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共100首,其中含「桂」類中藥共17首(本文「桂」類中藥指桂枝,桂心,肉桂,官桂),其中含桂枝9首、桂心5首、肉桂2首、官桂1首,由此可見「桂」類中藥有多重要。而我們現今的《中藥藥典》中,只有桂枝和肉桂,並無桂心和官桂,所以弄清它們是什麼對我們應用古代經典名方大有裨益。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這四個藥,並主要介紹下桂枝:
有關中藥「桂」的記載首見於《神農本草經》,載有牡桂和菌桂,列為上品。然經考證牡桂、菌桂為同一物,均為肉桂,只是因其皮之老嫩、薄厚、味之濃淡不同而引出不同的名稱[1]。
「桂枝」一詞首次出現在《爾雅》中,但經考證文中所說的桂枝實為肉桂。在醫學史上,「桂枝」作為方名歷史悠久,《傷寒論》中很多處方都有這味藥,最有名的桂枝湯更被稱為仲景群方之魁,但是在桂枝湯項下,桂枝有「去皮」之說,而現在我們用的桂枝是肉桂上的嫩枝,不去皮。經考證大家基本一致認為,張仲景用的桂枝應是今之較薄較細之肉桂,其所言桂枝「去皮」之說指的應是去表面的木栓層。
桂枝以藥物名稱出現在本草著作中首現於唐代,唐《新修本草》將其作為牡桂之別名予以收錄,載曰「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雖此書有桂枝之名,但是藥用部位還不是現在用的嫩枝;目前習用之桂枝藥材,於宋代中期開始使用,宋哲宗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陳承於《重廣補註神農本草圖經》桂之「別說」中指出:「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取其輕薄而能發散。今又有一種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條也,尤宜人治上焦藥用也」[2]。
「桂心」這藥從唐代開始較盛行使用,如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的當歸建中湯用的就是桂心。基本上歷代文獻都指出「桂心」由肉桂加工而成。如李時珍明確指出:肉桂「厚而辛熱,去粗皮用。其去內外皮者,即為桂心」。同時在1977版《中藥大辭典》中就清清楚楚寫明「至於桂心,即肉桂加工過程中剪下的邊條,除去栓皮者」。
「官桂」我們比較熟悉,指的就是肉桂。
接下來我們主要說說桂枝這味藥:
2020版《中國藥典》對桂枝的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記載如下:
【性味與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能與主治】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用法用量】3〜10g。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乾燥嫩枝。
【植物形態】:常綠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被灰黃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cm〜20cm,寬4〜5cm,先端短尖,基部楔形,上面綠色,平滑而又光澤,下面疏生柔毛;葉柄長1.5〜2cm。圓錐花序腋生;花小,白色;花被片6;漿果紫黑色,橢圓形。花期5〜6月,果期10月。
【生長環境】:為亞熱帶特有樹種,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廣西、廣東等地。肉桂為半陰性樹種,幼樹喜生於其他植物蔭蔽下。長大後,喜充足陽光,適於較溼潤的空氣及土壤環境。
【採收加工】:春、夏二季釆收,除去葉,曬乾,或切片曬乾。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商品規格】:根據桂枝片直徑和破碎率將桂枝分為「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
一等:桂枝表面紅棕色,切面木部淺黃棕色,片形較為完整,直徑≤0.5cm,香氣濃;破碎率≤10%。
二等:桂枝表面紅棕色,切面木部淺黃棕色,片形較為完整,直徑≤0.5cm〜0.7cm,香氣濃;破碎率≤10%。
三等:表面棕色,木部黃白色,直徑≤0.7cm〜1.5cm,香氣弱,破損率≤30%[3]。
【性狀特徵】
藥材: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1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飲片: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
【質量評價】:以枝條嫩、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圖中左邊為合格桂枝,右邊為不合格之桂枝)
上圖右邊直徑雖然在範圍內(1cm以內),但是切面顏色為灰色,聞之味淡,系桂枝揮髮油減少的緣故,故為不合格品。
桂枝主要成分為揮髮油(桂皮油),油中主含桂皮醛,另有桂皮酸及少量的乙酸桂皮酯等成分。
桂皮油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使血液流向體表,從而有利於發汗和散熱。
桂枝的藥理作用還包括鎮痛、抗炎、抗過敏以及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桂枝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包括增加冠脈血流量,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等。桂枝促發汗、解熱、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是桂枝發汗解肌功效的藥理學基礎,而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是其溫通經脈功效的體現[4]。
「肉桂畏赤石脂」是臨床配伍禁忌「十九畏」之一,通過上文可知,桂枝與肉桂均來源肉桂植物,不過2020版《中國藥典》中說明,桂枝與赤石脂不屬於配伍禁忌、可以一起使用。
最後我們來談談桂心(即肉桂)與桂枝的功效及使用注意,兩者均能溫通經脈,助氣化,散寒凝。而桂枝還可入肺經,發汗解表,長於散表寒,用於風寒表證。而肉桂辛甘大熱,長於溫腎助陽,常用治裡寒證,還能補火助陽,引火歸原,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腰膝軟弱、夜尿頻多、陽痿宮寒等。總之,肉桂善溫裡祛寒,入下焦而補腎陽;而桂枝氣味俱輕,善治表證,主上行而發散於表。使用注意方面,桂枝臨床很常用,但是孕婦慎用;而肉桂辛甘大熱,有出血傾向者及孕婦慎用;另外兩者都含有揮髮油,故煎煮時間都不宜過長。
[1]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鑑別經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趙藝涵,屈會化,趙琰.宋以前《傷寒論》中桂枝名實考[J].環球中醫藥.2016,9(08).
[3]黃璐琦,詹志來,郭蘭萍.《中藥材商品規格等級標準彙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4]侯家玉,方泰惠.《中藥藥理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1:28,29.
供稿:北京中醫藥學會中藥資源與鑑定專業委員會
撰稿:北京中醫藥大學房山醫院 王金貴 朱振宇
審稿: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春生
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金敏
歡迎您投稿,收稿郵箱 bjzyy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