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靜默流逝的漫長歲月裡,浮沉起落的人生於青史不過寥寥幾筆,而大部分人是淹沒在滾滾紅塵中的,但在家族的記憶中,卻可以傳承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翻開豐州古城的燕山黃氏族譜,1281年從燕山入閩的答剌真,及其10個子嗣的繁衍,依然清晰在案。
對於正在重修族譜的黃愛國而言,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的事跡要力求準確,所以時間跨度越長難度越大。
而我們從族譜裡看到的只有故事。
隨同「黃龍三見」的美麗傳說,族譜中才貌出眾的黃養蒙躍然而出。
對於黃養蒙的美貌,地方志並沒有過多著墨,但對其倡議捐資建設南安新城、帶領民眾興修水利等給予很高的讚譽。黃養蒙去世後,泉士大夫稱其「純厚追古人風,簡重得大臣體」,迎入郡鄉賢祠崇拜奉祀。
儀觀甚偉
魏晉南北朝出了潘安、嵇康、何晏等眾多才智與容貌雙絕的美男子,讓人以為那是個看臉的時代。其實在任何一個朝代,顏值都很重要。明朝的王越進京述職時,明英宗竟然被其俊朗風採迷住,當即委以重任。
黃養蒙也是個帥氣、才氣、運氣絕佳的人。
他還在泉州府學讀書時,就因才貌超群,與當時的名宦徐階有一次美麗的邂逅。
徐階被貶為延平府(今南平)推官時,曾來過泉州。他在學館遇到黃養蒙,馬上被其「儀觀甚偉」、才學過人所吸引,當場大為讚賞並器重有加。
1562年徐階繼任首輔之後,大力革除嚴嵩弊政,十分注重選拔人才。他很快想到了當年的南安才俊,極力挽留已經看淡官場的黃養蒙。「徐階公方執,挽之不止。」
其實,儀表堂堂的黃養蒙在朝為官時,因得到內宮金娘娘的幫助,仕途還算坦蕩。他稱病辭官回到家鄉後,感念金娘娘的恩情,而把東臺上曾經讀書的地方,修建為廟宇,奉祀金娘娘塑像於內。後來,當地村民又將「蘇夫人」從祀於廟中。因嘉靖帝敕封金娘娘為「保嬰護幼、護國注生夫人」,當地人就把同在登臺廟內的金娘娘與蘇夫人,尊為廣大婦女、嬰幼的保護神。
現在,登臺廟門口,還掛著一塊「黃養蒙讀書處」牌匾。登臨此處時,一個勤奮苦讀的學子身影,以及鮮活的感恩故事立時浮現眼前。
半山書室
曾楹茅屋九山曲,時望金溪小徑通。
堆葉掃雲尋老子,烹茶讀易夢周公。
幾年司計慚明主,何日乘舟掛晚蓬?
江上清風猶舊否,沙汀為我問漁翁。
黃養蒙晚年重訪九日山時寫下的《九日山書室》,再現了他在半山書室讀書的情景。
也許是九日山距離豐州古城和泉州城內比較近的緣故,到山上尋一清淨處苦讀,就成了古代泉州不少讀書人用功的途徑。相傳唐貞元八年(792年)榜眼及第的歐陽詹、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也考中榜眼的劉昌言,都曾在「九日山書室」讀書。
北宋名臣陳偁出任泉州知州期間,到九日山東臺為其子陳瓘築「讀書山房」,令他在此潛心攻讀。1079年,陳瓘高中「探花」。
東臺逐漸成了讀書求取功名的風水寶地。
位於九日山東峰半山腰的東臺,在綠樹掩映下,兩座紅磚紅瓦建築格外醒目。從山門上去約莫20分鐘,站在東臺望向金溪,溪與兩岸連接的大片景致皆在目下,視野和心境頓感開闊。
這裡因此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讀書講學。
1156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時,把東臺的讀書室改造成講學授徒的書院。當時,朱熹與好友、南安人傅自得登遊九日山,在東臺道場共同創設「九日山書院」。兩人親自講學,還邀請朱熹的另一位摯友、永春人陳知柔一起參與。
到了明朝嘉靖年間,黃養蒙的父親黃澄進士及第,入朝為官後,仿效古人在東臺築「九日山書室」,供黃養蒙攻讀。嘉靖二十年(1541年)黃養蒙會試第二名,以高第中進士。
黃養蒙立在家廟中的牌匾。(小剛攝)
黃龍三見
半山築室讀書,現在想來閒適浪漫,其實清苦異常。古代學子到山上寺廟、巖洞讀書者甚眾,但及第者很少。宋代大文豪蘇洵就曾發出「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
善讀書的黃養蒙,與當地流傳甚廣的「黃龍三見」動人傳說也聯繫在一起。明代晉江人何喬遠在《閩書·方域志》中有專門記載。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黃龍初見於黃龍溪(晉江從九日山下的金溪再向東流稱黃龍溪)南邊,不久當地生員曾會榜眼及第;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黃龍再次出現,石起宗中了第二名。
也許是年代較為接近的緣故,何喬遠對黃龍第三次出現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春,南安人鄭普與節度推官葉素峰等人在清源山上飲酒暢懷。葉素峰說:「昨日大雨中,隱約看到一條龍從黃龍溪西邊騰起。」大家正在議論間,有人傳來春榜揭曉消息,豐州人黃養蒙會試得了第二名。
南安縣令唐愛因此為九日山上黃養蒙的「半山書屋」題寫「黃龍三見」,鄭普則作了「黃龍三見題跋」。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祥瑞之事跟科舉掛在一塊那是非常正常的。前兩次黃龍溪龍現的傳說,在南宋洪邁的《夷堅丁志·卷11·南安黃龍溪》,以及明代黃仲昭《八閩通志·卷86·拾遺·泉州府·宋》都有記錄。
科舉影響了一千多年的泉州生活,甚至形成了一些社會習俗,如「報喜」「豎旗杆」「狀元餅」「樹碑立匾」等。泉州過去屹立的400多座古牌坊,就有許多與科舉有關。中華鋪的進士坊、清平鋪的會魁坊就為黃養蒙所立。
親撰城記
「黃龍三見」這個傳說,說來有點玄乎,然而記載中卻能把每次見之者寫得詳盡確切。為了延續歷史文脈,地方政府把橫跨晉江黃龍溪段的泉州站前大橋命名為「黃龍大橋」,而把黃龍溪畔的一個小區叫作「見龍亭」。
神奇傳說穿越歷史的煙雲,固化在造福民生的現代工程上。
說來也巧,黃養蒙丁憂歸故裡時,也因做了兩件造福民眾的千秋事業,贏得廣泛讚譽。
1558年,倭寇侵襲南安,因為沒有城防,倭寇長驅直入。「會賊破縣,民居蕩毀。」面對一片廢墟,黃養蒙帶頭倡議捐資,協助新來的知縣夏汝礪修建豐州城。從1559年7月開始,至1561年4月竣工,歷時一年九個月,豐州壘巨石為城,建設了城壕、馬路、護城河等。「蓋自是南人樂帡幪之庇,而百世享金湯之利矣。」
黃養蒙把新城的修建全歸功於夏汝礪,對其評價甚高。「從容周悉,竟以成功,豈非卓爾有立者哉!」並親撰《南安新城記》,手書「夏侯城碑」等為夏汝礪立碑記功。
這位朝廷三品大員,回鄉就是有很強號召力的鄉賢。在黃養蒙的組織帶領下,重要的水利設施萬石陂也很快被疏通修復。
蜿蜒在南安豐州古鎮至豐澤北峰招聯社區一帶的萬石陂,始建於元至正年間,是古代晉江下遊的重要水利工程。萬石陂全長近5公裡,寬20餘米,古時可灌田萬餘頃。這一水利工程因水毀曾多次重修,如今惠澤泉州市民的市區飲用水源北渠,就是在萬石陂西段的基礎上修建的。
斯人已逝,風物猶存。
人物:黃養蒙
黃養蒙,字存一,號小竹,明南安豐州人。嘉靖十三年(1534年)中舉人,1541年會試第二名,登進士,授遂昌縣令。1547年擢為吏部稽勳司主事,後升為考功郎;不久,調任南太常少卿,又轉任光祿寺卿;後擢為南京戶部侍郎,再轉北京戶部侍郎。
遺蹟:萬石陂
萬石陂,是晉江下遊一處重要的古代水利工程,蜿蜒在南安豐州古鎮至豐澤北峰招聯社區一帶,全長近10裡,寬20餘米,可灌田萬餘頃。1558年倭寇侵襲南安後,黃養蒙帶頭倡議捐資重修豐州古城,又組織民眾疏通修復萬石陂,重建了故土家園。
陳小剛 李想 文/圖
來源:海絲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