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鷺差池出建章,
彩旗朱戶蔚相望。
新恩共理犬牙地,
昨日同含雞舌香。
白芷江邊分驛路,
山桃蹊外接甘棠。
應憐一罷金閨籍,
枉渚逢春十度傷。
此詩為唐朝文學家、詩人劉禹錫所作,其中這句「昨日同含雞舌香」,意思是懷念昔日一同在朝堂上共事皇上的往事。那為何口含雞舌香具有一殿為臣,同朝為官之意?
這裡有個典故。
漢桓帝時期,侍中刁存因年老而患有口臭,皇帝則賜雞舌香,令其含在嘴裡。刁存不識丁香,不知皇帝所賜何物,置於口中感到香而辛辣。他誤以為自己犯了錯,皇帝給毒藥「賜死」,回家中說了此事,家人哭泣不已。有識者查看他所帶回之賜物,實乃丁香,方知皇帝所賜乃香口之藥。慢慢的口含雞舌香成為朝堂禮儀的一部分,不論有沒口臭皆含之。
東漢學者應劭所著《漢官儀》有記載,當時的尚書郎是皇帝身邊負責文書奏章的官員,因為直接面對皇帝,奏事時必須口含雞舌香,以免口氣燻到皇帝。才有了上面這首詩的借喻。
宋代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雞舌香,欲奏其事,對答其氣芬芳。此正所謂丁香治口氣(口臭),至今方書為然。」說明口含丁香可治口臭,後世醫書皆以為然。這豈不正是現今口香糖之效也。
丁香屬舶來品,是一味進口的中藥,早在距今大約1500年的北魏農學家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一書中即有記載:「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之丁子香也」。因其形狀如釘、味香濃烈而得名,稱之為「丁子香」,簡稱為丁香。
《本草拾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為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丁子香和雞舌香說的都是同一樣東西。
丁香為熱帶植物,是世界性的香料和藥物。主產於坦尚尼亞,馬達加斯加和印度尼西亞為主的東南亞等國家。解放前多由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輸入進口,解放後逐漸多由非洲產地進口。丁香是坦尚尼亞的國花,該國的奔巴島是舉世聞名的「丁香之島」,面積九百多平方公裡,生長著300多萬株丁香樹,開花季節氣味芳香濃烈,聞之有香甜之感,令人陶醉,被人們譽為「世界最香的地方」。
我國海南島、廣東、廣西也有引種栽培,但產量很少。過去進口數量少,長期供不應求,曾一度視為貴細藥材。後來食品香料行業需求增加,進口也劇增,價格早已平民化。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出現提取過丁香油後的丁香渣混入其中,質量低劣,購買檢驗時需注意鑑別。
丁香為桃金孃科的常綠喬木植物,但部位不同,名稱亦稍有異,把末開放的花蕾叫做公丁香,而把近成熟的果實稱為母丁香,其用法、用量基本相同。《本草新編》云:「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實治病無分彼此」。由於母丁香氣味較淡,揮髮油含量較低,傳統認為其功效比公丁香差一些。
丁香為藥食兩用品種,乃常用調味品,常作為食品香料使用,是常用的香辛料之一。
丁香作為藥用,味辛而性溫,具有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的作用。上溫脾胃,治嘔吐呃逆等證。《濟生方》裡有個柿蒂湯,丁香、柿蒂、生薑三藥合用祛胃寒,降逆氣,則呃逆自止。中醫歷代記載的功效還有:
《得配本草》云:丁香,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薑汁治乾嘔。
《珍珠囊》云:祛胃中之寒。
《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海藥本草》:主風疳匿,骨槽勞臭。治氣,烏髭發,殺蟲,療五痔,闢惡去邪。
《日華子本草》:治口氣。
《開寶本草》:溫脾胃,止霍亂。
《本草蒙筌》:止氣忒、氣逆。
《本草匯》:'療胸痺、陰痛,暖陰戶。
《本草綱目》云:「丁香殺酒毒。」可見丁香還具有一定的醒酒作用。
對於口腔疾病,用丁香1~2粒含口中治口臭的的方法現今仍可用,療效甚佳。對治療牙痛、口腔潰瘍也有不錯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任何中藥都需辨證後再用。丁香乃溫性熱藥,《本草經疏》就強調:「一切火熱諸證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作者:孔鈞(資深中藥師,從事中藥行業20多年,歐陽衛權主任師承弟子)版權歸歐陽衛權經方工作室所有,個人轉載不受限制,未經原作者允許,不能重新發表於任何個人或機構組織的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
駿景分院
1月 9 日 (周六)下午
1月14日 (周四)下午
1月16日 (周六)下午
1月21日 (周四)下午
1月30日 (周六)下午
1月 5 日 (周二)下午
1月12日 (周二)下午
1月19日 (周二)下午
1月26日 (周二)下午
致電 400-626-7777 預約
(電話預約工作時間:周一至周日9:00-21:00)
或直接長按識別以下小程序碼,馬上預約!
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