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今天這一講當中,咱們主要給大家來說說關於手術還有哪些你可能沒有知道的真相!
在美國一次手術的成本大約在12-15萬美元,但如果你有醫保的話就會好很多,每年約實施大概2萬例這種手術!
但令人震驚的是,每年8000名經歷手術的患者不良於行,其餘的患者在最多22年的時間裡會恢復到手術前的狀態。此外另有後續的跟進手術,比如修復鬆動鑲嵌在脊柱裡的鋼棒、鑲嵌在脊柱裡破損的掛鈎、甚至有的可能還會生點秀! 更糟糕的是,約25%接受手術的患者在手術完成後似乎都有身體控制的問題,在某些方面雖然補救手術被認為還可以,但實際上它比脊柱側彎本身所隱藏的風險可能更大。
所以除了矯形手術之外,我們難道就沒有其他的一些治療方法了嗎?難道我們不需要肩負社會責任,在我們的生活方式中應該使用和綜合各種方法來顯著減少手術的重大或嚴重的弊端。我們這裡並不是否定脊柱側彎的患者不能手術,我們更多的想用通過正確的方法來引導我們患者跨出通向康復的第一步,而無需暴露於任何脊柱側彎手術的危險之下。
也就是能保守就不微創、能微創就不開放、能開放的時候也就是你是比較嚴重的人了! 而且綜合性的治療方法它會提高你的整體的生活質量。所以我們要去了解自己,既要了解你的病患、要了解你的水平、來了解你病患的成因,這樣的話就能夠從根本上開始了你脊柱側彎康復的第一步。我們在討論一些問題的時候,給大家讀一些文獻,這些文獻給大家摘要了一下。
比如在2003年,美國愛荷華大學的醫學博士斯圖亞特溫斯坦在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上寫道:50年的研究表明,許多脊柱側彎症患者繼續過著正常的生活,許多被診斷為脊柱側彎的青少年可以避過支具、手術或其它治療方法,無需經歷大傷元氣的身體損傷。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告訴我們,是真的需要支具或手術治療年輕的患者嗎?
在2002年斯坦貝克博士寫到40%接受矯形手術的特發性脊柱側彎症的患者,在手術後的16到17年在法律上被定義為嚴重傷殘人士。也就是告訴我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術是否真正地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呢?在1987年希伯希爾博士寫到,疼痛的頻率沒有減少,肺功能沒有改變,40%有輕微的併發症,20%有嚴重的併發症,並且45位病人當中只有一人死亡。基於併發症的高發病率,脊柱融合術所產生有限度的益處,應加以評估,並且清楚地向病人去進行解釋。解釋什麼呢?為什麼我們仍然堅持這樣的一個手術治療方案,要跟你的客戶說清楚。
在2005年,莫瑞博士寫道:在長期植入後,可見鋼棒結合處有66.2%的這種結合處是有腐蝕的。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去先試用一下那些危險性較低的替代療法呢?現在比較有名的我們說的就是施洛德、SPS動態螺旋穩定,主要就是這兩種方法,還有一個義大利裡面的體系都比較好。
在2008年1月29日,路透社健康報紙報導,篩選脊柱側彎及隨後的支具治療顯然不能避免矯形手術的實施。 荷蘭研究人員在1月發行的一份雜誌當中寫道,我們認為取消脊柱側彎的篩選似乎是有道理的。首席研究員比爾他也告訴紐約路透社健康時報的記者,因為沒有證據表明篩選或早期的佩戴支具是有意義的。
但是這是一些專家的觀點,篩選從我個人來講還是有必要的,因為總得讓我知道你有問題,對吧?有了問題之後我們才能夠提出預防或者是避免的措施。還有我們儘管進行早期的幹預,在十歲前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人,肺功能和畸形的治療效果可能會更糟糕。而且制定有效的非手術方案,以防止輕度和可逆轉的脊柱彎曲,防止它演變成複雜和不可逆轉的脊柱畸形。
所以說我們一直在去致力於這方面的推廣,現在我們比較推崇的就是一個施洛德、一個SPS,他們兩個也有他的一些優缺點,之後給大家來講一下。 在講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給大家在第二講提到了關於基因這個問題,也就是說遺傳傾向。詹姆斯歐勒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遺傳標記,基本上遺傳標記上面主要是由兩個主要的基因位點,還有12個陽性位點,他們與脊柱側彎的並發有關。
他們研究發現95%彎曲度大於40度的患者與所確定的遺傳標記具有相關性,因此現在有可能預測脊柱側彎的遺傳傾向,並由此制定個性化的管理方案。所以大家不用著急,你也急不得,因為首先研究主導權不在我們手裡邊。
另外我們應該伴以運用現在已經成熟的全方位的一些關心治療策略,它額外的優點就是完全的非侵入性。所有這些傳統療法沒有成效的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在去試圖治標不治本。
雖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我們的基因,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改變基因與環境互動的方式,從而抑制這些基因的缺陷,以及他們最終通過疾病表達的方式。
我是康復治療師振宇哥,三甲兒童醫院;兒童康復治療師。好的姿勢,成就好的人生,特別是青少年,莫大意哦!喜歡的小夥伴,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