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燕
「感覺自己高考失利了。」7月7日,高考學生肖肖(化名)走出考場後,情緒低落地和母親說。
聽見兒子說高考可能失利,張女士竟然說不出一句寬慰兒子的話,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她感覺「夢想破滅」。「我時常在夢裡夢到兒子考上名校。」張女士告訴記者,她當年高考因緊張導致發揮失常。
「我把『上名校』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現在,我的人生已經沒有意義了。」母親的眼淚讓肖肖怨恨自己「不爭氣」,他感覺自己的未來黯淡無光。
「高考失利」是一個讓人痛苦萬分,不想直面的話題。考試前,它是許多家長和考生的焦慮源,考試後,它是萬千家庭的噩耗。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碩士,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心理備課組長、生涯發展指導中心主任袁春龍表示,他曾經多次在高三的心理輔導中被學生問到類似的問題,學生會因為擔心自己高考失利而陷入巨大的焦慮中,這種焦慮會嚴重影響學生當下的學業和生活,讓他們因為恐懼而選擇不作為,同時產生很多諸如「考砸、失利了人生就完了」的想法。
每每遇到有這樣困擾的學生,袁春龍都會邀請這些學生完成一個故事續寫的任務,任務的具體要求如「請完成故事續寫,高考失利後,我的暑假是(從情緒、想法、行為上具體描述)______」。
學生們在初次續寫故事的過程中,續寫的內容往往是灰暗而絕望的,最常見的答案諸如「宅在家,無所事事,體驗到無意義感」「經常和父母發生爭執」「沒面子,拒絕和同學相約出遊」……這確實是大多數同學對高考失利後自身狀態的常見認知,因為高考影響深遠,考生和家長往往會對其看得太過重要,從而導致認知走向極端,出現「失利=人生完蛋」的想法。糟糕的是一旦認知走向極端,情緒和行為也會出現問題。因此突破已有的、固化的認知,建立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認知,能有效地促進發展。
因此在初次續寫後,袁春龍會嘗試向學生發問,第一類問題是建立多元化認知,常見的問題是「除了這樣的結果,還可能有其他什麼結果」「還有沒有更積極一點的結果」。學生在思考後的回答,往往更正向,比如「花時間處理情緒,開始復讀」「難過之後,開始學習英語,為讀大學、考研作準備」等;第二類問題是突破思維固化,常見的問題是「四年後的故事呢?」「七年後呢?」「十年後呢?」等,這個時候,學生一般會說 「我通過研究生考試去了某名校」「可能在讀博」「可能開始工作」等。
在續寫完後,大部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會得到改善,他們也會更深層地意識到,「無論高考結果怎樣,生活還在繼續,超常發揮要追求自己的價值,正常發揮要追求自己的價值,失利也要追求自己的價值,而且高考也不是人生的全部。」這些認知的調整能幫學生更好地面對高考這件事,從而助力當下的行動,最終更積極地促進自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