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年一度的支付寶「集福」活動又開始了。而不少網友發現,他們在微信朋友圈轉發的「集福」活動連結疑似被屏蔽,朋友圈消息僅自己可見,其他網友無法看到。微信官方表示,朋友圈禁止誘導分享。根據《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範》中關於「誘導分享」的相關規定,一經發現將根據違規程度對該公眾帳號採取文章禁轉發、刪文、刪粉、封禁相關能力,甚至封號的處理措施。(1月14日《新民晚報》)
隨著連續數年的推廣和用戶養成,「集五福」甚至已成了不少用戶惦記的一份年味,一種新年俗。在如是大背景下,這種屏蔽,確實會讓不少用戶感到「掃興」。
如此細化到關鍵詞的「精準」屏蔽,也引發了部分用戶對於隱私的擔心。比如,這是否預示著,平臺可以實時讀取和監控用戶朋友圈?另外,在缺乏事先告知的情況下,用戶發布的相關內容被平臺單方設置為「僅自己可見」,這也很難說是對用戶的尊重。
屏蔽行為的背後,難以否認有著商業競爭的考量。應該說,置於這幾年網際網路巨頭之爭的語境下來看,從最初的3q大戰,到後來的「頭騰大戰」,網際網路巨頭之間的攻防戰一直都存在。從各自平臺利益的角度審視,這種競爭有其必然性。但是,畢竟是巨頭,具體的競爭手段,還是應該有所講究。
以屏蔽現象為例,涉事平臺間存在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商業競爭的「打法」,不能完全把用戶的權益丟在一邊。比如,朋友圈本就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出於網絡安全,打擊誘導分享可以有,但如何平衡好對用戶的隱私保護?其合理邊界到底在哪?這些疑問,都關係到屏蔽行為的正當性。
中國人過年就是講究喜慶、祥和,「集福」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延伸。或許,相關平臺可以格局大一些,這既是順應大的社會氛圍,也是對用戶該有的「人情味兒」。於平臺方而言,這也未必是件壞事。 畢竟,好的企業形象,能夠贏得更多用戶支持,最終也能轉化為經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