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強軌道交通場站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規劃建設的意見》,提出在軌道交通車站周邊打造微中心。按照蔡奇書記 「堅持城市跟著軌道走」的批示要求,為高質量完成軌道交通一體化工作,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與各區密切對接,研究形成第一批軌道微中心上報市政府。近日,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了《北京市軌道微中心名錄(第一批) 》的批覆。軌道微中心是什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軌道微中心?
軌道微中心是與軌道交通站點充分融合、互動,可達性高,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備場所感和識別性的城市地域空間。簡言之,就是軌道站點周邊大家喜歡去的活力中心!
三個層次——
軌道微中心的範圍劃分有三個層次:
五個特徵——
特徵1:活力共享
軌道微中心立足於形成我市未來功能複合、高品質、服務人民的活力中心。與城市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各級城市生活服務圈有機融合,推動城市空間的共建共享。
特徵2:複合多元
站點周邊用地功能的混合度高,生活性服務業、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和公共設施在站點周邊布局,使市民在完成日常通勤的同時,能夠就近完成購物、娛樂等活動需求。
特徵3:高效集約
充分利用軌道交通站點的高可達性特點,提高站點周邊土地利用、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開發的強度,形成與城市重點發展區域匹配的用地布局模式。
特徵4:便捷出行
複合化的各種交通方式,滿足人流集散的功能要求,形成便捷高效的交通接駁和地上地下連接。
特徵5:空間宜人
具有人性化、開放性的公共空間,通過精細化設計與管理營造高品質的城市空間環境,形成有溫度的、具有空間可識別性的場所。
軌道微中心特點
選取要求——
軌道微中心綜合考量站點在線網中功能定位、交通級別、周邊用地、區位條件等因素進行篩選。第一批微中心名錄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聚焦近期實施,結合在編試點單元控規範圍、軌道交通在建線路及市郊鐵路重點項目,並結合各區實際,進行深化篩選。共劃定71個微中心,涉及14個區、28條線路。
全市軌道微中心(第一批)分布圖
微中心有哪些管控要求?
在街區人、地、房指標分配時,充分考慮軌道交通因素,軌道服務能力強的街區指標宜適當上浮。具體管控要求包括用地混合度、路網密度、容積率上浮等指標。在此基礎之上,還需結合具體情況細化規劃條件。
軌道微中心範圍內商業、商務、公共服務、文化娛樂等公共功能用地面積佔比達到30%以上
軌道微中心內主要建設用地一般較所在地區同類用地高10%以上
軌道微中心範圍應作為地下空間利用重點區域
軌道微中心內地面步行系統路網密度應達到道路網密度的1.2-1.5倍
軌道微中心及周邊地區應構建地面人行道、地下通道、空中連廊、過街天橋等立體化的步行設施網絡
03
微中心未來什麼樣?
案例1:亦莊站前區南站
以車站為核心形成混合模式綜合性的複合城市空間,激發和引導後續城市開發,提升區域影響力和土地使用效率,推動區域文化、科技、生態的深度融合,積極推進「站城產一體化」開發。
次渠南一體化概念方案鳥瞰圖
一體化交通接駁示意圖
案例2:未來科學城南區站
未來科學城南區站一體化開發項目以「打造高效集約城市空間,建立便捷交通網絡,營造規模效應的商業氛圍,實現設施資源共享,體現城市景觀多元滲透」等思路,整合用地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強化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規劃設計,打造M17號線微中心亮點。
未來科學城南區站西側沿河效果圖
未來科學城南區站地下空間剖透視示意圖
案例3:平谷站
提昇平谷站周邊用地混合程度及建設強度,塑造平谷區門戶形象,打造活力中心。優化小街區密路網,增加站點周邊公共景觀空間,與西北側用地及北側上蓋開發用地結合,與車站配套服務設施及地下開發連通,形成整體的地下步行聯繫。
平谷站概念方案效果圖
城市客廳概念方案效果圖
未來,市規劃自然資源委將發揮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及一體化專班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和督促指導,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與各區一起打造軌道微中心,提升城市活力。
來源 @北京規劃自然資源
編輯 高珊珊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