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官方微信,感謝您閱讀本文。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中國中醫」添加關注。
「中藥致肝損害」之說言過其實
超七成網友認為應正確認識中藥肝損害(含調查表)
編者按:香港《鳳凰周刊》近日發表了一篇名為《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的文章,聲稱傳統中草藥正在損害國人肝臟,長期、大劑量服用中成藥和草藥可造成致命損害。對此,中國中醫藥報記者採訪金世元、肖小河等中醫藥權威專家,他們明確表示,中藥「傷人」言過其實。同時,中國中醫藥報社輿情監測研究中心對該輿情監測分析後發現,超七成網友認為應正確認識、客觀對待中藥肝損害。
「中藥致肝損害」之說言過其實
近日,香港《鳳凰周刊》一則《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的報導再次將中藥不良反應這一話題置於聚光燈下。中藥不良反應報導屢屢見諸報端,藥品說明書對不良反應及禁忌等常常語焉不詳,許多發達國家對中藥致肝損傷的反饋日漸增多,令中藥「傷人」的說法甚囂塵上。對此,中藥專家學者明確表示:這種說法「言過其實」。
「不良反應」頻受關注
如今,公眾的養生保健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關注自身健康。同時,公眾在選用中藥或含有中藥的保健品時,「純天然」、「無毒副作用」等說法也已深入人心。但恰在此時,卻突然冒出許多關於中藥不良反應的報導,令許多人無所適從。
所謂藥物不良反應,是指某種藥物導致的軀體及心理副反應、毒性反應、變態反應等非治療所需的反應。除可預期的毒副反應外,還包含眾多無法預期的過敏或特異性反應。
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全軍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表示,是藥三分毒,無論中藥還是西藥,藥物不良反應均屬正常現象。但有些患者過分迷信偏方、單方,在沒有醫師指導的情況下濫用中藥,或不遵醫囑,長期、過量服用中藥等,便極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鳳凰周刊》文章中曾多次引用肖小河的觀點,肖小河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特別指出,「個別記者由於調查不夠深入,導致報導有失偏頗,甚至有極個別報導對於中藥惡意中傷,很令人遺憾。」
近年來,關於中藥不良反應的報導常常見諸報端,其中,既有圈內誤解、百姓誤區等主觀因素,也有中藥成分複雜及研究不足等客觀事實。
肖小河表示,常用的中藥多為複方,其化學成分往往達到數百種以上,有的甚至達到上千種,而目前對於藥物不良反應及安全性的相關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研究難度非常之大。
「不良反應報導的增多,亦顯示藥物不良反應監控機制的日趨健全。」肖小河介紹,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設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對包括化學藥物、中藥以及生物製品等的不良事件進行監測與評價,定期發布《藥物不良反應監測報告》,使不良反應監測更為透明化,為臨床用藥及藥品安全性評價等提供重要參考。
「中藥傷肝」其中有冤
中藥不良反應的焦點是明確具有「毒性」的中藥。第二屆國醫大師金世元介紹,中醫學對於毒性中藥的運用非常謹慎,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講究小量初試,中病即止。同時,凡用有毒藥物,必須經過相應炮製,以減毒增效。「特別是劇毒中藥,需經炮製後方能使用。有些患者在缺乏醫師指導時,常常忽視這一點。」
數據顯示,藥物性肝損傷中,中藥佔比較高。肖小河提醒,這之中的藥物分類問題值得關注,「現在中藥品種約1.2萬種,中藥複方製劑1萬餘種,在此基礎上,將中藥與某一類西藥或某一種藥產生的不良反應進行比較,有失科學性和公平性。」
同時兼任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診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的肖小河對於中藥肝損傷有深入研究。「肝損傷可能存在易感人群,同時與藥物質量不無關係。」以日前備受關注的何首烏為例,藥物的品質、炮製是否合規、配伍是否合理等因素對該藥是否肝損傷都有影響。
國際醫學科學組織委員會制定的「藥物性肝損傷診斷國際標準」針對用藥情況,對肝損傷分為非常可能、很可能、可能、不太可能及排除5級。
「在對被報導的147例有關何首烏肝損傷病例中,與何首烏相關性的評級近60%為『可能』級別;而在302醫院收治的40例有關何首烏肝損傷病例中,與何首烏相關性的評級超過60%為『可能』級別。對於『何首烏致肝損傷』,尚缺少直接和確鑿的客觀證據。」肖小河說。
同時,對中藥肝損傷的判定,還存在『非西即中』的誤區。肖小河表示,醫生在排除診斷時,應採取分層篩選、科學鑑定的方法,避免「非西即中」。
建立適當診斷標準
正確看待中藥不良反應
基於這一現狀,肖小河提議,創建具有中醫藥特點、且證據鏈完整的藥物肝毒性診斷模式是當務之急。對於疑似「藥物肝」,應根據臨床標本和實驗室檢測,從生物標誌物篩查等方面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藥物肝診斷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對於患者所用藥物的鑑定、質量、炮製規範等進行判斷,然後採取診斷「金標準」——入血成分,以及藥物作用後產生的生物標誌物等,對確屬中藥致肝損傷進行綜合分析。
「目前,這套標準在302醫院已採用,我們還將申請在全國推廣使用。」肖小河介紹,他帶領的團隊初步提出「中藥(何首烏)免疫應激肝損傷」假說,旨在對於中藥肝損傷機制進行深入探索。
肖小河說:「希望更多人正確認識中藥,理性看待藥物不良反應。」同時,他提議,合理引導公眾對於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讓百姓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正確使用中藥。
....................................
超七成網友認為應正確認識中藥肝損害
香港《鳳凰周刊》近日發表了一篇名為《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的文章,引起了媒體尤其是廣大自媒體的廣泛關注,並在網絡上引發關於中草藥是否有毒害的討論。截至9月10日,新浪微博已有上千人參與討論;其後,搜狐新聞也做了一期質疑中草藥的專題,約有5000多網友參與討論。中國中醫藥報社輿情監測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輿情中心)經過分析發現,62%的網友反對香港《鳳凰周刊》文章的觀點,10%的網友保持中立,70%以上網友認為應正確認識、客觀對待中藥肝損害。
《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一文的主要觀點為,傳統中草藥正在損害國人的肝臟,長期、大劑量服用中成藥和草藥均可能造成致命損害。該報導除了在微博上被大量轉載外,還被大約32個微信公眾號轉載。在轉載過程中,特別強調和放大了中草藥的肝損害,而忽略了造成肝損害的原因是超量、長期、濫用中藥。
輿情中心對《鳳凰周刊》報導的網友評論進行分析,發現超過六成的網友對文章觀點持反對態度。此外,輿情中心還對新浪微博、搜狐新聞網友觀點進行抽樣分析,抽取200條,進行網友意見傾向性分析,將其觀點分為「一些人和媒體對於中草藥的認識過於片面」、「中醫是糟粕,中草藥危害大」、「中藥西藥都有副作用,不能只批判中草藥」、「不法商人敗壞中醫聲譽」、「中草藥應去偽存真、摒棄糟粕」和「其他」6類。
44%的網友認為,一些人和媒體對於中草藥的認識過於片面,媒體採訪和報導不全面,且有失公允,對於中草藥的了解也不專業。
網友「玉小寧angelagod」認為,這篇報導標題誤導人,應該改成「濫用中藥何首烏傷肝」,而且該報導屬於一桿子否定整個中醫的價值。網友「時評藍圖」認為,報導中關於中醫處方的內容有誤導之嫌,中醫處方不是單一藥物,其中君藥主治病,臣、佐、使藥等起著輔助均衡解毒功效。網友「東神家的桃子」則認為,中藥造成肝損傷是因為濫用導致的,中草藥有適用範圍和劑量,一些人不遵醫囑,長期大劑量濫用中藥導致身體不適,反去賴中藥有毒是不對的。
此外,26%的網友認為中醫是糟粕,中草藥危害大;13%的網友認為中藥西藥都有副作用,不能只批判中草藥;8%的網友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中草藥有毒害的言論,是因為存在不法商人敗壞中醫聲譽;還有7%的網友認為中草藥應去偽存真、摒棄糟粕。
新聞背景:
近日,香港《鳳凰周刊》發表了一篇名為《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的文章。文章聲稱,在全國16家大型醫院的藥物性肝損傷病例中,中草藥佔致病因素的20%。3家大型專科醫院的數據表明,超過一半的藥肝病例跟中藥相關。同時,急性肝衰竭最主要的病因是中草藥。
文章採訪了多位肝病醫生,對於當前中草藥的用藥安全問題,眾多受訪的肝病醫生表態說他們最為清楚藥物導致的肝損害問題,也接觸了大量中草藥造成的肝損害患者。並提出,包括民間濫用、政府監管不當的一系列問題,令中草藥的肝損害在大陸長期秘而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