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十二年(1543年),出雲遠徵失敗以後,毛利元就的主君大內義隆瞬間一蹶不振,荒廢了軍政不說,還從京都找來了許多藝人與公卿,整日沉迷研究藝能以及文學等公卿文化。作為一個武士,特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戰國大名,大內義隆的做法自然引起了許多家臣的不滿,其中就包括了大內家的「武斷派」家臣陶隆房。
在大內家的譜代家臣中,以陶氏、杉氏、內藤氏三家地位最高,原本在大內家中,杉氏的家督杉重矩與陶氏的家督陶隆房二人因政見不合對立,但是二人同屬大內家的「武斷派」行列。而自出雲國遠徵之後,大內義隆開始重用外樣家臣出身的「文治派」家臣,引起了陶隆房與杉重矩的不滿,導致二人走向了聯合。
此時的毛利元就沒有意識到大內家的變化,天文十三年(1544年)時,與毛利家關係親密的竹原小早川家因為家督絕嗣的緣故,竹原小早川家的家臣們請求迎接毛利元就的三子德壽丸入嗣,但是毛利元就卻以德壽丸年幼為由拒絕了這項提議。小早川家的家臣們不得不請大內義隆做說客,在大內義隆的倡議下,毛利元就最終將三子送入竹原小早川家,元服後大內義隆親自下賜一字,取名「小早川隆景」。後來,小早川氏的宗家沼田小早川家家督小早川繁平染了重病,被家臣們廢黜,小早川隆景便統一了竹原小早川家與沼田小早川家,當然這是後話了。
天文十五年(1545年),毛利元就將家督讓給了嫡子毛利隆元,自己退居二線。次年,吉川家家督吉川興經與吉川氏一族內訌,吉川氏一族與家臣們迎接了毛利元就的次子吉川元春入嗣吉川家。
就在毛利家不斷地發展壯大之際,毛利家的主家大內家隱忍多年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天文十九年(1550年),大內家的三個家老陶氏、杉氏、內藤氏組成同盟,決定廢黜大內義隆的家督之位,擁立大內義隆之子大內義尊為家督。陶隆房還在這時候將此事通報給了毛利元就,說明毛利元就早就知道陶隆房準備發動政變,並且對沉迷文化的大內義隆感到不滿的毛利元就也默認了這項行動。陶隆房在十一月二十七日返回領地後就一直稱病不出,大內義隆對此有些防備,還特意寫信給毛利元就,表示萬一大內館發生內亂,希望毛利元就能夠派兵前來保護自己。可是,大內義隆不知道毛利元就早就已經被陶隆房給收買了。
天文二十年(1551年)八月,陶隆房突然舉兵攻向山口大內館,毛利元就也起兵響應,攻擊大內義隆麾下的城池。然而,毛利元就原本只是想廢掉大內義隆,改立大內義尊為主,並沒有殺死大內義隆父子的意願,而陶隆房卻早已與大友家商議好,迎接大友宗麟的弟弟大友晴英前來大內家出任家督,因而擅自在大寧寺殺死了大內義隆父子。陶隆房的做法讓毛利元就背上了弒主的惡名,同時也埋下了陶氏與毛利氏決裂的伏筆。
大寧寺之變後,大內家迎接了大友晴英出任家督,改名大內義長,陶隆房也拋棄了舊名改名為陶晴賢,此時大內家的實權已經落到了陶晴賢的手中。不過,在此期間尼子家又開始活躍,因而毛利元就便隱忍不發,繼續與陶氏交好,以便應對尼子家的攻勢。
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因為尼子家不再構成威脅,毛利元就便舉兵與陶晴賢決裂,毛利家從已經是空殼的大內家獨立,開始謀求自己的戰國大名之道。六月五日,陶晴賢派遣猛將宮川房長率軍三千人出陣,毛利元就誤以為這是大內軍主力來襲,動員起全領軍勢,將其擊敗。得知先鋒失利後,陶晴賢開始動員周防、長門、豐前、筑前四國兵馬共兩萬人,準備侵入安藝國討伐毛利家,但是由於陸路的隘口都被毛利元就布兵駐防,因而陶晴賢決定走海路進軍。然而陶晴賢沒想到的是,毛利元就一開始就是準備在海面上迎戰大內軍的。
弘治元年(1555年)春,毛利元就派人在嚴島修築了宮野城,此地乃是海上的交通要道,毛利元就判斷陶晴賢不可能對這座城池坐視不理。果然,七月七日,陶晴賢派遣白井賢胤率領大內家水軍對宮野城發起攻擊。九月二十一日,陶晴賢率領大內軍本陣登陸嚴島,大內家的家臣弘中隆兼與毛利元就曾經是好友,他深知毛利元就的聰明才智,認為宮野城是毛利元就的誘敵之計,因此堅決反對在嚴島登陸。
但是,掌握大內家實權多年的陶晴賢早已膨脹,他根本聽不進他人的進言,認為只有五百守軍的宮野城彈指可滅,縱使毛利元就再怎麼神機妙算,丟失了城池以後又能有什麼作為呢?因此,陶晴賢根本沒將宮野城放在眼裡,嚴島的大內軍以及停靠在岸邊的戰船,全都是朝著安藝國布陣,大內軍隨時都準備著渡過海峽登陸安藝國。
另外一邊,毛利元就得知陶晴賢中計後,在吉田郡山城留下了八百守軍,然後親自率領毛利家、吉川家、小早川家三家以及熊谷等安藝國國眾組成的聯軍,朝著嚴島進軍。此時毛利元就麾下的軍勢只有四千人,與大內軍有著五倍的差距,但是這早就在他的計算之中了。以陸路對決大內軍,毛利軍絕無勝算,但是如果交戰地在嚴島的話,毛利元就可以利用與大內家實力差距不大的水軍決勝負,自己這支陸路的軍勢充其量只是水軍的偏師而已。
當然,陶晴賢不是沒有察覺到毛利元就的想法的。在陶晴賢看來,大內家的水軍戰船數量遠在毛利家水軍之上,他還派遣了使者想要拉攏能島、來島兩家水軍。即便兩家水軍不來參陣,只要他們不加入毛利軍而是作壁上觀的話,大內家水軍在戰場上還是佔有絕對的優勢的。因此無論是陶晴賢還是毛利元就,都在賭能島、來島水軍會不會參戰。
九月二十七日,宮野城危在旦夕,能島、來島水軍依舊沒有趕赴戰場。毛利元就已經不能再等了,如果宮野城陷落,大內軍就會立即渡海登陸安藝國,那麼自己的計劃便會被全盤打亂,滿盤皆輸。因此,毛利元就命令小早川隆景做好獨自率領小早川水軍救援宮野城的心理準備,此時小早川隆景麾下的水軍只有一百多艘戰船,而大內軍則有五百多艘。
九月二十八日,能島、來島水軍眾終於率軍趕到了嚴島,兩家水軍共帶來了三百艘左右的戰船,這讓毛利元就吃下了一顆定心丸。促使兩家水軍眾加入毛利軍的不是別人,正是陶晴賢自己。原來,來島、能島、因島三家水軍原本有權在嚴島向在瀨戶內海往來的船隻徵收被稱為「警固費」的保護費,但是這個特權卻在陶晴賢主政時被廢除,改由陶晴賢的代官進行徵收,過路費也落入了陶氏的個人腰包裡,引起了水軍眾的不滿。
九月三十日,這天夜裡嚴島下起了暴風雨,毛利元就、毛利隆元、吉川元春借著暴雨的掩護渡海,率領兩千人在嚴島東北岸登陸。毛利元就命令吉川元春率領前鋒朝著陶晴賢本陣後方的尾之丘進軍,而小早川隆景則率領水軍眾繞著嚴島迂迴了一圈,來到了嚴島西北部的海面上,偽裝成九州大友家派來支援的水軍。
十月一日拂曉,毛利元就一聲令下,嚴島立即響起了毛利軍的太鼓聲,吉川元春以及宮野城的守軍立即對大內軍的陣地發起攻擊。由於大內軍本沒有在嚴島長期駐紮的打算,因而營地分布得非常混亂,在遭到毛利軍的奇襲之後,大內軍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瞬間陷入了混亂,連忙朝著在嚴島西岸停靠的水軍戰船潰退。
與此同時,小早川隆景也對大內家水軍發起奇襲。能島、來島水軍眾在參陣時給毛利軍送了一份大禮,調略了許多從屬大內家的水軍,因而開戰以後,許多大內家的水軍臨陣倒戈,反過來開始攻擊友軍,使得大內家水軍即刻戰敗,丟下了嚴島上的大內軍逃走了。而嚴島上的大內軍見到戰船敗走,士氣大跌亂作一團,根本無心再戰,成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在絕望之中,陶晴賢自盡而死,大內家的精銳部隊也全部葬送在了嚴島。
嚴島合戰與桶狹間合戰、河越合戰一同被稱為「日本戰國三大奇襲戰」,但是與其說毛利家在這場合戰中是靠奇襲取勝,倒不如說是靠毛利元就算無遺策的精彩謀略獲勝。在這場合戰中,從陶晴賢起兵開始,就一步一步走進了毛利元就早已規劃好的口袋之中,直到大內軍戰敗為止,這場合戰的每一個細節,都在毛利元就的計劃之中,真是無愧於日本戰國第一智將之名。
弘治三年(1557年)四月,毛利元就率領軍隊攻陷了山口大內館,消滅了名門大內家。此後,毛利元就又侵入了石見國,毛利家也從當初的一個小國眾,成長為了佔據周防、長門、石見、安藝、備後五國的超級大名。
本文作者:北條早苗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