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南安人捐資2300多萬,在家鄉建20多幢學校、醫院建築!

2021-01-19 金刺桐

「南安是我的家鄉,我出生在這裡,愛這裡的一草一木。現在我有一點能力,就要為家鄉公益事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黃仲伍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對家鄉、對大眾有益,我都會大力支持。」黃仲伍踐行了他的諾言,慷慨捐資2300多萬元,為家鄉南安捐資支持建設學校、醫院等建築20多幢,支持家鄉拓荒種果、鋪築水泥路、架設輸電線路、扶貧濟困、獎教助學。

黃仲伍先生捐資參與建設的南僑醫院。

背井離鄉

事業有成欲回報家鄉

近日,記者來到碼頭鎮仙都村黃榮彬家中。

黃榮彬是黃仲伍的侄兒。「五叔自幼貧困,很早就背井離鄉,前往印尼發展。」黃榮彬說。

黃仲伍兄弟姐妹共8個人,家庭貧苦,父親種了幾畝田地,兼做點小生意養家餬口。12歲那年,父母把他送入詩山燕山小學讀書。

黃榮彬介紹,爺爺奶奶對五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要求很嚴格。「五叔年歲雖小,卻能體會父母的一番心意,常常起早貪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

1939年,由於家境貧困,生活艱辛,黃仲伍小學還沒畢業就輟學了。那年,黃仲伍的大哥黃仲成從南洋返鄉,把他帶到印尼謀生。

在印尼,黃仲伍一邊學習當地語言,一邊經營生意。數十年後,黃仲伍有了一些積蓄,先後創辦造紙廠、木材加工廠、紙箱廠、網線廠、綜合紙器製造廠、酒家、水產養殖場等,並涉足銀行、房地產開發。

「五叔曾告訴我,他在印尼期間,腦海裡經常想起家鄉,想起泥濘曲折的鄉路。」黃榮彬說。

1968年,黃仲伍回國探親。面對父老鄉親,破爛的小學校舍,黃仲伍開始思索著如何支持家鄉建設。

重視教育

受益學校近10所

在黃仲伍看來,讀完小學就去印尼是他一生的遺憾。為此,他一直努力培養自己的7個孩子。

「五叔不僅重視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對家鄉的教育事業也大力支持。他曾對我說,只要有必要捐資,他都會答應。」黃榮彬說。

黃榮彬曾在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當總務,2005年,學校新建了一棟綜合大樓。「由於資金有限,內部設施沒能跟上。校長正為此事著急,我便去找了五叔。」黃榮彬告訴黃仲伍,教師進修學校對提升南安所有老師的教學水平有著重大作用。

「他當場就答應了,並及時將30萬元費用匯了過來,設立了一個學術廳和小型會議室,還將學校所有的辦公桌椅等設施全部更換成新的。」黃榮彬說。

記者了解到,1979年,黃仲伍獨資捐建仙都幼兒園,並負責幼兒園所有老師工資和教學經費。後來又為南安一中、詩山中學、成功中學、聯星中學、南師二附小捐資建樓、添置教學設施。

仙都幼兒園

1997年,黃仲伍夫婦金婚,當年10月,黃仲伍返鄉省親,受詩山中學校長邀請到校參觀。得知教師宿舍緊張後,他當場表態支持興建宿舍樓,並取名為「金緣樓」。

除了捐建學校,黃仲伍對學生也給予很大的幫助。1995年以來,凡是仙都村的學生考入大學,黃仲伍都會為每人每年發放助學金1000元,直至大學畢業。2010年,增加到本一2000元、本二1500元、專科1000元。

黃仲伍的一言一行也影響著他的子女。2016年,黃仲伍的幾個孩子回鄉後,出資100萬元,翻建仙都幼兒園,並每年額外增加1.5萬元辦公經費。

捐資修路

村裡至少6條道路是他修建的

走進仙都村,記者發現,許多道路旁邊都立著「黃仲伍」名字的石碑。

「村裡至少有6條路是黃仲伍修建的。」仙都村黨支部書記黃懷就告訴記者。

黃仲伍先後為家鄉修建了湖內路、長興路、西壠路等道路。「石碑上還刻著他孩子的名字,是因為他希望孩子不要忘了建設家鄉。」黃榮彬說。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對家鄉、對大眾有益的,我都會大力支持。」這是黃仲伍對黃榮彬說過的話。

1997年,村裡2個村民小組由於吃水不便,黃仲伍就出資6萬元從高蓋山引水,並修建了2個蓄水池,讓村民都吃上了山泉水。2000年,黃仲伍為村裡出資種植了100多畝的龍眼。2006年,考慮到村民運輸不便,他又修了一條水泥路直通果園。

村民對黃仲伍印象深刻。「他為人平易近人,每次回來,都會與大家握手聊天。」村民黃阿伯說,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讓村裡通上電,黃仲伍出資架設變壓器、電線。2002年,為方便村民夜間出行,又安裝路燈,每年繳納電費。

黃懷就告訴記者,黃仲伍還經常資助仙都村貧困鄉親,向老人發放敬老金。2003年,黃仲伍向碼頭鎮捐資90萬元修建老人活動中心。

改善醫療

10多次捐建家門口醫院

在南僑醫院,有一棟急診樓叫「賢奕樓」,這是黃仲伍1984年捐建的,至今仍在使用。

「有一次,五叔回到家鄉,得知家門口的南僑醫院設備不足,村裡一個年輕人身體不好,還得跑到很遠的醫院去看病。」黃榮彬說,從那以後,黃仲伍開始關注南僑醫院,「要把家門口的醫院建好」,賢奕樓的建設由此而來。

「這些年來,黃仲伍10多次捐資建設南僑醫院。」南僑醫院書記葉振明告訴記者,1987年,黃仲伍又向醫院捐資30萬元,購買了一輛進口救護車,並與他人合建雅華樓;1993年,與他人合購一輛救護車;1995年,捐建懷萱樓;2004年,與黃正泉合建一棟綜合樓;2005年,與他人捐建雅僑樓……

「2007年,醫院需要彩超設備,他捐出20萬元。醫院需要救護車,他再次出資。2010年3月,醫院計劃修建潔淨手術室,他立即捐出25萬元。」在黃仲伍和僑親的大力支助下,南僑醫院的設施設備逐漸完善,醫療水平及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對於村民的身體健康情況,黃仲伍同樣關心。「他經常與南僑醫院聯繫,每年組織醫護人員到村裡為老人義診。」黃懷就告訴記者,2006年實行新農合後,黃仲伍還為全村村民繳納新農合,從一開始的每人每年30元,逐年增加到上百元。

2014年,黃仲伍逝世。「五叔說過,富貴如浮雲,人生只要不留白,無愧於心便知足了。他雖已過世,但是他的話一直記在我心中。」黃榮彬說。

黃仲伍

1926年出生,南安市碼頭鎮仙都村人。印尼實業家、印尼華裔總會名譽主席、印度尼西亞閩南同鄉聯誼會名譽主席。曾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樹碑表彰,榮獲「福建省捐贈公益事業突出貢獻獎」金質獎章。

相關焦點

  • 三解家鄉中學燃眉之急!這個南安人勤儉樸素卻捐資千萬
    ——餘城垣捐資建學校、建祖宇、修堤壩、建橋鋪路、建醫院,捐資兒童福利基金、敬老院……在詩山鎮,處處可見愛國僑親餘城垣熱心公益、慷慨捐資留下的痕跡。他對自己,勤儉節約,不願浪費,對家鄉的投入,卻是千金不吝、有求必應。
  • 建榕橋中學修白雲路……南安這位僑親為家鄉捐資超1000萬!
    馬負千斤,蟻負一粟,每個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只要大家對教育有虔誠,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就能達到美滿收穫。 ——林文鴛捐建學校讓家鄉孩子上好學,修橋鋪路幫助鄉親脫貧致富,發動鄉賢群策群力共建家鄉……只要家鄉有需要,愛國僑領林文鴛都慷慨付出、不求回報。他心繫家園、情系桑梓的大愛,在武榮大地廣為流傳。
  • 只喝半杯咖啡的這位南安僑親,卻給家鄉捐資近千萬
    上世紀40年代,他參與國光中學的建設;上世紀50年代,得知蓉溪村無任何灌溉水渠,他出資興建2座抽水機站;上世紀70年代,捐資興建南安首臺蓉溪水輪泵站(64型)、糧米加工廠、發電廠;上世紀80年代,捐資建造東溪水壩和溪堤,不但防止了水土流失,還為村民增加幾十畝良田……雖然李成楓樂善好施,捐資近千萬元參與家鄉建設,但是其一生節儉淡泊,從不沾菸酒
  • 南安僑親故事——黃仲鹹(中)金雞母
    今天為大家帶來系列第十一集在南安,包括福建省很多地方一提起黃仲鹹的名字很多人都認識黃仲鹹先生是一位做了許多好事的老華僑是一位大慈善家今天就讓我們繼續來了解這位慈善家的故事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海外僑胞,秉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不忘祖國,不忘祖籍
  • 40年來安溪僑胞捐資10多億元辦公益 立功立德 造福家鄉
    陳松基生長在海外,他遵父囑從1988年起,捐資建10多幢校舍,創建全日制陳利職業中專學校。陳金火於1999年捐建初中校金火中學;2016年又捐資興建金火高級中學。林江水於1999年捐資興建江水學校校舍。僑胞分別為藍溪中學和安溪八中各捐建超10幢校舍。
  • 兄弟齊心,在福建南安捐贈1700多萬!這所學校高中多年免學費
    「我是印尼人,要為印尼盡忠;我是中華後裔,要為中國盡孝。」 ——蘇用發「20多年來,他幾乎每年都會回到家鄉,2000年至2008年,連續9年的元宵節率大批親友到玲蘇中學和梅元小學走走看看。」提起蘇用發,南安市玲蘇中學工會副主席蘇聖賢如是說。
  • 實現父親遺願,這位南安僑親為老家建了第一所中學
    當年,很多人建議這所中學就叫「秋鴻中學」,以紀念潘秋鴻先生。不承想,這個提法被潘新亨拒絕了。他認為取名爐邨中學,更有利於學校的發展,而他只是建了一棟叫「秋鴻堂」的禮堂來紀念一生熱心公益的父親。也是在這一次回國時,潘達夫向潘新亨轉述了他父親潘秋鴻的遺願——為家鄉辦一所中學。上世紀80年代之前,樂峰經濟不發達,教育落後,不但沒有中學,小學也簡陋不堪。為了上中學,大家要跑到40多公裡遠的南安縣城或泉州市區去讀書。大家都盼望著有一天,家鄉能有一所中學。「僑匯中斷後,沒法提供父親的生活費用,令父親陷入困境。
  • 三代人夢回的「唐山」原來在福建!16年連續為家鄉捐資興學
    位於南安蓬華的華美中學,洪敬南在這裡傾注了大量心血。【熱心教育】16年為家鄉中學捐資400多萬從2004年開始,洪敬南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助力家鄉的教育事業。2005年,他第一次踏上故鄉的熱土,第一件事就是到家鄉的學校看看。
  • 【專題】他是東嶺人並不是富豪,卻為惠安縣醫院建了一座門診大樓!
    應該為祖國為故鄉為社會多做奉獻,給子孫後代留下可銘記的東西。」這是僑胞柳傌春先生的一句肺腑之言,也是他奉行的人生崇高信念。從50年代起,柳先生在家鄉惠安縣捐資辦學興醫等逾千萬元,他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務實的行動造福桑梓,在家鄉人民的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受到人們的讚譽。
  • 為家鄉做了兩件大事的這位南安人顏值超高
    對於黃養蒙的美貌,地方志並沒有過多著墨,但對其倡議捐資建設南安新城、帶領民眾興修水利等給予很高的讚譽。黃養蒙去世後,泉士大夫稱其「純厚追古人風,簡重得大臣體」,迎入郡鄉賢祠崇拜奉祀。他很快想到了當年的南安才俊,極力挽留已經看淡官場的黃養蒙。「徐階公方執,挽之不止。」其實,儀表堂堂的黃養蒙在朝為官時,因得到內宮金娘娘的幫助,仕途還算坦蕩。他稱病辭官回到家鄉後,感念金娘娘的恩情,而把東臺上曾經讀書的地方,修建為廟宇,奉祀金娘娘塑像於內。後來,當地村民又將「蘇夫人」從祀於廟中。
  • 捐800平米一層樓給留守兒童建圖書館 泉州這位老伯了不起
    陳志權介紹,洪梅鎮約有七成的年輕勞動力在外經商和務工,鎮裡常住人口多為留守老人和少年兒童,而除了學校,孩子們缺少獲取課外知識的圖書館。南安洪梅志願者協會於2015年發起成立,已先後在洪梅鎮內籌建了兩家公益圖書館。
  • 王金祥:一生熱心家鄉公益事業
    他擔任新加坡太原王氏公會副會長、會長時間達20多年,為該會任期最長的會長。任會長期間,他先後完成五處王氏宗祠的籌備和修建工作。  在新加坡設立的王氏宗祠,因政府建設需要拆遷,在獲得政府徵地補償之後,經過他的努力,爭取到政府支持及獲得利息,金額增加了三倍,總金額達1000萬新幣。他將爭取到的資金,在武吉巴督的寬闊地帶,興建了1幢規模龐大的王氏宗祠,受到族親的交口讚譽。
  • 福建南安這位「宅男」原來是隱形富豪
    剛剛過去的一周,在家鄉南安,聯豐興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發興突然「火」了。疫情之下,無數行業陷入困頓與迷茫,此時他卻向南安市慈善總會捐贈1000萬元,轟動全城。很多人不禁要問:姚發興,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 這位南安僑親是印尼蘇北華人主心骨,對華文教育盡心盡力
    從那以後,他每年都有回國省親,關心家鄉的變化與發展。作為印尼華僑社團領袖,黃印華對洪瀨有著濃厚的感情,他曾一次次回到洪瀨捐助家鄉修建橋梁、鋪設道路,並發動僑親捐資家鄉公益事業等。為此,黃印華帶頭出資10多萬元,並發動親朋好友修建了一座新的鳳凰橋,方便村民出行。集新村黨支部書記黃新加告訴記者,新的鳳凰橋採用石拱橋造型設計,長19米,寬5.3米,是村裡1000多人出行的主要通道,至今仍在使用。
  • 投資3700多萬!金華一中要建2幢高層建築
    本次招標工程造價約 3771.3512 萬元人民幣,將建設2幢高層建築。根據公告顯示,金華一中地塊建築限高將由原先的24米變更為50米。來自於金華一中官網的信息:浙江金華第一中學創建於1902年,至今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學校以「兼收並蓄,止於至善」為辦學理念,數歷變遷,飽經滄桑,勵精圖治,開拓創新,取得了輝煌的辦學成就。
  • 樂安企業家捐資百萬元建學校
    &nbsp&nbsp&nbsp&nbsp本報樂安訊(通訊員鄒春林)近日,由樂安縣戴坊鎮仲溪村外出創業能人劉志良捐資100餘萬元新建的仲溪小學教學大樓正式竣工並即將交付使用,將大大改善仲溪小學教學條件。
  • 捐800平米一層樓給留守兒童建圖書館,泉州這位老伯了不起
    姚老伯捐贈的一整層樓公益圖書館一角姚老伯(圖右)與志願者一起整理書籍籌建圖書館缺場地 農村老伯捐出一層樓「當時我們還在發愁哪裡找場地建圖書館,姚老聽說這事,立馬說要把自家的一層樓無償捐出來。」南安洪梅志願者協會執行會長陳志權說起姚老的愛心,連連為他點讚。
  • 【追思】為家鄉臺山捐資最多的那個老人,走了!長長的捐資明細表啊看也看不完!
    ;他對興辦家鄉的公益事業有求必應,慷慨大方,但對自己卻是非常的「吝惜」,平時穿著樸素,不追求名牌,據說,他手上一直戴著的手錶,還是20多年前花幾十港元買的,就連那已經用了10多年、表面都已褪了色的舊公文包都不捨得換。
  • 南安的歷史(三國--清朝),最值得南安人收藏
    康熙三十八年(1699),鄭成功、鄭經等靈柩奉旨歸葬於現在的南安水頭鎮康店村覆船山。  雍正六年(1728),石井人、大海商鄭運錦敕封為中憲大夫,在家鄉建「中憲第」,共99間,佔地100多畝。  雍正九年(1731),在十七都羅溪鄉(今羅東鎮)分設縣丞署。  乾隆十年(1745),英都人洪世澤擔任福州鰲峰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