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人家族簡介

2021-02-12 百家姓總公會
源於姬姓

出自 春秋時期魯國少正氏,屬於以世稱名號為氏。春秋時期,是 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五霸爭雄,大國兼併小國, 奴隸起義反抗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等激烈的階級鬥爭,反映在 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 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儒法鬥爭的序幕。傳說,到了 春秋晚期,魯國的孔子和 少正卯兩個人都在開班講學: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說,主張「克己復禮」,維護 奴隸主階級「 禮治」的奴隸社會;而以少正卯為代表的法家學說,主張變法革新,建立新興地主階級法治的封建社會。後來聽少正卯講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也來了一部分,孔門出現了「 三盈三虛」,氣得孔子大罵少正卯是「小人之 桀雄」。少正卯在講學中很快成為了當時文人學士公認的「聞人」(名人)。後來,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司寇,代行宰相職務,傳說他給少正卯加上了「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殺了,並把他的屍體示眾三天。但少正卯變法革新的進步思想已經傳播開了,推動了奴隸制滅亡、封建制興起的浪潮,成為一代法家先驅。後來,新興建制地主階級的傑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大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制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

因 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宏然、遠近聞名的人,被世人譽為「聞人」,所以在他的後代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聞人」之號為姓氏者,後再有省文簡改為 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地名

出自 春秋時期鄭國聞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聞邑,春秋時期鄭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 黃河以南的滎陽市虎牢關一帶地區,亦稱汜水關、 汜水鎮。

周定王姬瑜二十年( 晉景公姬孺十三年, 鄭襄公姬子堅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晉景公因鄭國違盟投靠楚國,大怒之下出兵伐鄭國,連續擊敗鄭國軍隊,奪取了鄭國的聞邑,改為晉國的 汜邑(今河南 汜水),並一度包圍鄭國都城 新鄭(今河南新鄭)。後鄭國得到了楚軍的協助才擊退晉軍,但聞邑已經收不回來了。失國的原聞邑之鄭國人,在成為晉國汜邑之民後,有以 故邑「聞邑之人」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到了春秋後期有省文簡化為 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聞人氏、聞氏同宗同源。

源於姬姓

出自 春秋時期魯國太史 左丘明,屬於以世稱名號為氏。戰國時期, 魯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夫,職掌太史,即左丘明,他撰著的《春秋左氏傳》流傳千古,至今也是人們考證春秋歷史的重要史料,因稱「古之聞人」、「魯之君子」。在古代,「聞人」就是專指眾所崇敬的名人,世稱「聞人」者,在中國歷史上寥寥無幾。

左丘明,約公元前500~前428/408年,一說 其姓左,名丘明;一說其複姓左丘,名明;另有一說其姓丘,名明,「左」是「 左史」之官職簡稱,左史重記事;春秋末期魯國人,是與孔子晚年同一時代的著名學者、史學家,也是儒家代表之一。左丘明的家族世代為史官,並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 周史」,他根據魯國以及其他各諸侯國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位歷史背景,編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並參與編著了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中國歷史學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左丘明的思想屬於儒家思想,在這兩部重要的著作中較多地反映了「民」的利益和要求。據著名學者劉向所著《 別錄》 佚文的判斷,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弟子 曾參及 公孫龍相當,那麼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輩;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稱呼上來看,可知左丘明當逝世於魯元公姬嘉在位時期,即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28~前408年)之間。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就是對士子們十分挑剔的孔子也對這位晚生十分推崇,曾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在左丘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聞人」之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後再有省文簡改為 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聞人氏、聞氏同宗同源。


得姓始祖

少正卯。據《風俗通》上考證,少正卯 ,魯之聞人,是聞人氏的祖宗。聞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其老家魯國,即今山東省。傳說古代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學都叫少正卯,他講學進,孔子的學生中都有不少人去聽講,他的名聲聞名遠近,於是文人學士們就給了他一個雅號,叫聞人。聞人的後代將此引以為榮,就以聞人為姓,世代相傳,因為只有這個姓,才能令人聯想起少正卯當年指點江山,議論古今,意氣風發,從學者如流的那種榮耀。而且少正卯與孔子後來矛盾極大,以聞人為姓,大約也是少正卯後代以少正卯的學術思想獨樹一幟為榮,望族居 河內郡(今河南省 武陟縣西南一帶),故聞人氏後人奉少正卯為聞人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聞人氏是一個古老的 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排列在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重排序為第四百十五位。傳說春秋時,魯國有大夫 少正卯聚徒講學,幾次將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被眾人稱為「聞人」,意為讚許其知識淵博、才華出眾、 聞名於世,後因與孔子政見不一,被當上魯國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亂政」的罪名處死,其子孫為繼承祖先的達名即以「聞人」為姓。也有一說魯國大夫 左丘明是古之聞人,其後人有以聞人為姓的。聞人氏族人早期主要居住在山東地區,漢、唐時期逐漸西移河南洛陽,五代之後開始南下江蘇、浙江等地,並以 河南郡為郡望。宋朝以後,聞人氏族人在浙江餘姚、金華、嘉定等地有少量分布。

今浙江省的寧波市餘姚市、杭州市 蕭山區、 嘉興市、 金華市,江蘇省 宜興市、 無錫市、 南通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山東省的 德州市 夏津縣,上海市,陝西省,安徽省的 六安市、 臨泉縣、 太和縣、 蚌埠市 固鎮縣,臺灣省的臺中市,美國的舊金山市等地,均有聞人氏族人分布。

聞人宏

字君度,浙江省 嘉興人,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縣、常州 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史旁闡》等。 聞人詮: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學生。聞人詮和王陽明有親族關係,是同輩,歲數小於王陽明,然在學業上是師生。聞人詮舉為進士後,嘉靖年間做了御史官,巡視邊疆,在 山海關那一帶修了近千裡的長城。校補有《五經》、《三禮》、《 舊唐書》行世。

東漢臣。字定卿,沛國(今安徽 宿縣西北)人。建寧元年(168)十一月以太僕代劉矩為 太尉,翌年五月罷。三年(170)四月以太 中大夫代郭禧復為太尉,次年三月以日食免。

聞人敻

南朝宋、齊時將領。祖籍吳興(今屬浙江)。年十七,結客報父仇,為高帝所賞,位至長水校尉。

聞人滋

南宋藏書家。字茂德。官德興丞,至進賢令。與陸遊曾同在勅局為書籍、文書刪定官。精於小學,人稱「 老儒」。喜留賓客,然而飯菜不過蔬、豆而已。家多蓄書,貯於「 南湖草堂」中,並樂於借人。施晉錫曾為作有《南湖草堂記》。

聞人耆年

南宋針灸學家。 槜李(今浙江 嘉興西南)人。行醫四五十年,認為「惠而不費者,莫如針灸之術」,又謂「針不易傳,凡倉卒救人者,惟艾灼為第一」,因將所集之方,於1226年撰成《 備急灸法》。書中載有常見二十二種急證灸法。

聞人銓

明史學家。 餘姚(今屬浙江)人,字邦正。嘉靖進士。授 寶應知縣,遷御史,巡視 山海關,後為南京 提學御史。曾從學外兄 王守仁。 校刻「 五經」、「 三禮」、《 舊唐書》行世。與訂《陽明文錄》。官至湖廣 按察司副使。有《 南畿志》六十四卷,採總志、分志之法,開各省通志之先河。另有《東關圖》、《芷蘭集》等。

聞人徽音

清才女。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太守聞人氏孫女。生性穎異,能琴善弈,博通書史,工於吟詠。著有《樊謝詩選》、《醉鶴樓詩》並行於世。

聞人夢吉

元朝人。其父誢曾在王柏門下學習。夢吉受學家庭,手抄《其七經傳疏》,閉戶10年,洞究 奧旨。泰定時在鄉裡中貢生,被薦為校官,累遷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處儒學提舉,辭不赴。

聞人通漢

字子方,浙江省嘉興人,漢代學者,官 太子舍人、中山 中尉,習禮於孟卿,孟卿受禮於 后蒼。見 漢書儒林孟卿傳,類稿作「聞人通」,脫「漢」字。其他聞人姓名人 有晉大臣聞人?;;宋官吏 聞人宏、聞人松,學者 聞人祥正、聞人符;明畫家聞人益、聞人紹宗等。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 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 黃河南部 洛水、 伊水下遊, 雙洎河、 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 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 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 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 洛州 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 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 烏程(今浙江 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 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 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 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 吳興郡。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漢朝時有中山 中尉 聞人通漢。 後倉曾說《禮記》數萬言,寫成著作《後氏曲臺記》,後教授給聞人通漢。通漢以 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閣(閣名,漢入關時所得秦國圖籍皆藏於此,漢朝是名儒講經的地方)講學。

超卓堂:明朝時候,聞人良輔(聞良輔)才能和德行都特別高超。初為監察御史,後來升大理少卿,出使 暹羅,權操虎節。「節」是古時出行官員所拿的表示身份的 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水國用龍節。後聞人良輔官至廣東 按察使。


家譜文獻

浙江餘姚聞人氏族宗譜,存卷為祝文、記、序等,卷五系圖,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襲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 鳳山街道 永豐村聞人氏宗祠、浙江省寧波市 天一閣文物管理所、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言通用聯

河南世澤;校經家聲。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聞人詮校補《五經》、《三禮》、《 舊唐書》行世。

 聞雞起舞;人傑地靈。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聞人複姓「聞人」二字的 嵌字聯。 

集句行世;治禮傳家。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史人 聞人祥正,著有《集句宮詞》等。下聯典指漢代名人 聞人通漢事典。

 名聞北宋; 譽起東宮。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 嘉興人 聞人宏,字君度,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縣、常州通判。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史旁闡》等。下聯典指西漢沛人聞人通漢,字子方,曾跟從後倉學《禮》。後以 太子舍人在宮中石渠閣講論,官至中山 中尉。

七言通用聯

慈孝兼至傳名遠;德才兩全播惠長。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聞人誾, 聞人詮之弟,詮嘗病危,誾祈死求代,未幾誾死。母王氏 悲慟欲絕。 王守仁曰:「聞人氏慈孝兼至矣!」下聯典指宋代常州通判人宏,字君度,嘉興人。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

八言通用聯

解周官書,文傳南宋;洽後氏禮,譽起東官。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 聞人宏,著有《周官通解》。下聯典指漢·聞人通漢東官 太子舍人, 習禮於孟卿,孟卿受禮於 后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關注後查看您的姓氏起源

相關焦點

  • 甄氏家族簡介
    隨著歷史的發展,無極甄氏家族有若干支脈向四方藩衍移徙,宋代甄舜河率族南遷就是一例。源流一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上古的時候,舜帝品德高尚,處處以身做則。當他聽說東夷部落的燒陶技術落後的情況後,就親自到東夷部落去幫助燒陶。
  • 耶律家族簡介
    源於契丹族鮮卑分支宇文部支,出自唐朝末年契丹迭剌部耶律家族,屬於以家族名稱為氏。 《遼史·后妃傳》記載:「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氏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遼史·國語解》記載:「耶律和蕭兩個姓,以漢字書者曰耶律、蕭,以契丹字書者曰移刺、石抹」。《金史·國語解》記載:「移喇曰劉,石抹曰蕭」。以上是正史對耶律氏兼姓劉氏的相關記載。
  • 姬氏家族簡介
    姬氏家族       姬姓是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共祖軒轅黃帝。《說文》記載黃帝因居住在姬水,故姓「姬」。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03位,人口約五十四萬餘,由姬姓直接演支出411個姓,佔《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
  • 魏氏家族簡介
    魏無忌的六世孫因在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太守,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遂興大獄,大臣被罷逐者數十人,凡不附己者一概斥為東林黨人,並殺楊漣、左光鬥、魏大中等。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廣建生祠,時有「九千歲」之稱。思宗即位,黜職,置鳳陽。行至阜城(今屬河北省),聞逮治令,遂自縊死。魏良輔: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寄居太倉(今屬江蘇省),明代戲曲家,崑腔的創立者。其所著《曲律》一書對以後戲曲音樂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 紀氏家族簡介
    紀氏家族
  • 神氏家族簡介
    中國姓氏集明朝時有 神英,壽州人,字景賢, 天順初年繼承父親的職位做了延安衛指揮使, 正德年間率兵剿滅了京城附近的流寇,官至右 都督。輩分排行平陰縣 山亭區兩地神姓輩分稿千枝共系一體,萬派同出一源。平陰縣神姓族人在修譜之際,於公元二0一0年四月十一日躬赴棗莊市山亭區馮卯鄉東巖下村,與東巖下村神姓族人共商聯宗平輩事宜。
  • 焦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查詢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家族群查詢  焦氏家族焦伯:神農氏的後裔。魏晉南北朝時,有河東(今山西省 夏縣)人 焦先,梁人焦寶願,安定(治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人焦嵩, 南安(今甘肅省 隴西)人焦遺、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為焦姓的焦明、焦度父子。說明此際社會動蕩造成焦姓南遷外,更多的焦姓經陝西避兵火於寧夏、甘肅一帶。唐代的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勝。
  • 劉氏家族簡介
    歷史上劉氏稱帝者共有五百餘人。自古有「劉天下、李半邊」之說。劉姓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西北、華南地區,在韓國亦有分布。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簡介凡是姓的字是劉的人均屬於劉姓或劉氏。劉姓是當今世界人口第四多的姓氏。在古代,劉氏特指姓劉的未婚女子或改姓夫姓劉的婦女。近現代以來,姓與氏的概念一般不作區分。
  • 蒲氏家族簡介
    蒲氏圖騰但根據戶籍管理部門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NCIIS),國外來中國的人就可以「蒲」為姓氏。蒲氏家族是穆斯林後裔中的名門望族。宋、元時期在粵閩地區孚負盛譽,對東南沿海地區的政治、經濟、航運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 左氏家族簡介
    左姓宗祠有一四言通用聯「作春秋傳;成蹇諤名」,上聯典指春秋時史學家左丘明,下聯典指東漢涅陽人左雄。源出一源於官位,出自上古時期的左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考》及《呂覽》記載:「古有左國(今山西呂梁方山),以國為氏,黃帝臣左徹為其後。」據說,左徹為遠古時期左國之嫡裔,由於左國其他立國之人無傳,其後裔子孫遂承襲以先祖之國名為姓氏,世代稱左氏至今,故左氏族人多奉左徹為其得姓始祖。
  • 曲氏家族簡介
    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特為他作詩《秦中吟》,詩中說道:「我聞望江縣,麴令撫煢嫠;在官有仁政,名不聞京師;身歿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泣皆垂;無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有一付對聯這樣稱頌他說「禱獲甘露,居易作詩歌惠政;世為豪族,西州傳語望朱門」,是一個深受人民擁護的好縣令。
  • 封氏家族簡介
    封氏家族
  • 端木家族簡介
    後來端木廣單被衛獻公姬衎聘為客卿,自此,端木氏家族遷居衛國。端木廣單生子伾。端木伾生子巨。端木巨仕衛靈公姬元,「匡君澤民,稱衛之賢大夫」。端木巨娶蘧氏,蘧氏「天性賢良,仁慈端莊……懷孕十月,夢神賜寶玉」,遂誕子,因名端木賜。按此記載,端木氏源出羋姓,為祝融氏的後裔子孫。
  • 吳氏家族簡介
    如靖州三鍬鄉岡衝村苗族吳氏家族,是從江西太和縣魏司巷,中經貴州天柱遠口,再於明朝中葉遷入靖州的,至今已傳30代,繁衍成600人的一個家族,大堡子鄉同樂村苗族吳氏家族,明朝天順年間(公元1457——1464年)從貴州天柱縣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3代,發展至510人;藕團鄉新寨村苗族吳氏家族,也來自遠口,至今已傳20代,發展至400人;新廠鄉燕團村苗族吳氏,明代自遠口遷來,至今已傳20代,有480人;平茶鄉地祥村苗族吳氏
  • 曾氏家族簡介
    先秦時期,逃至魯國的曾姓後代在魯為官,並且就此繁衍生息下來,同時向四周地區播遷,使曾姓族人遍布於山東、河北等地。秦漢期間,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稱,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宗聖」,從而聲名顯赫,家族昌盛。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曾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渙有二子:旃、光。
  • 蕭氏家族簡介
    此外,金、元時期,在我國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創教人姓蕭,一些非蕭姓嗣教者被改為蕭姓。源流五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蕭,清滿洲人姓,世居瀋陽。」⑴.滿族石穆魯氏,亦稱石莫勒氏,滿語為Simulu Hala,世居渾春,後多冠漢姓為蕭氏、石氏、穆氏、魯氏等。
  • 伍氏家族簡介
    訂閱簡介:姓氏起源  名人軼事  家族聚會  同姓微信群查詢  伍氏家族簡介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羋姓,為黃帝時大臣伍胥之後,以祖名為氏。伍參笑著回答:「如果打勝了,那就證明你無謀;萬一打了敗仗,我的肉將由晉人來吃,哪裡還輪得上你啊!」接著他仔細分析了楚軍的有利條件和晉軍的弱點,終於說服楚莊王同意出戰,結果楚軍獲勝。於是楚莊王就封伍參為大夫,伍參便以名為姓,成為伍氏,其後代沿襲伍姓,形成伍氏。  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為金陵(今南京)伍氏。
  • 郄氏家族簡介
    據記載,郄與卻原為一姓,郄是卻的俗字,是春秋時期晉國的一個邑,故地在今山西沁水下遊一帶,自晉大夫文開始,其家族世代以為採邑,就以邑名卻作為姓。卻讀作(Xi),後來俗寫作郄,郄的讀音(Xi)。以後郄與卻分化為兩個姓,郄讀(qie),卻仍讀(Xi)。
  • 羅氏家族簡介
    羅氏家族簡介              羅,出自妘姓,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說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
  • 冼氏家族簡介
    有名汭者,以義俠聞,為仇家所持,因秦法嚴,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24年),遣趙佗將謫卒五十萬人戍五嶺,汭與佗同裡,且有舊,往投其帳。至嶺南,遂家焉。是為冼姓入粵之始。 …… 自此子孫蕃衍於嶺南。有居廣西者,不甚顯著,今鎮南關內有冼村,亦儼然一都會也。以廣東為大宗,分為二支:居廣州者為南海冼氏;居高州者為高涼冼氏。雖郡望不同,乃汭公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