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吃蝙蝠?沒想到蝙蝠成了網紅,變成了危險食物之首

2020-12-14 騰訊網

說一說最近的網紅動物蝙蝠,說到蝙蝠,它本身並不是危險的動物,只是西方的《吸血鬼》系列電影給了蝙蝠一個不好的形象,在中國的古代,蝙蝠恰恰是吉祥的動物,蝙蝠的「蝠」和我們的「福」字讀音相同。清朝時期最大的貪官和珅,他的府邸就有蝙蝠的存在,如果去北京一定要去和珅府,我甚至覺得和珅府邸的精美超過了紫禁城。

感謝這位網友的圖,我用了,不喜歡聯繫我哦

危險的食物之一,蝙蝠。

說到蝙蝠的食物,你可能只想到了「吸血蝙蝠」。吸血蝙蝠確實存在,但是其極少攻擊人類,並不用引起恐慌。第二,吸血蝙蝠生活在特定的地區,屬於夜間活動者,而且其非常的小,最大的在40克左右。大部分蝙蝠的食物其實是昆蟲和花蜜,並且很大程度上消滅了一些害蟲。那麼其如此致命的動物,誰會把蝙蝠當作食物呢?

同樣是夜間活動的鳥類,貓頭鷹。同樣是洞穴生活的爬行類,捕鼠蛇。

看我的尖牙

|危險的食物之一,毒蛇。

毒蛇,在攻擊的時候會噴射出毒液,你一定想不到,毒液是可以作為藥用的。那麼如此兇猛的動物,是誰的盤中餐。

其中有被我們稱為「平頭哥」的蜜獾。蜜獾對蛇毒有很強的抵抗力,是世界上少有的對蛇毒有抵抗力的動物之一。蛇並不是蜜獾的唯一食物,被我們稱為大哥是有道理的,因為它幾乎什麼都不怕。

當鷹把蛇當食物的時候,蛇幾乎沒有還擊之力。

|危險的食物之一,食人魚。

如果我說鯧魚,你是不是會覺得沒那麼害怕,沒錯,其實食人魚是鯧魚,也叫食人鯧。如果你吃過鯧魚,就能想像到食人魚的鮮美。食人魚是虎魚的一種,吃東西的差異,分為雜食性和肉食性,食人魚是虎魚中,叫做紅腹鋸鮭脂鯉,嗯,怎麼想到了西湖醋魚。說是此魚食人,其實也有點冤枉此魚了,當這種虎魚很餓很餓很餓的時候,當你的皮膚有破損流血的狀態的時候,虎魚就有可能對你進行攻擊,虎魚餓的時候更可能會吃掉它們的同類,包括自己。

虎魚並非沒有天敵,同樣是外表可愛的萌系動物水獺就吃虎魚。

水獺

我委屈

|危險食物之一,鷲鷹

鷲鷹是吃人的哦,不要害怕,所謂吃人,是在天葬中,會把已經死去的人的屍體餵食給鷲鷹。鷲鷹在吃過之後,飛向高空,意思是死者順利升天。腐肉是很多在野外生存動物的食物,腐肉只是鷲鷹其中一種食物。鷲鷹也叫「蛇鷹」「禿鷹」,也可以稱之為「大雕」,雕是不是寵物?嗯,我們的中國古代大俠還是很願意把大雕當作寵物的。現在的大俠們呢,比較喜歡當「沙雕」。

|危險食物之一,鱷魚

鱷魚也是影視劇中恐怖角色之一,其粗糙潮溼感重的灰色皮膚,給人一種莫名的恐懼。幼年時期的鱷魚,被當做食物的時候非常多,「沙雕」,哦,不是,是大雕,大魚,大龜,只要是吃肉的,只要長的比鱷魚大就把它吃了,估計小鱷魚這貨也是挺美味的了。

成年的鱷魚可不是好惹的了,唯一把其當做是主要食物的是貓科動物,美洲豹。當然了,在美洲的這位鱷魚先生是美洲的凱門豹,是個小個子。

鱷魚在泰國,與其說把它當做食物,更多的時候是把鱷魚當搖錢樹,鱷魚表演是一項危險的表演藝術,屬於恐怖、暴力美學中的一種表演藝術,和著名的「逃生術」表演一樣給人帶來刺激的視覺感官。

|危險食物之一,水母

澳洲方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生物,自然界中這是發現的一種可以永生的生物。沒錯,就是「長生不老」。我們吃的食物海蜇也是一種水母,其實也是有毒的,只不過毒性比較小,經過浸泡和醃製消除了其毒性,我們的古人真是非常的智慧,第一個吃海蜇的人不知道怎麼樣了,海蜇可以治療那麼多的疾病,我想第一個吃海蜇的人,一定也正處在長生不老的痛苦之中吧。

|危險食物之一,蠍子和蜘蛛

毒性生物往往被吃掉的可能性比較小,而毒性生物,危險的生物往往又給我們帶來了很多醫藥研究的成果。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被保護。幼年時期的毒蠍,會被壁虎吃掉,壁虎具有一定的抗毒性,壁虎在藥用中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吉普賽有著名的「油炸毒蜘蛛」,在泰國有著名的烤蠍子。毒性最強的蜘蛛,是澳大利亞漏鬥形蜘蛛,其中雌性的毒性更是熊蜘蛛的5倍,就是被我們稱為「黑寡婦」的黑色蜘蛛。

相關焦點

  • 被誤解的蝙蝠:捕殺蝙蝠可能帶來最危險的生態報復
    演化出飛翔與超乎尋常的捕食能佔哺乳動物總數1/4英國近代博物學家約翰·亞瑟·湯姆森在《動物生活史》中寫道:「爬高后從高處飛下攫食的食蟲動物進化成蝙蝠時,自然之神一定是含笑的,因為它們的確是這樣起源的。」
  • 蝙蝠是不是和老鼠近親?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從頭部形態上看,蝙蝠確實與老鼠有一定的相似度,在坊間確實也流傳著許多關於老鼠和蝙蝠關係的傳聞,比如有人說:蝙蝠是老鼠偷吃了油(或者鹽)變成的。其實,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蝙蝠既不是老鼠變成地,也和老鼠沒有任何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兩種動物的演化史。
  • 這裡仍在大吃蝙蝠
    來源:每天學點經濟學本文授權轉載自觀察者網食用蝙蝠在印尼一些地區是一種飲食文化,近日疫情的蔓延也並沒有打壓這些地區吃蝙蝠的熱情。世衛組織11日疫情報告稱,新冠病毒與蝙蝠亞種菊頭蝠存在關聯。但印尼肺病專家伯翰(Erlina Burhan)博士表示,印尼食用的食材「可能與攜帶病毒的蛇和蝙蝠不同」。目前,印尼未報告確診病例。帕尼基(Paniki)北蘇拉威西省米納哈桑人的傳統菜餚,一種以蝙蝠為原料製成的咖喱類食物。
  • 食物•仙藥•醫藥:中國古代蝙蝠的食用研究
    其中蝙蝠、服(伏)翼二名最常見。中國古人吃蝙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30—8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時期。賈蘭坡認為北京猿人遺址中「所有的灰燼層都發現有燒骨和燒石,發現燒骨最多的是第4層,其中尤以鼠、蝙蝠和刺蝟等小動物最豐富,甚至成層的發現。證明北京人已經熟食。」北京猿人的食物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貼近《禮記》所說的「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
  • 寫張三丰年輕時的故事,和吃蝙蝠一樣沒必要
    為什麼不寫張三丰,還是因為難度太大,不是說老爺子沒那個能力去挑戰這個難度,而是沒那個必要。從老爺子在神鵰的最後埋下的伏筆來看,應該是有打算寫張三丰的。(《神鵰》最後,張君寶經楊過指點,打敗了瀟湘子等高手。)
  • 狂笑蝙蝠感染6個人,超人已經淪陷,沒想到還有戈登局長?
    狂笑蝙蝠感染6個人,超人已經淪陷,沒想到還有戈登局長? 超人,目前已經擁有了超強的實力,而且主宇宙的他是不可被取代的,因此就成了狂笑蝙蝠的目標之一。超人和蝙蝠俠來到狂笑蝙蝠的蝙蝠洞時,遇到了狂笑沙贊,兩個人費了好大勁才逃出來。
  • 蝙蝠和老鼠有親緣關係嗎?老鼠吃了鹽會變成蝙蝠的傳說從何而來?
    翼手目很有意思,雖然只有蝙蝠這一種動物,但是其種類卻多達1200-1400種,除了南北極和大洋洲的個別島嶼外,蝙蝠幾乎分布在世界各個地方,依靠發達的回聲定位系統辨別方向,並在夜間行動。有的蝙蝠以肉為食,有的蝙蝠只吃果子,最大的蝙蝠體長可達25釐米,翼手張開有近1.8米,最小的蝙蝠體長僅3釐米,翼手張開也不過20釐米。
  • 古代蝙蝠詩,透視蝙蝠的血淚史
    白蝙蝠:本是鼠中仙,卻成長壽藥《仙經》記載:蝙蝠,又名仙鼠,千年之後體白如雪,棲則倒懸,葢飲乳水而長生也。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記載:千歲蝙蝠,色如白雪。集則倒懸,腦重故也。此物得而陰乾末服之,令人壽萬歲。這個說法本就荒謬,到了唐朝就更加添油加醋,一個傳說是,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蝙蝠精。
  • 蝙蝠,究竟何錯之有?
    01蝙蝠,這種相貌奇異、似獸似鳥的動物,長得鼠頭鼠腦,還喜歡晝伏夜出,一襲黑衣神秘兮兮,很多人視其為見不得陽光的醜類與罪惡、黑暗勢力的象徵。民間很多地方甚至直接將其與老鼠掛鈎,稱「蝙蝠是老鼠吃了鹽之後變成的」。即便在童話故事裡,蝙蝠也多是充當「騎牆派」的典型而被諷刺。
  • 蝙蝠和老鼠有關係嗎?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蝙蝠和老鼠沒有任何關係的, 蝙蝠是蝙蝠,老鼠是老鼠,可以說它們除了都是哺乳動物之外,其它的地方,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它們的外觀也是不一樣的呀,而且區別是很大的,為什麼會有蝙蝠褪去翅膀就成為老鼠,老鼠長了翅膀就成為蝙蝠這種說法呢。
  • 蝙蝠何時從「福」變成了「禍」?
    蝙蝠和鳥類的食物攝取是有共同之處的。大部分鳥類是晝行動物,食物主要來源於晝行性昆蟲,而蝙蝠是夜行動物,故食物來源是夜行性昆蟲。這樣一來,二者就避開了生態位的競爭。特別有意思的是,當年我去到天津的獨樂寺,寺中有一尊很高的菩薩,我在菩薩肚子裡就發現了很多蝙蝠——大足鼠耳蝠,而寺頂上則盤旋著許多雨燕。太陽下山後,雨燕開始回巢,「肚子」裡的蝙蝠就會飛出來。
  • 惡物成吉兆,看蝙蝠在古代的獨特地位
    在白居易的描寫下,有這麼一隻老鼠,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頭「千年鼠化白蝙蝠」,過了一千年竟然變成了白色的蝙蝠。因為白色的蝙蝠很少見,為了不被別人抓住,為了保護自己白蝙蝠躲進了深深的洞穴裡,與黑暗為伴。「遠害全身誠得計,一生幽暗又如何。」白蝙蝠的隱居確實達到了保全自我的效果,但是與它相伴的不再是別的動物可以享受到的陽光雨露,而是寂寞陰冷與無盡的黑暗。
  • 為何無法消滅蝙蝠?它從未想過傷害人類,我們應以蝙蝠為師
    在地區上,蝙蝠的種類多達上千種,人類想要消滅它們,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按照難度劃分的話,消滅蝙蝠與我們想要消除四害,讓老鼠、蟑螂等從地球上徹底滅絕,難度上來說是一樣的,甚至因為蝙蝠更危險,所以,或許消滅蝙蝠要更加困難。蝙蝠有多可怕呢?蝙蝠是天然的病毒傳播者。
  • 蝙蝠是老鼠變的?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而最近全球正在經歷關於「病毒」時期,不少人對蝙蝠的話題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點。同時引發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出來,那就是「蝙蝠與老鼠的關係」,蝙蝠真的是老鼠演變過來的嗎?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說兩者可能並沒「絕對」的關係,同時作為生物演變歷程之中的一部分,大家都是具有不一樣的特點。
  • 蝙蝠:揭秘蝙蝠帶毒不中毒之謎
    如果你要問我這過去的兩個月有沒有什麼遺憾的事情,那我會告訴你,如果我要是知道過年這段時間出不去,那麼我當初絕對不會就只喝一杯奶茶這樣草草了事,起碼也得吃頓火鍋啊! 可惜,我現在只能望梅止渴,過著一邊看美食照片一邊寫稿的生活。要問我為什麼會這樣,那還得從一隻蝙蝠說起。
  • 美女公開吃蝙蝠,說很補很香,隨後向公眾道歉:稱不知蝙蝠有毒
    ,說很補很香,隨後向公眾道歉:稱不知蝙蝠有毒 網上一則美女吃蝙蝠的視頻,被傳來傳去,期間千萬人罵這個美女,並且用惡毒的語言來攻擊她! 2020年1月22日,一位優質美女發了一個關於自己吃蝙蝠的道歉信,信中的重點是:由於遭到千萬人罵我變態,亂吃蝙蝠,因此出來道歉,聲稱自己從2016開始各地旅遊,確實吃了不少蝙蝠,但這是果蝙蝠,隨便查一下資料說沒啥事
  • 蝙蝠為什麼那麼「毒」?科學家:可能是為了飛行做出的犧牲
    在我們這裡都把蝙蝠稱作「飛鼠」,因為除了一雙翅膀,蝙蝠和老鼠長得還是很像的。科學家發現蝙蝠的身上有140多種病毒,並且其中60多種都可以傳播到人的身上,因此有的人又把蝙蝠稱之為「移動病毒庫」。除了蝙蝠之外科學家還公布了很多「危險」的野生動物,例如刺蝟、浣熊、穿山甲、野豬、野兔、土撥鼠、蛇、果子狸等,最危險的行為就是「吃野味」,面對這樣大的潛在危機只是為了一口食物實在是不值當。
  • 那個吃蝙蝠治病的男孩已長大,疫情之下,蝙蝠是藥還是毒?
    於是,家裡的老人不知道從哪裡打聽到了一個偏方——吃蝙蝠能治好。至此,小男孩三天兩頭就得吃蝙蝠。農村地處偏僻,四面環山,蝙蝠居多,尤其是夏季黃昏時候。夕陽像個鹹蛋黃懸於西邊山頭,頭頂的半空總是划過幾隻黑黝黝的蝙蝠,村民只要是網了蝙蝠便會送到男孩家裡。家中老人去淨毛、爪和內臟,清蒸燉汁給男孩吃。
  • 蝙蝠有「毒王」之稱,既然蝙蝠這麼毒,為什麼人類不將其趕盡殺絕
    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動物有「毒王」之稱,同時也被認為是行走的病毒庫,它就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寄主——蝙蝠。說到蝙蝠,很多人會認為這只是一種常常出現在故事、電影中的動物,現實中很少接觸到。事實並非如此,野生動物學家表示蝙蝠是當今世界上第二大類群的哺乳動物,全球共有962種,除了兩極地區和大洋中的個別島嶼之外,其它地區幾乎都有分布。
  • 蝙蝠不能吃「新冠狀病毒肺炎」是因為吃了蝙蝠引發出來的
    蝙蝠,神秘、醜陋,內向,是上天故意把它造成了禁止食用的模樣。可有些人,放著鮮美肥嫩的雞鴨魚肉不吃,偏偏千方百計,飛簷走壁的捉蝙蝠來吃。你是想練倒掛,還是想當蝙蝠俠,還是相當醜八怪?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蝙蝠是好運和幸福的象徵。蝙蝠諧音:遍福」,一群蝙蝠飛翔就代表著吉祥幸福,延綿久長的意思。對蝙蝠的敬畏,和對蛇、刺蝟、黃鼠狼一樣,是我們這老人們心中的小仙仙,不能動,更不能害它們,老人說,傷害了它們,它們會報復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