,描繪出香菸屢屢,佛聲祥和的氛圍。
  • 古琴曲《蓮語》:清新淡雅,空靈飄渺
    古琴曲《蓮語》:清新淡雅,空靈飄渺 蓮花, 不僅有著淡雅怡人的顏色, 更有著一種 沉靜自若的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