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腫瘤轉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首因,在眾多腫瘤轉移病灶中,惡性胸腔積液極為特殊。肺癌、乳腺癌、卵巢癌 …… 眾多實體瘤均可轉移至胸膜腔,形成惡性胸腔積液。僅以肺癌為例,高達 60% 晚期肺癌患者會出現惡性胸腔積液,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質量,然而臨床卻缺乏有效治療手段。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官網對外公布,該校同濟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博導黃波教授團隊在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旗下學術期刊《癌症免疫學研究》(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在線發表一篇題為《載藥腫瘤囊泡誘發中性粒細胞靶向治療惡性胸腔積液》("Chemotherapeutic Tumor Microparticles Elicit a Neutrophil Response Targeting M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的論文,首次全面展示了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作用於惡性胸腔積液的清晰免疫機理,這將有助於中國臨床專家進一步優化和升級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治療方案,讓患者獲益更多。
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的作用機理被進一步闡明,這也表明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作為一種基於細胞外囊泡的全新腫瘤免疫治療方法,臨床轉化速度領跑全球。
據悉,當前,該技術在安徽省的應用分為兩個領域。在臨床應用方面,2019 年 6 月,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在安徽省獲批上市,並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科率先開展臨床應用,目前已開展了諸多患者的臨床應用,為安徽省當地惡性胸腔積液患者的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治療方法。此外,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牽頭的一項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治療的全國中心臨床研究項目已在安徽省胸科醫院、安徽省腫瘤醫院、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展開,並已開啟患者招募,經過篩查合格的患者可以參加該項臨床試驗。
記者了解到,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是一種以細胞外囊泡(為基礎的全新生物技術平臺,也是一項由中國人率先發明的全新腫瘤生物免疫治療技術。它以直徑介於 100-1000 納米之間的天然生物來源的細胞外囊泡為基礎,與遞送的藥物分子或生物活性物質有機結合,形成全新的藥物遞送和控釋模式,形成具有多種抗腫瘤功能的載藥囊泡,通過動員數量最為龐大的、具有人體天然屏障之稱的中性粒細胞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是一種兼具免疫治療和生物化療特性的全新腫瘤免疫療法。
惡性胸腔積液,是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上市使用的首個適應症。2019 年,武漢協和醫院金陽教授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表了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研究成果:從開展治療的 11 例患者的治療結果來看,載藥囊泡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的臨床客觀緩解率為 90.91%,中位生存期為 240 天,其對難治性復發性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展現了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牽手全國 50 家醫院合作的一項針對惡性胸腔積液的大規模的上市後臨床研究,也正在包括安徽在內的多個省市展開。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一技術的廣泛使用,有望填補國內胸腔積液治療的臨床空白。
(合肥報業全媒體記者 唐萌)
【來源:合肥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