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徐美慧)記者今日(12月15日)從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獲悉,為促進軌道和城市融合發展,提升站點周邊的城市活力,北京市近日批覆首批71個軌道微中心,涉及14個區、28條線路。
2018年,北京市印發了《關於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的意見》,提出在軌道交通車站周邊打造微中心。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與各區密切對接,研究形成第一批軌道微中心上報市政府。近日,市政府正式印發了《北京市軌道微中心名錄(第一批)》的批覆。
軌道微中心是與軌道交通站點充分融合、互動,可達性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備場所感和識別性的城市地域空間。
據了解,軌道微中心站點周邊用地功能的混合度高,商業辦公、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設施等多種功能在站點周邊布局,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時,能夠就近完成購物、娛樂等活動。此外,結合複合化的各種交通方式,軌道微中心將滿足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駁和地上地下連接。
據了解,軌道微中心綜合考量站點在軌道交通線網中功能定位、交通級別、周邊用地、區位條件等因素進行篩選。
北京市軌道微中心(第一批)分布圖。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供圖
第一批微中心名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近期實施,結合在編試點單元控規範圍、軌道交通在建線路及市郊鐵路重點項目,並結合各區實際,進行深化篩選。共劃定71個微中心,涉及14個區、28條線路。目前,列舉的案例包括亦莊站前區南站、未來科學城南區站、平谷站。
具體管控要求方面,軌道微中心範圍內商業、商務、公共服務、文化娛樂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積佔比達到30%以上; 軌道微中心內主要建設用地一般較所在地區同類用地開發強度高10%以上;軌道微中心範圍應作為地下空間利用重點區域;軌道微中心內地面步行系統路網密度應達到道路網密度的1.2-1.5倍;軌道微中心及周邊地區應構建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空中連廊、過街天橋等立體化的步行設施網絡。
以亦莊站前區南站為例,軌道微中心建設將以車站為核心形成混合模式綜合性的複合城市空間,激發和引導後續城市開發,提升區域影響力和土地使用效率,推動區域文化、科技、生態的深度融合,積極推進「站城產一體化」開發。
未來,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將發揮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及一體化專班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與各區一起打造軌道微中心,提升城市活力。
新京報記者 徐美慧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