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題:扶貧攻堅中的「她」力量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 朱基釵
在中國反貧困鬥爭的偉大決戰中,有一支力量不可忽視——「她」力量。
她,可能是紮根一線的「第一書記」,是帶領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的科技工作者,是作為帶貧主力的企業家,是無數在脫貧戰役中實現人生突圍的貧困女性。
日前,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婦工委與國際合作部、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新時代女性發展論壇在京舉辦。聯合國婦女署、全國婦聯、國務院扶貧辦、國家高端智庫專家學者、貧困縣縣委書記及婦女代表圍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分享中國脫貧經驗。
婦女脫貧既是衡量一個國家減貧成效及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義和影響,關係婦女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關係每個家庭的和諧幸福,關係貧困地區的整體社會發展進程。
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2020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在中國7億多脫貧人口中,婦女約佔一半。當脫貧攻堅這項國家戰略與貧困女性相遇時,她們會迸發出極大的潛力。
「貧困地區的婦女積極響應國家扶貧攻堅號召,不僅實現自身脫貧發展,還帶動他人致富奔小康,在中國減貧事業中貢獻了『半邊天』的強大力量。」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甄佔民說。
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是雲南省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全縣37萬人口中,婦女兒童24.97萬人,佔比67.48%。該縣婦聯主席李曉穎說,婦女是農村群眾脫貧的一個關鍵,只有扭住了這個牛鼻子,才能順利脫貧摘帽。
要富口袋,先富腦袋。該縣婦聯開辦了「美麗村寨 女子學堂」,為當地婦女培訓哈尼刺繡、傳統織錦,代銷織錦作品。有的學員聽了電商課後,開起「農家樂」,通過抖音等方式宣傳生態菜,生意紅火;有的學員通過直播帶貨銷售本地水果、農特產品;有的學員將哈尼土布設計加工為具有民族元素的時尚服飾。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已於2020年5月實現了脫貧摘帽。「女子學堂雖然只是小課堂,但哈尼婦女們由此改變了觀念,學會了技術,明白了政策,卯足了幹勁,通過自己的雙手,闖出一條脫貧之路。」李曉穎說。
甄佔民認為,中國一直是全球婦女發展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致力於貧困婦女脫貧發展,更加重視婦女的參與和受益,採取了一系列扶持婦女脫貧的政策和舉措,為貧困婦女脫貧致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省長順縣8.3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婦女佔近一半,且文化素質不高、勞動技能單一、就業能力較弱,容易致貧返貧。
長順縣委書記高曉昀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婦女脫貧,從強化頂層設計入手,緊緊抓住「婦女扶貧」和「婦女脫貧」兩個關鍵,搭建平臺讓婦女成為脫貧攻堅的最大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譬如,針對留守婦女量身定製了「三小工程」(小種植、小養殖、小加工),讓她們參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致富。
「脫貧明星」張亞,一個偏遠山區的布依族貧困婦女,曾經連漢語都不會說,從沒見過縣城是什麼樣的。易地扶貧搬遷讓她第一次走出了大山,通過教育培訓開辦了移民之花家政服務社,不僅自己脫了貧,還帶著20名貧困婦女一起致富奔小康,成為幹事創業的新時代女性。
今年,長順縣在貴州省脫貧摘帽評估考核中取得第一的好成績,精彩摘帽。「廣大農村婦女同胞拼搏奮鬥、自立自強,用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開啟了新生活,婦女社會地位顯著提高,婦女同胞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高曉昀說。
「貧困地區婦女的脫貧不僅關係到婦女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且有助於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可持續脫貧的關鍵所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曹立教授說。
37歲的藏族姑娘扎西卓瑪,兩年前還沒聽說過淘寶,不會普通話,如今她已是青海海南州的第一個藏族女主播。一開始,村裡人都不理解她為什麼每天對著手機又唱又跳,以為她在手機裡找了個「漂亮的男人」。
支持扎西卓瑪堅持下去的,是能夠和屏幕對面買她產品的城市女性一樣,可以「不用跟丈夫商量,想買啥就買啥」。
扎西卓瑪現在為附近8個村子、500多戶村民賣蟲草、黃蘑菇、青稞,請她幫忙的,大多是藏族中老年女性。「我希望改變藏族姐妹們的命運,靠我們的雙手,更加獨立。」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法部教授王靜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脫貧攻堅實踐說明,我國在保障婦女權益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現在婦女經濟權利、社會權利和文化權利等方面的巨大進步。
「正是因為貧困婦女敢於展開人生的突圍,她們還給我們的,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農村。」長期從事扶貧領域報導的媒體人郭少雅說。
女人具有大地的力量。只要給她們陽光,就一定能夠長出莊稼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