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味中藥,為什麼說它是中國古代的口香糖?

2021-02-07 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

 

   鴛鷺差池出建章,

   彩旗朱戶蔚相望。

   新恩共理犬牙地,

   昨日同含雞舌香。

   白芷江邊分驛路,

   山桃蹊外接甘棠。

   應憐一罷金閨籍,

   枉渚逢春十度傷。

此詩為唐朝文學家、詩人劉禹錫所作,其中這句「昨日同含雞舌香」,意思是懷念昔日一同在朝堂上共事皇上的往事。那為何口含雞舌香具有一殿為臣,同朝為官之意?


這裡有個典故。


漢桓帝時期,侍中刁存因年老而患有口臭,皇帝則賜雞舌香,令其含在嘴裡。刁存不識丁香,不知皇帝所賜何物,置於口中感到香而辛辣。他誤以為自己犯了錯,皇帝給毒藥「賜死」,回家中說了此事,家人哭泣不已。有識者查看他所帶回之賜物,實乃丁香,方知皇帝所賜乃香口之藥。慢慢的口含雞舌香成為朝堂禮儀的一部分,不論有沒口臭皆含之。



東漢學者應劭所著《漢官儀》有記載,當時的尚書郎是皇帝身邊負責文書奏章的官員,因為直接面對皇帝,奏事時必須口含雞舌香,以免口氣燻到皇帝。才有了上面這首詩的借喻。


宋代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所謂丁香治口氣(口臭),至今方書為然。」說明口含丁香可治口臭,後世醫書皆以為然。這豈不正是現今口香糖之效也。

 

丁香屬舶來品,是一味進口的中藥,早在距今大約1500年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即有記載:「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之丁子香也」。因其形狀如釘、味香濃烈而得名,稱之為「丁子香」,簡稱為丁香。


《本草拾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為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丁子香和雞舌香說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丁香為熱帶植物,是世界性的香料和藥物。主產於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亞為主的東南亞等國家。解放前多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輸入進口,解放後逐漸多由非洲產地進口。丁香是坦尚尼亞的國花,該國的奔巴島是舉世聞名的「丁香之島」,面積九百多平方公裡,生長著300多萬株丁香樹,開花季節氣味芳香濃烈,聞之有香甜之感,令人陶醉,被人們譽為「世界最香的地方」



我國海南島、廣東、廣西也有引種栽培,但產量很少。過去進口數量少,長期供不應求,曾一度視為貴細藥材。後來食品香料行業需求增加,進口也劇增,價格早已平民化。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提取過丁香油後的丁香渣混入其中,質量低劣,購買檢驗時需注意鑑別。

 

丁香為桃金孃科的常綠喬木植物,但部位不同,名稱亦稍有異,把末開放的花蕾叫做公丁香,而把近成熟的果實稱為母丁香,其用法、用量基本相同。《本草新編》云:「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由於母丁香氣味較淡,揮髮油含量較低,傳統認為其功效比公丁香差一些。

 

丁香為藥食兩用品種,乃常用調味品,常作為食品香料使用,是常用的香辛料之一。


丁香作為藥用,味辛而性溫,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作用。上溫脾胃,治嘔吐呃逆等證。《濟生方》裡有個柿蒂湯,丁香、柿蒂、生薑三藥合用祛胃寒,降逆氣,則呃逆自止。中醫歷代記載的功效還有:


《得配本草》云: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乾嘔。

《珍珠囊》云:祛胃中之寒。

《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海藥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闢惡去邪。

《日華子本草》:治口氣。

《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

《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本草匯》:'療胸痺、陰痛,暖陰戶。

《本草綱目》云:「丁香殺酒毒。」可見丁香還具有一定的醒酒作用。


對於口腔疾病,用丁香1~2粒含口中治口臭的的方法現今仍可用,療效甚佳。對治療牙痛、口腔潰瘍也有不錯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任何中藥都需辨證後再用。丁香乃溫性熱藥,《本草經疏》就強調:「一切火熱諸證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作者:孔鈞(資深中藥師,從事中藥行業20多年,歐陽衛權主任師承弟子)版權歸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所有,個人轉載不受限制,未經原作者允許,不能重新發表於任何個人或機構組織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


駿景分院

1月 9 日  (周六)下午

1月14日  (周四)下午

1月16日  (周六)下午

1月21日  (周四)下午

1月30日  (周六)下午


1月 5 日  (周二)下午

1月12日  (周二)下午

1月19日  (周二)下午

1月26日  (周二)下午


致電 400-626-7777 預約

(電話預約工作時間:周一至周日9:00-21:00)


直接長按識別以下小程序碼,馬上預約!


                      

謝謝支持!

相關焦點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香文化(767)古代「口香糖」雞舌香
    「香」也跟它息息相關。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就有了燔香祭祀的禮,以表對天地人神的謙卑和敬意。個人修養中的乾淨整潔更離不開「香」,居家生活也要常常焚香,讀書前,彈琴前,心中懷著恭敬,淨手,整理衣冠,焚香。    自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禮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 口香糖敗給了微信?
    你嚼口香糖是因為什麼?除口臭、防蛀牙、瘦臉或者只是因為無聊?隨身攜帶口香糖曾是許多人的習慣,當你現在回神尋找時,會發現口香糖的身影已經從口袋裡消失了,或者你包裡的漱口水、清口含片等新寵早已取代了它。「因為微信,口香糖的銷量下降30%!」
  • 為什麼在便利店裡,口香糖和保險套總放一起?原來還有這用途!
    便利店是很多城市之中都有的這麼一個設施,它就像是一個小型超市一樣,能夠提供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對於很多人來說,三不五時光顧一次便利店,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最習慣的一個事情了,但是便利店去多了也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 每周一味中藥| 甘草
    將甘草打磨成粉,裝入塑封袋中備用。在坐車之前,將甘草粉用小勺舀一勺,填入肚臍,將肚臍填滿,然後用醫用紗布蓋住肚臍,用醫用膠布將其固定。生活中,很多人被口臭、口氣困擾,大部分人的解決辦法是嚼口香糖,但是可以說這個方法持續性不強,口香糖沒味了,或者剛吐掉沒幾分鐘,口臭又襲來了,這個時候如果換上含一片甘草,口臭立即消除,含到沒味以後吐掉,口氣依舊清新,並且能持續好幾個小時
  • 嚼口香糖對牙齒到底有沒有好處?也許你並不知道!
    關於口香糖,老人可能會說「別吃太多,會長蛀牙的」,但也有人表示口香糖對牙齒有保護作用。究竟哪個才是真相呢? 其實嚼口香糖對牙齒的確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前提是「無糖口香糖」。現在市面上宣傳的無糖口香糖無一例外是添加了木糖醇。
  • 這味中藥已漲至20多萬元1斤 「天價」中藥材藥效如何
    這味中藥已漲至20多萬元1斤 天價中藥材藥效如何 這味中藥材漲至20多萬元1斤,它就是牛黃。 近年來,中草藥漲價的聲音一直在。最近,一些中草藥品種的價格又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從百分之幾到幾倍不等。 牛黃為什麼漲價這麼兇?中藥都在漲價? 確實,整   原標題:漲價潮來了?
  • 你多久沒嚼口香糖了?打敗口香糖的其實是……
    在公交車、聽音樂上下班或做家務時,許多人有嚼口香糖的習慣。以前,很多年輕人在超市收銀臺排隊時,會帶上一包口香糖,這袋口香糖放在包裡或車裡,時不時地拿出嚼。在過去的兩年裡,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或家人和朋友嚼口香糖的頻率和頻率逐漸減少了?
  • 中藥及飲食的氣、味的陰陽之辨(附語音)
    這段話從字面上來看非常好理解,但是這裡有很多引申的意思,先逐句跟大家解讀一下。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因為氣屬於陽,味屬於陰,所以氣和味是兩種不同的屬性,氣是陽,味是陰。所以陽主升,陰主降,所以叫做陰味出下竅,陰就是濁陰,它往下走。
  • 中秋月圓,這7味以「月」為名的中藥你知道幾個?
    來源:承樸堂中秋國慶長假到了,中秋月圓,中國人對中秋的月,可謂情有獨鍾,因為它承載著我們炎黃子孫的記憶與鄉愁,更滲透於中華文化的每一個角落,包括中藥文化。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7味以月為名的中藥,一起來看看吧。
  • 中藥冬葵子
    說到冬葵子就不得不介紹下它的食用歷史,因為冬葵在中國有著太悠久的栽培歷史,並長期作為古代主要蔬菜之一。冬葵被稱為冬寒菜、滑滑菜、冬莧菜等,古人稱為葵,葵菜。「葵為百菜主,味尤甘滑」。其具有較高的食用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因此冬葵是古人最常採食的植物之一,也是古人最熟悉的食用蔬菜。葵菜的食用歷史很早,最早見於《詩·豳風·七月》:「七月烹葵及菽」。
  • 《文史哲》叢刊 | 情·味·境:本土視野下的中國古代文論
    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論的長河中影響很大,後來的「意境」說,就濫觴於此。而另一方面則是從文學審美鑑賞的品味、體驗意義上來講的,如「使味之者無極」(《詩品序》),它屬於鑑賞論的範疇。鍾嶸在《詩品》中重點是談的前一個方面,所以本文也只是對前者作些探討。
  • 科學家根據5700年前「口香糖」推測出咀嚼者:黑髮藍眼睛的女性
    據ITV、太陽報等報導,這塊「口香糖」與我們現代的口香糖有所不同,它實際上是一塊樺木瀝青,這是通過加熱樺樹皮製成的。報導稱,這塊「口香糖」上帶著牙齒印,說明它與人類祖先的嘴巴緊密接觸過。這使得它可以被研究人員提取出DNA,幫助我們深入了解口腔微生物組以及個人飲食的潛在來源。研究人員說,這是第一次從骨頭以外的事物中獲得整個古代人類基因組。
  • 為什麼說「甕城」是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
    今天我們來走進歷史建築,認識一下中國古代城門防禦系統的最大陷阱——甕城。它是古代君王修建城市的防禦設施之一,作為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為什麼是「最大的陷阱」呢?甕城可以說是古代一種防禦的關隘,是為了抵禦敵人進攻而修建的防樓等重重防禦工事,而甕城的作用就是起到「甕中捉鱉」。打個比方御工事,一般為圓形或者方形,而方形的有時又稱「方城」。進入方城後,還有碉堡,箭,假如敵軍已靠近甕城城牆,卻不知牆另一邊是什麼情況。
  • 超市和便利店中,為什麼口香糖和保險套放在一起
    但是在便利店和超市有一件怪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就是口香糖和保險套放在同一個貨架子上,並大部分都會放在收銀臺附近,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真正用途很多人並不清楚,而且有的時候還會鬧出一定的笑話,其實在收銀臺上放置一個貨架是為了人們更為明確的看見,想要銷售的貨物,說白了就是更為的顯眼,但是之前網絡支付沒有現在這麼普及的時候,現金支付會出現很多零錢,很多時候客人不想要零錢,就直接用口香糖和糖來抵零錢。
  • 中藥科普 | 淺談中藥之「桂」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共100首,其中含「桂」類中藥共17首(本文「桂」類中藥指桂枝,桂心,肉桂,官桂),其中含桂枝9首、桂心5首、肉桂2首、官桂1首,由此可見「桂」類中藥有多重要。而我們現今的《中藥藥典》中,只有桂枝和肉桂,並無桂心和官桂,所以弄清它們是什麼對我們應用古代經典名方大有裨益。
  • 感冒無論風寒還是風熱,都可以用這兩味中藥,你知道是哪兩味藥嗎
    生活中感冒十分常見,而與之相對應,能夠治療感冒的中藥也是數不勝數。許多有經驗的朋友在感冒以後,都會先評估自己是屬於風寒感冒還是風熱感冒,從而方便選擇合適的中藥來進行治療。那麼,在如此豐富的中藥裡,是否有藥物既能夠治療風寒感冒,又能調理風熱感冒呢?
  • 止咳固著說薴麻任之堂中藥百草園連載四
    喜歡生長在山谷林邊或者草坡」王教授邊說,邊打開包看看兜裡的海拔測量儀。轉頭說道:「你們十堰這裡在秦嶺和大巴山的交界處,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海拔也就兩三百米,也在薴麻生長所適應的海拔高度範圍內。」  關於薴麻,後來我在書中查到:薴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它比較適應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它的地下莖和根系形成強大的根蔸。薴麻是營養體繁殖,沒有主根。
  • 中醫:胃火過旺可致牙齒疼痛鬆動,牙齦出血紅腫,這味中藥可解!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古代人不刷牙,牙齒應該壞得很快。但事實上古代人是刷牙的。有些人覺得這不可能,因為牙膏是近代才出現的東西,所以古代人最多只有漱漱口。實際上這是錯的,古代人也在刷牙,不過用的不是牙膏,用的是牙粉。
  • 雪見、景天、徐長卿名字很美,卻是來自於中藥名,並符合人物個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名字卻是來源於中藥。這些名字很有韻味,很有詩意。這是因為中醫中藥不只為在中國古代充當了救死扶傷的作用,保證華夏民族的繁衍生息。中藥文化它也同中國其它文化有著不可分的聯繫,道、儒、釋(佛教這兒是指中原佛教,是常說的中原佛教,本土化的佛教)也同中醫中藥有無法分開的聯繫。互相交叉互相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