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庵研易有歷史,金山寺拜佛源流深

2020-12-18 中天易學創始人

八仙庵研易有歷史,金山寺拜佛源流深

易儒張志春文章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

整理者註:邵偉華老師在易學方面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也是非常出色的。張志春老師對他的評價也是不過分的,記錄基本屬實。然而,邵偉華老師和張志春老師先後仙逝,留下了英名蓋世,但是沒有傳承好祖國的傳統文化,在他的學生中,沒有一個能夠擔當起邵偉華老師這個大任的。過多的名利思想,過多的貪慾思想,蒙蔽了他們的雙眼,在傳承的基礎上都沒有傳承好,更別說創新了。

所以,邵偉華老師一去,邵氏文化,也跟著煙消雲散了,我在坊間遍尋之,或者就是一知半解之徒,號稱自己是邵偉華老師的弟子,或者是自吹自擂之徒,也稱是邵偉華老師的弟子。以邵偉華老師的預測和品德,這樣的人絕對是在敗壞邵偉華老師的名聲,何況你們的一知半解,根本不像一個易學者,更不用說是邵偉華老師的弟子了。其中,有人說搞了風水30多年了,是邵偉華老師的真傳弟子,但是先天八卦都能畫錯了,笑話不?為此,我要說你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認清自己的學問深淺,然後,要把自己沉下心來去學習研究,不要再冒充邵偉華老師的弟子招搖撞騙了。下面是記錄邵偉華老師正文:

西安市有一座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庵——八仙庵。它位於西安城東關外北火巷內,建築在唐代長樂坊的遺址之上。

相傳宋時,有一個姓鄭的書生在這裡曾經遇見八位神仙,隨後這裡就建起了八仙庵。元朝安西王擴建了庵宇,明清兩代都曾增修重修。1952年人民政府又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這裡是西安市最大的道教聖地,建築宏偉,氣勢磅礴,庵前有四座磚砌的大牌坊,兩旁樹木蔥鬱,對面照壁上刻著「萬古長春」四個大字。山門三間,鍾、鼓二樓左右分立,從山門到後殿共三進。

第一進大殿五間。第二進分前中後殿,前殿三間,後殿五間,中間為正殿,殿內泥塑八仙彩繪神像,分別是:鍾漢離、張果老、韓湘子、李鐵拐、曹國舅、呂洞賓、藍採和、何仙姑,殿門正面懸掛著光緒皇帝親筆題寫的「寶錄仙傳」匾額。

第三進大殿五間,殿門正面懸有清慈禧太后那拉氏在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時逃難西安後所書寫的「洞天雲笈」四字匾額。東西兩邊各有跨院。東跨院有呂祖殿和藥王殿。呂祖即呂洞賓,號純陽子,傳說他在唐時兩次考進士都沒有考中,最後隨鍾漢離學道,鍾授他以「延命之術」。藥王即唐代著名的大醫學家孫思邈,他是陝西耀縣孫家原人,隱居玉山,一生著有《千金方》等多種醫學著作,被道教奉為神仙藥王。西跨院為監院,裡邊有幾十間房子,是庵內道士所居住的地方。

每年農曆四月十四至十六日,八仙庵有傳統的三天廟會。當時,士農工商,紛紛雲集此處,經濟交流、文化娛樂活動十分熱鬧。

《易經》既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儒家把它奉為經典,列為五經之首,道家也把它尊為寶錄,奉若神明。八仙庵既是道教廟庵,歷代講易者也往往把這裡作為一塊傳授易道的風水寶地。

據馮精志著《易俠——記張延生》一書載,張延生的祖父蔣自明同志既是個篤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老黨員,又是個苦研《周易》的人。本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在古城西安做黨的統戰工作時結識了兩個朋友,一個是在長篇小說《紅巖》和電影《在烈火中永生》中的那個「小蘿蔔頭」的父親宋綺雲烈士,一個是大易學家劉子衡。此二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從各自的角度為黨做工作的時候,都曾把《周易》作為鬥爭的武器。

大易學家劉子衡,山東藤縣人,自幼研易,造詣很深,不少國民黨軍政大員,如林森、張群、顧祝同、王耀武、方先覺等都曾先後拜他為師學習《周易》。1938年初春,著名的臺兒莊戰役前,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曾請劉先生用《周易》推演過戰役的可能進程。上海、南京相繼失陷後,劉先生輾轉至馮玉祥部,與馮研易並籌辦《抗戰到底》刊物。數月後,馮玉祥將軍親自把劉子衡先生送上火車,奔赴西安。

1939年初,劉子衡先生在西安同張延生祖父蔣自明重逢。經蔣介紹,劉先生與林伯渠同志晤面,並要求為黨做些工作。林伯渠對劉先生說,為建立統一戰線,根據形勢發展,劉子衡先生繼續留在國民黨軍政要員中進行抗日宣傳,比去延安對革命更為有利。這樣,劉子衡先生在西北特別支部安排下,繼續在西安八仙庵給當地的國民黨要員講授中國古代哲學及《周易》。當時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住在西安下馬陵,經常接劉子衡先生到其駐地講解《周易》。劉子衡先生在下馬陵漢儒董仲舒墓前,經常借講解易理,向胡宗南曉以民族大義和團結禦侮的道理。

當年為民族解放、為祖國新生的黨員和革命志士曾在西安八仙庵一帶講解《周易),歷史走到80年代,從小苦大仇深參加革命後,邵偉華同志也經常來八仙庵一帶學習《周易》,研究《周易》。這難道僅僅是種歷史的巧合嗎?

張延生的父親張協和同志講得好,一方面是我們解放後在宣傳工作中的失誤,另一方面是一些走江湖的到處招搖撞騙,使很多人對《易經》的認識產生了偏差,認為,《易經》等於算卦,算卦等於算命,算命等於胡謅,等於迷信。其實,《易經》是中華文化的開端,是中華古代文化的最可寶貴的遺產。當年宋綺雲、蔣自明、劉子衡等革命志士刻苦研易、精於卦象,他們是作為炎黃子孫,作為華夏文化的保存者與繼承者來掌握這門科學的。《易經》包容著博大精深的整體宇宙觀,要掌握中國古代文必須從這個源頭出發,順流而下,才能便覽古代文明的風採。

黨員邵偉華在今天學習周易,研究八卦,他也正是作為炎黃子孫、作為華夏文化的保存者和繼承者來掌握這門科學,並努力爭取發展這門科學的。

1985年春天,柳條綻綠、桃李花開,古城西安一片盎然春意。

這一天正是廠裡公休日。邵偉華和妻子強素蘭乘車來到市裡。他們先到八仙庵轉了一圈,然後準備到商店裡買東西。

夫妻二人並肩漫步在鐘樓附近。邵偉華的右肩突然被人從後輕輕拍了一下,邵偉華停下腳步,回頭一看,一個身披紅色袈裝的胖大和尚正站在自己身邊,雙目灼灼有神地望他一眼,隨即閉上雙目,同時將右手在胸前豎起,口中念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邵偉華一時十分納悶,不由問道:「不知大師有何見教?」

大和尚這時微微睜開雙目,口中言道:「你是佛門後代,為何至今還不皈依?」

邵偉華這一驚非同小可!他是佛門後代一事,他自參加革命工作以來,從未向任何人講過,連他妻子都不知道,這位老和尚怎麼知道的?同時,什麼叫皈依?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詞兒。邵偉華愣怔了一會兒,心裡似乎失去了平衡,他茫然地問:「大師,什麼叫皈依?」

大和尚態度冷淡,面無表情,這時又微微閉上雙眼:「你精研易道,看相算卦,卻不知佛法無邊,回頭是岸,惜哉惜哉!」

這句話又使邵偉華吃驚不小,老和尚與自己從來不認識,不僅知道自己是佛門後代,而且知道自己會看相算卦,這是怎麼回事呢?

邵偉華不由好奇地問道:「請問大師,您怎麼知道我是佛門後代,又會看相算卦呢?」

老和尚仍然面無表情,口中言道:「明者不問,問者不明。不明到明,後會有期。」

說著,老和尚又將右手豎在胸前,同時閉上雙目,高誦佛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一邊念著,一邊轉身大步揚長而去。

邵偉華看著老和尚遠去的背影,心裡如墜五裡霧中。這一切更使站在一旁的強素蘭大惑不解。等老和尚走遠,她碰一下呆愣在那裡的邵偉華,問道 :「偉華,你跟這個和尚認識嗎?」

「不認識,從來沒有見過。」

「他怎麼知道你會看相算卦?」

「我也不知道。」

「他說你是佛門後代,這是真的嗎?」

「這倒是真的。」

「我怎麼從來沒有聽你說過?」

「這樣的事,以前不好說。說了,沒好處,所以我一直沒跟你講過。」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強素蘭瞪著一雙驚詫的眼睛,把丈夫從頭看到腳,又從腳看到頭,仿佛不認識了一般。她看丈夫沒有什麼奇特之處,還跟過去一個樣子,瘦削的身材,白淨的面孔,眼上架一副眼鏡,一副文弱書生的模樣,他怎麼跟佛門、跟和尚有瓜葛呢?這真令強素蘭大惑不解。

邵偉華一邊跟妻子在大街上行走,一邊將他家這段奇特又平凡的歷史講給強素蘭聽。

原來邵家在潮北鄂城,世代都是貧苦的農民,到邵偉華祖父這一代,弟兄五個,邵偉華祖父是老大。由於家境貧寒,弟兄五個有四個打光棍,只有邵偉華祖父一人勉強找了個媳婦。不料結婚不久,剛剛生下邵偉華父親一年多,邵偉華奶奶就病故了。

窮漢子趕上災荒年。邵偉華祖父在老家農村,一個男子又帶著一歲多的小孩,不能看著孩子活活被餓死,於是他帶著幼子離鄉背井,出外逃荒要飯。

他從燕子磯沿江而下,從湖北到江西,從安徽到江蘇,走到哪裡要到哪裡。就是這樣也難餬口。

這一天他父子二人來到鎮江金山寺,但見亭臺樓閣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層層相接,金碧輝煌的廟宇掩映在綠樹叢中,果然一處佛門聖地。

這一天,金山寺正大做佛事,善男信女擁擁簇簇,熙來攘往,各個廟宇裡鐘鼓齊鳴,燭光閃爍,香菸繚繞。

由於施主很多,他們父子倆不僅早早就要飽了肚子,而且背囊中還意外地收入了一些食品和錢幣。一兩歲的孩子自然好熱鬧,在這裡不僅吃到了從來沒吃過的好東西,而且當父親的又第一次用施主施捨的錢幣給兒子買了一個小木魚,兒子敲著小木魚,高興異常,怎麼也捨不得離開這塊福地樂土。

這時,寺院裡忽然樂聲大作,佛事開始。緩慢、悠揚、深沉、空靈的音樂聲中傳出眾僧人齊誦《小香贊》的聲音;

爐香乍熱,法界蒙燻,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諸佛現金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父子倆駐足諦聽,似乎被帶進了一個神秘的世界,他們從來沒有聽過如此美妙動聽的音樂。一會兒,鐘鼓響過,大雄寶殿裡又傳出眾僧齊誦《大香贊》的聲音:

或定真香,焚起沖天向。

弟子虔誠,揖在金爐上。

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

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博大精深、悠揚恢宏、淡泊空靈的佛門音樂,把這逃荒異鄉的父子倆帶入一個全新的世界。這裡沒有飢餓、沒有憂愁、沒有弱肉強食、沒有爾虞我詐,只有和煦的陽光,溫馨的春風,綠茵茵的草地,靜靜流淌的溪水。

眾僧人雄渾、深沉、凝神、人定,忘卻人世間一切煩惱的誦經聲,使邵偉華祖父這位從來沒有進過校門的青年人,又仿佛來到一所學校跟前,那些與自己年紀仿佛的學生以及他們朗朗上口沉醉其間的讀書聲,極大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在他心靈深處引起強烈共鳴。

他懷抱小孩,兩眼呆呆地望著殿堂上那些淨首的僧人,特別是那些與己年紀仿佛的小和尚,兩耳痴迷地沉醉在這佛門音樂和誦經的韻律之中。懷中的小孩也早停止了嬉鬧,瞪著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怔怔地望著眼前的一切。

父子倆看完了佛事,把金山寺遊覽殆盡,天已向晚,夜幕低垂,還不肯離開這塊淨土。直到寺裡僧人,清理寺院,關閉山門,他們才被迫跨出門檻。

山門關閉後,這父子倆還不捨得離開,整整一夜就棲身在山門前的廊簷下。

第二天一大早,僧人打開山門,清掃寺院,這父子倆還睡在山門前的廊簷下,鼻息內發出甜蜜的鼾聲。

「起來,起來!別在這裡睡覺了!」

小和尚俯下身輕輕用手捅一下邵偉華祖父,同時愛憐地在剛剛兩歲的邵偉華父親的臉蛋上摸了一把。

邵偉華祖父醒轉來,忙坐起身,向小和尚表示歉意,邵偉華父親仍然躺在那裡齁齁熟睡。

父親抱起兒子,騰開山門前的地方,坐到旁邊的臺階上,仍然不想離開這塊福地。

就這樣,一連三天,父子倆一直在金山寺裡向施主討吃要喝,夜晚就棲身在山門外的廊簷下。

負責關門開門的小和尚,把這一情況報告了寺裡方丈。

這天一大早,山門剛剛打開,小和尚發現這對青年父子又一次睡在山門前,立即回去報告了方丈。

老方丈身披紅色袈裟,緩緩走出來,望一眼這父子倆,立刻右手豎在胸前,高誦佛號:「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然後,和藹地問道。「施主為何天天睡在我山門之前?不知有何祈求?」

邵偉華祖父一看小和尚將寺裡方丈請出來,原以為是來責怪自己,沒料到老方丈竟如此和藹慈祥,他在心裡琢磨了幾天的想法,仿佛受到了鼓勵和肯定,立即脫口而出:「我想出家,皈依佛門。」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老方丈念一遍佛號,睜開雙目將這父子倆細細打量,又盤問了一下他們的來歷和家庭情況,然後言道:「看來你父子同佛門有緣,既然誠心皈依,我就收留了。」說完,命小和尚把他倆帶進寺來。

從此,邵偉華祖父和父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成為江蘇鎮江金山寺的僧人。

老方丈給這父子倆舉行剃度儀式,賜邵偉華祖父法號「雨楊」,賜邵偉華父親法號「演根」。從此二人脫離塵世,進入佛門淨土。

邵偉華祖父開始在寺裡燒火,後來成了大和尚。邵偉華父親演根在廟裡一天天長大,從懂事起,就開始學習佛教文化,這樣到成年,逐步認了一些字。

由於皈依佛門,這父子倆不僅沒有被餓死,相反,倒得到些受教育的機會,學了一些文化,當然主要是佛教文化。

相關焦點

  • 18座金山寺所在城市地圖
    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總共有81位方丈。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侶數萬人。清朝時期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鎮江市面積3847平方公裡,人口320萬。
  • 呂洞賓成仙處——八仙庵
    八仙庵也是西安市道教保存最完整的宮殿之一,門外看相的算命的雲集。八仙庵門票價格是3元,還是比較實惠的。八仙庵始建年代不詳,推測為宋。據八仙宮碑石記載,宋時在此地下常聞隱隱雷鳴之聲,百姓建雷神廟鎮之。後有人於雷神廟看見八異人遊宴於此,認為是「八仙」顯化。遂建八仙廟祀之,稱八仙庵。
  • 城訊|金山寺@濃墨妙語~
    寺中西側,有一塊1997年立的《福州金山寺志》的石碑,此碑文系已故裡人王惠民撰寫,林鴻忠刻字,謝玉貞攝影(見圖1)。「大慈樓」橫匾,是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88歲時為金山寺所書(圖15)。「怡怡齋」、「借借室」這兩塊匾額,是上海書畫大師王個簃所書(圖21、22)。北面牆壁上有一個二米大的銅製金字「佛」,耀眼閃亮,光彩照人。此「佛」字系福州便民網張聽先生所贈。
  • 我眼中的西安八仙庵舊書攤集市
    >陝西省西安市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西北地區的文化重鎮。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重鎮具體體現是這裡高校林立,書店星羅,讀書文化人多得駕肩接武。不過,相較於那些大書店,我還是喜歡八仙庵的那個舊書攤集市。我來西安打工已有好幾年了,租住在城內新城區尚德路28號。原先我曾在家鄉乾縣縣城裡開過私營舊書店一一書馨齋,後因別故關門大吉。
  • 金山寺被淹了?!
    「金山寺」三個字醒目無比,引得很多微友好奇之下,連連慨嘆:「水漫金山」,終於再現了!不過,記者核實後得知,視頻中被淹的「金山寺」,並不是鎮江「金山寺」!鎮江文旅集團工作人員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全國叫「金山寺」的地方很多,比如江西撫州市金山寺、山東淄博市金山寺、福建泉州市金山寺、四川開江市金山寺,林林總總不下十處。而這其中,歷史文化名城的鎮江金山寺,在全國金山寺中名氣最大,名人故事和傳說也是最多,最著名的就是「水漫金山」。
  • 金山寺曾遇到的火劫 罕見的火燒金山寺老照片
    【新朋友】幫助點上面藍字「鎮江生活指南」關注【老朋友】點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這座千年古剎歷盡滄桑浩劫,曾先後多次毀廢:唐代中期毀於兵災,宋真宗時毀於大火,宋徽宗時毀於兵難,明正統年間毀於火災,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災,最後一次是1948年寺內發生的一次大火最為知名。這場大火被認為是金山寺受損最嚴重的一場。關於起火原因,有文記載了當時兩種猜測,一說僧人用火不慎所致;一說寺內駐有軍隊、學生和政治犯感化班,有人故意縱火。此外,還有社會上流傳的狐狸「預警」、高僧預言等種種傳言。
  • 瑞洪-大美金山寺
    金山寺位於上饒市餘干縣瑞洪鎮梅溪鄉小山村西側,總佔地面積26畝(約合17333平方米)。寺廟臨水而建,如佇立一葉輕舟頭上,暢望著饒、西、信三江匯流,鄱陽湖波濤漣漪,因周邊地理環境與鎮江金山寺相似故而名曰「金山寺」。     寺廟始建於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以及佛學文化傳承。
  • 鎮江金山寺被淹了?官方回應…
    「金山寺」三個字醒目無比,引得很多微友好奇之下,連連慨嘆:「水漫金山」,終於再現了! 不過,記者核實後得知,視頻中被淹的「金山寺」,並不是鎮江「金山寺」! 鎮江文旅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國叫「金山寺」的地方很多,比如江西撫州市金山寺、山東淄博市金山寺、福建泉州市金山寺、四川開江市金山寺,林林總總不下十處。
  • 鎮江金山寺被淹?
    不過,記者核實後得知,視頻中被淹的「金山寺」,並不是鎮江「金山寺」!鎮江文旅集團工作人員告訴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全國叫「金山寺」的地方很多,比如江西撫州市金山寺、山東淄博市金山寺、福建泉州市金山寺、四川開江市金山寺,林林總總不下十處。
  • 瑞洪--金山寺
    梅溪鄉(小山村)金山寺它面臨碧波萬頃銀光閃耀的鄱陽湖
  • 漂浮在水面上的金山寺,不是蘇州的水淹金山,而在福建的這座城市
    漂浮在水面上的金山寺,不是蘇州的水淹金山,而在福建的這座城市,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曾經的「萬朝來貢」唐朝更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地方,從世界各地來此學習,各種各樣的文化聚集在這裡,佛教的自敘傳傳入中國後,唐朝的發展最為興盛,西遊記中的「玄奘西天經」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現在的中國無論是高樓林立的大城市還是深山老林
  • 筌薦簡讀丨蘇東坡袍服玉帶為何留在金山寺?
    江蘇鎮江金山寺是江南佛教聖地,梁武帝曾在金山寺設立了莊嚴隆重的水陸道場,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        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著名神話故事《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就是指這裡,原名澤心寺,宋真宗天禧年間,因夢遊金山寺,賜名龍遊寺,清康熙帝南巡時賜名江天禪寺,並親筆題寫寺名匾額。金山寺廟宇依山勢而造,使山和寺混為一體,獨具風格。
  • 金山寺被淹了,出現「水漫金山」,這次是謠言還是真的?
    白蛇知道以後就找到法海,並且在金山寺大鬧一場,發動所有妖怪把金山寺淹了,水漫金山寺也是從這來的,如今,一網傳新聞稱:金山寺被淹了,那到底是不是真的呢?眾所周知,今年水災泛濫,全國多數地方都被淹了,還有更多段子手說,這年頭出門開車騎車都不行了,都要開始坐船了。
  • 一男子雷峰塔搬磚,金山寺被水淹沒?總有人想打擾白娘子清修!
    男子的話聽的大家格外生氣,但又對他無素質卻毫無自知的行為表示苦笑不得,對於旅途中的文明行為,居然還能有人有如此認知? 為此,鎮江金山寺的主持還特意發了一條朋友圈來闢謠,大家這才知道,原來中國有這麼多座「金山寺」,也才知道,原來鎮江的金山寺早就不叫這個名字了!
  • 網傳的「水漫金山」 不在鎮江,在哪兒—— 查到了,彼金山寺 在江西...
    有熱心市民關心:鎮江的金山安然無恙,但那個被洪水漫過的金山寺,究竟在哪裡?哪裡的汛情現在怎麼樣?網傳的視頻中,一座寺廟淹在水中,門前的牌坊上書「金山寺」,一艘小船順水駛過坊門。從大殿外觀和牌坊造型看,被淹寺廟與我市江天禪寺確有幾分相似。加上《白蛇傳》中「水漫金山寺」的故事廣為流傳,兩座「金山寺」可能就此張冠李戴。此「金山」非彼「金山」,「彼金山」在哪?
  • 做夢夢見拜佛有什麼說法?
    要去施捨,施比受更有福,你有施捨,你的心就會清淨你才有福報,所以老人常說要多做善事。那在夢裡夢到拜佛這樣的場景,有什麼寓意嗎?下面來看下吧。夢見拜佛的寓意如果夢見自己燒香拜佛,表示你在危難的時候有貴人幫助度過難關。商人如果夢見拜佛,表睡你的生意很好。
  • 法海執念太重,白娘子被迫水淹金山寺
    可法海一見白娘子二話不說,也不管她有沒有做壞事,就要收了她。他打敗不了白娘子就讓許仙下雄黃在酒裡,讓白娘子喝下現出原型嚇死許仙。不是說佛都普渡眾生嗎,他這是間接的害死許仙的幫兇,破了殺戒,難道他自己不知道嗎?一計不成又生一計,把許仙關在金山寺被迫許仙出家,白娘子為救許仙水淹金山寺,破了殺戒,可這難道就沒法海的錯誤在裡面嗎?
  • 「燒香拜佛」是什麼意思?
    而從真正的意義上來說,無論燒香、拜佛,還是「燒香拜佛」,都不是迷信。如下淺談。燒香傳統的香,香料取自植物,燃燒的時候能散發出植物的香氣,使人心曠神怡,有些還具有醫療的功效,有一定的驅疫避穢作用。現在我國的廣東省中山市因為是國父孫中山的故鄉而得名,但歷史上中山市叫香山,那裡盛產奇異花卉,歷史上的香山以香料貿易聞名海內外。燒香的場合不同,有著不同的含義。
  • 千年金山寺!無數的詩、詞、賦、曲、文流傳其中!正是名篇配鎮江!(第四季)
    接上回金山寺歷史上既然是文豪大家必遊的文化勝地,吟詠金山寺自不會少了元曲這種中國傳統文學形式。元曲又分雜劇與散曲。散曲共十二宮調335個曲調。其中正宮、仙呂、中呂、南呂和雙調為最常用。為了全面的了解金山寺的歷史,特從不同志書、古籍中找出,有時代性、代表性詠金山曲六首。
  • 四百年前,金山寺上演的一場夜戲……
    明代文學家張岱在其文集《陶庵夢憶》中有一節名篇《金山夜戲》,記述了400年前發生在金山寺的一段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