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及通知的效力

2020-12-23 陳樹芬律師

債權轉讓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民法典》在原《合同法》的基礎上針對「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增加了「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增加此條款是因為:

1、債權尤其是金錢之債有很強的流通性需求(例如:保理);

2、債務人對「不得轉讓」並無顯著的法律利益,尤其是金錢之債。

法條連結

《合同法》

第七十九條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 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第五百四十五條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當事人約定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債權轉讓通知的效力

《民法典》對債權轉讓的通知條款進行了調整

1、債權轉讓無需債務人同意,其確保了債務人之利息不受債權轉讓的影響。

2、債權轉讓通知債務人,即對債務人的生效要件,並非讓與當事人之間發生債權轉移效果的要件。

法條連結

《合同法》

第八十條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人轉讓權利的通知不得撤銷,但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民法典》

第五百四十六條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債權轉讓的通知不得撤銷,但是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

相關焦點

  • 《民法典》關於債權轉讓的規定,當事人約定非金錢債權不得轉讓的
    一、債權轉讓通知債權人轉讓債權,未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債權轉讓的通知不得撤銷,但是經受讓人同意的除外。債權人可以將債權的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根據債權性質不得轉讓;(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 「法學匯」我國民法典中的抵押財產轉讓
    但是,考慮到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可能損害抵押權,如受讓抵押財產的第三人在取得抵押財產後對抵押財產進行毀損或變更等,故此民法典第406條要求抵押人必須通知抵押權人。如果抵押權人可以證明抵押財產轉讓可能損害抵押權的,可以請求抵押人將轉讓所得的價款向抵押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
  • 聊民法典41:流押條款,不再認定為無效條款,但是要做特別解釋
    相對《物權法》,《民法典》刪除了耕地的使用權不得抵押的規定。原因是與三權分置的農村土地承包製度相適應。《民法典》第三百四十二條就規定,通過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經依法登記取得權屬證書的,可以依法採取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經營權。
  • 【NO.65】法學園地|高聖平:《民法典》視野下所有權保留交易的法律...
    但為克服出賣人權利的隱蔽性,規定「出賣人對標的物保留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同時,《民法典》第388條規定:「擔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質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擔保功能的合同。」這裡明確了所有權保留交易的擔保功能。這一制度革新究竟會帶來解釋論上的哪些變化,不無檢討的必要。
  • 最高院林文學法官:《民法典》合同編新規定及其適用
    享有選擇權的當事人在約定期限內或者履行期限屆滿未作選擇,經催告後在合理期限內仍未選擇的,選擇權轉移至對方(第515條)。選擇權在具體行使時,應當及時通知對方,通知到達對方時,標的確定;標的確定後不得變更,但是經對方同意的除外。可選擇的標的發生不能履行情形的,享有選擇權的當事人不得選擇不能履行的標的,但是該不能履行的情形是由對方造成的除外(第516條)。二是完善了第三人合同的履行規則。
  • 《民法典》對保險合同履行影響的金融商事解讀丨融金尚法社
    《保險法司法解釋三》《保險法司法解釋四》《民法典》第十三條 保險事故發生後,受益人將與本次保險事故相對應的全部或者部分保險金請求權轉讓給第三人,當事人主張該轉讓行為有效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根據合同性質、當事人約定或者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除外。
  • (據民法典最新整理)
    【問題一:物權歸屬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的規定,機動車屬於特殊動產,對於普通動產來說,物權歸屬採取「交付主義」,即,動產的交付意味著物權的設立或轉移,但對於機動車、船舶、航空器等需要登記公示的特殊動產來說,交付行為雖然也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但未經登記公示,物權效力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
  • 《民法典》:保理合同規則初探|天同快評
    《民法典》明確把「將有的應收帳款」納入保理範圍,拓展了基於未來債權敘做保理業務的生存空間,具有積極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把未來債權納入保理業務範圍,在法律規則供給不足的情況下可能引發新的問題。例如,將來債權轉讓中,如何把握確定性標準、如何認定權利變動的時點和路徑、如何設置權利對抗規則等等,均有待進一步明確。
  • 《合同法》第80條(債權讓與通知)評註
    因而,在比較法上,各國通常以讓與通知作為對債務人的生效要件或對抗要件。即便是不以讓與通知作為對債務人生效要件的德國,也通過其民法典第407條強化未予通知之時,善意債務人錯誤地向原債權人給付時之保護,並以第409條表見讓與之規定強化通知的效力。 關於本條讓與通知為債權讓與對債務人生效之要件,學理上並無異議。
  • 《民法典》之動產擔保物權新規解讀
    (一) 抵押財產轉讓無需經抵押人同意; 《民法典》第406規定,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轉讓抵押財產。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抵押財產轉讓的,抵押權不受影響。 抵押人轉讓抵押財產的,應當及時通知抵押權人。
  • 【東方公證】《民法典》學習講座(2):《民法典》物權編與公證業務...
    但是,以遺囑形式設立居住權的是否需要以登記為生效要件,還是直接適用《民法典》第230條的規定,自繼承開始時取得物權,目前還有爭議。2. 限制《民法典》第368條規定,居住權以無償設立為原則,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369條規定,居住權不得轉讓、繼承;設立居住權的住宅不得出租,但是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3.
  • 王利明:擔保物權制度的現代化與我國民法典的亮點
    《民法典》第403條規定:「以動產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641條第2款規定:「出賣人對標的物保留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745條規定:「出租人對租賃物享有的所有權,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這些條文規定的擔保方式都採取了登記對抗主義。
  • 生活中的民法典 | 看圖學法(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一條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 民法典編纂視野下物權變動的解釋論 ∣評註相關
    債權(《民法總則》第118條【民法典第118條】)和物權(《民法總則》第114條【民法典第114條】)是兩類不同的民事權利,債權產生和物權變動也是兩種不同的法律效果。該法律效果如果是依法律行為發生,則必然對應著不同的意思表示。
  • 這些問題,《民法典》都有望給出答案!
    從中可以發現,保理合同的內容必須包括兩部分,一是應收帳款債權人將應收帳款轉讓給保理人,也就是債權讓與(又稱債權轉讓,是指不改變債權關係的內容,債權人通過協議而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的行為);二是保理人提供資金融通、應收帳款管理或者催收、應收帳款債務人付款擔保等服務,也就是金融服務。可見,保理合同是一種既包含債權讓與,又包含金融服務的混合合同。
  • 文物藝術品視域中民法典合同編主要變化內容(上)
    實際受領債權的連帶債權人,應當按比例向其他連帶債權人返還。連帶債權參照適用本章連帶債務的有關規定。」6.規定了第三人的下列內容:(1)利益第三人合同。《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債務人向第三人履行債務,債務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
  • 《民法典》解讀65:法人登記的對抗效力
    民法通則沒有關於法人登記的效力規定,《公司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規定:「公司應當將股東的姓名或者名稱向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未經登記或者變更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民法典本條對公司法的上述規定作了三處修改:第一,主體上改變。
  • 《民法典》規定抵押房產可自由轉讓!拍賣時稅費怎麼繳?
    《民法典》406條規定了抵押物在抵押期間可以自由轉讓。抵押物轉讓後因受讓人及轉讓價格等的差異,對抵押物日後司法拍賣時的稅費產生變化。此將對抵押權人債權受償產生影響,且抵押權人對此難以有確定的預期。為防範上述風險,抵押權人將在抵押合同中事先約定抵押物在抵押期間不得轉讓的規定,如此將使得《民法典》406條的規定難以落到實處。
  • 《民法典》下現實交付和觀念交付的區別
    根據《民法典》第224條規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但是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同時對於特殊動產也有相類似的規定,根據《民法典》第225條規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的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 一覽無遺:民法典擔保篇司法解釋(意見稿)與《民法典》條文對照表
    第二十條【保證人權利保護規則的參照適用】為他人債務提供物上擔保的第三人,主張參照適用《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五條、第七百條、第七百零一條、第七百零二條等有關保證人的權利保護規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第三十四條【擔保類型的識別】第三人提供差額補足、流動性支持等類似承諾文件作為增信措施,如其有提供保證的意思表示,債權人請求該第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保證的有關規定處理,但是不適用保證期間的規定。人民法院在認定第三人是否構成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二條規定的債務加入時,應當審查第三人是否具有與債務人共同承擔債務的意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