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春秋時期魯國少正氏,屬於以世稱名號為氏。春秋時期,是 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五霸爭雄,大國兼併小國, 奴隸起義反抗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等激烈的階級鬥爭,反映在 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 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儒法鬥爭的序幕。傳說,到了 春秋晚期,魯國的孔子和 少正卯兩個人都在開班講學: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說,主張「克己復禮」,維護 奴隸主階級「 禮治」的奴隸社會;而以少正卯為代表的法家學說,主張變法革新,建立新興地主階級法治的封建社會。後來聽少正卯講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也來了一部分,孔門出現了「 三盈三虛」,氣得孔子大罵少正卯是「小人之 桀雄」。少正卯在講學中很快成為了當時文人學士公認的「聞人」(名人)。後來,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司寇,代行宰相職務,傳說他給少正卯加上了「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殺了,並把他的屍體示眾三天。但少正卯變法革新的進步思想已經傳播開了,推動了奴隸制滅亡、封建制興起的浪潮,成為一代法家先驅。後來,新興建制地主階級的傑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大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制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制的統一國家。
因 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宏然、遠近聞名的人,被世人譽為「聞人」,所以在他的後代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聞人」之號為姓氏者,後再有省文簡改為 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於地名出自 春秋時期鄭國聞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聞邑,春秋時期鄭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 黃河以南的滎陽市虎牢關一帶地區,亦稱汜水關、 汜水鎮。
周定王姬瑜二十年( 晉景公姬孺十三年, 鄭襄公姬子堅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晉景公因鄭國違盟投靠楚國,大怒之下出兵伐鄭國,連續擊敗鄭國軍隊,奪取了鄭國的聞邑,改為晉國的 汜邑(今河南 汜水),並一度包圍鄭國都城 新鄭(今河南新鄭)。後鄭國得到了楚軍的協助才擊退晉軍,但聞邑已經收不回來了。失國的原聞邑之鄭國人,在成為晉國汜邑之民後,有以 故邑「聞邑之人」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到了春秋後期有省文簡化為 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聞人氏、聞氏同宗同源。
源於姬姓出自 春秋時期魯國太史 左丘明,屬於以世稱名號為氏。戰國時期, 魯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夫,職掌太史,即左丘明,他撰著的《春秋左氏傳》流傳千古,至今也是人們考證春秋歷史的重要史料,因稱「古之聞人」、「魯之君子」。在古代,「聞人」就是專指眾所崇敬的名人,世稱「聞人」者,在中國歷史上寥寥無幾。
左丘明,約公元前500~前428/408年,一說 其姓左,名丘明;一說其複姓左丘,名明;另有一說其姓丘,名明,「左」是「 左史」之官職簡稱,左史重記事;春秋末期魯國人,是與孔子晚年同一時代的著名學者、史學家,也是儒家代表之一。左丘明的家族世代為史官,並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 周史」,他根據魯國以及其他各諸侯國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位歷史背景,編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並參與編著了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中國歷史學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左丘明的思想屬於儒家思想,在這兩部重要的著作中較多地反映了「民」的利益和要求。據著名學者劉向所著《 別錄》 佚文的判斷,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弟子 曾參及 公孫龍相當,那麼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輩;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於歷史人物的稱呼上來看,可知左丘明當逝世於魯元公姬嘉在位時期,即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28~前408年)之間。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就是對士子們十分挑剔的孔子也對這位晚生十分推崇,曾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 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在左丘明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聞人」之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後再有省文簡改為 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聞人氏、聞氏同宗同源。
少正卯。據《風俗通》上考證,少正卯 ,魯之聞人,是聞人氏的祖宗。聞人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其老家魯國,即今山東省。傳說古代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學都叫少正卯,他講學進,孔子的學生中都有不少人去聽講,他的名聲聞名遠近,於是文人學士們就給了他一個雅號,叫聞人。聞人的後代將此引以為榮,就以聞人為姓,世代相傳,因為只有這個姓,才能令人聯想起少正卯當年指點江山,議論古今,意氣風發,從學者如流的那種榮耀。而且少正卯與孔子後來矛盾極大,以聞人為姓,大約也是少正卯後代以少正卯的學術思想獨樹一幟為榮,望族居 河內郡(今河南省 武陟縣西南一帶),故聞人氏後人奉少正卯為聞人姓的得姓始祖。
聞人氏是一個古老的 漢族姓氏,但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排列在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重排序為第四百十五位。傳說春秋時,魯國有大夫 少正卯聚徒講學,幾次將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被眾人稱為「聞人」,意為讚許其知識淵博、才華出眾、 聞名於世,後因與孔子政見不一,被當上魯國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亂政」的罪名處死,其子孫為繼承祖先的達名即以「聞人」為姓。也有一說魯國大夫 左丘明是古之聞人,其後人有以聞人為姓的。聞人氏族人早期主要居住在山東地區,漢、唐時期逐漸西移河南洛陽,五代之後開始南下江蘇、浙江等地,並以 河南郡為郡望。宋朝以後,聞人氏族人在浙江餘姚、金華、嘉定等地有少量分布。
今浙江省的寧波市餘姚市、杭州市 蕭山區、 嘉興市、 金華市,江蘇省 宜興市、 無錫市、 南通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山東省的 德州市 夏津縣,上海市,陝西省,安徽省的 六安市、 臨泉縣、 太和縣、 蚌埠市 固鎮縣,臺灣省的臺中市,美國的舊金山市等地,均有聞人氏族人分布。
聞人宏字君度,浙江省 嘉興人,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縣、常州 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史旁闡》等。 聞人詮:浙江省餘姚人,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學生。聞人詮和王陽明有親族關係,是同輩,歲數小於王陽明,然在學業上是師生。聞人詮舉為進士後,嘉靖年間做了御史官,巡視邊疆,在 山海關那一帶修了近千裡的長城。校補有《五經》、《三禮》、《 舊唐書》行世。
東漢臣。字定卿,沛國(今安徽 宿縣西北)人。建寧元年(168)十一月以太僕代劉矩為 太尉,翌年五月罷。三年(170)四月以太 中大夫代郭禧復為太尉,次年三月以日食免。
聞人敻南朝宋、齊時將領。祖籍吳興(今屬浙江)。年十七,結客報父仇,為高帝所賞,位至長水校尉。
聞人滋南宋藏書家。字茂德。官德興丞,至進賢令。與陸遊曾同在勅局為書籍、文書刪定官。精於小學,人稱「 老儒」。喜留賓客,然而飯菜不過蔬、豆而已。家多蓄書,貯於「 南湖草堂」中,並樂於借人。施晉錫曾為作有《南湖草堂記》。
聞人耆年南宋針灸學家。 槜李(今浙江 嘉興西南)人。行醫四五十年,認為「惠而不費者,莫如針灸之術」,又謂「針不易傳,凡倉卒救人者,惟艾灼為第一」,因將所集之方,於1226年撰成《 備急灸法》。書中載有常見二十二種急證灸法。
聞人銓明史學家。 餘姚(今屬浙江)人,字邦正。嘉靖進士。授 寶應知縣,遷御史,巡視 山海關,後為南京 提學御史。曾從學外兄 王守仁。 校刻「 五經」、「 三禮」、《 舊唐書》行世。與訂《陽明文錄》。官至湖廣 按察司副使。有《 南畿志》六十四卷,採總志、分志之法,開各省通志之先河。另有《東關圖》、《芷蘭集》等。
聞人徽音清才女。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太守聞人氏孫女。生性穎異,能琴善弈,博通書史,工於吟詠。著有《樊謝詩選》、《醉鶴樓詩》並行於世。
聞人夢吉元朝人。其父誢曾在王柏門下學習。夢吉受學家庭,手抄《其七經傳疏》,閉戶10年,洞究 奧旨。泰定時在鄉裡中貢生,被薦為校官,累遷泉州教授。至正中授福建等處儒學提舉,辭不赴。
聞人通漢字子方,浙江省嘉興人,漢代學者,官 太子舍人、中山 中尉,習禮於孟卿,孟卿受禮於 后蒼。見 漢書儒林孟卿傳,類稿作「聞人通」,脫「漢」字。其他聞人姓名人 有晉大臣聞人?;;宋官吏 聞人宏、聞人松,學者 聞人祥正、聞人符;明畫家聞人益、聞人紹宗等。
郡望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 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 黃河南部 洛水、 伊水下遊, 雙洎河、 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 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 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 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 洛州 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 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 烏程(今浙江 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 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 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 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 吳興郡。
堂號河南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中山堂:漢朝時有中山 中尉 聞人通漢。 後倉曾說《禮記》數萬言,寫成著作《後氏曲臺記》,後教授給聞人通漢。通漢以 太子舍人身份,在石渠閣(閣名,漢入關時所得秦國圖籍皆藏於此,漢朝是名儒講經的地方)講學。
超卓堂:明朝時候,聞人良輔(聞良輔)才能和德行都特別高超。初為監察御史,後來升大理少卿,出使 暹羅,權操虎節。「節」是古時出行官員所拿的表示身份的 符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水國用龍節。後聞人良輔官至廣東 按察使。
浙江餘姚聞人氏族宗譜,存卷為祝文、記、序等,卷五系圖,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襲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三卷、第五卷。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 鳳山街道 永豐村聞人氏宗祠、浙江省寧波市 天一閣文物管理所、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四言通用聯河南世澤;校經家聲。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聞人詮校補《五經》、《三禮》、《 舊唐書》行世。
聞雞起舞;人傑地靈。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聞人複姓「聞人」二字的 嵌字聯。
集句行世;治禮傳家。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史人 聞人祥正,著有《集句宮詞》等。下聯典指漢代名人 聞人通漢事典。
名聞北宋; 譽起東宮。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 嘉興人 聞人宏,字君度,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台兵曹、宣城知縣、常州通判。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史旁闡》等。下聯典指西漢沛人聞人通漢,字子方,曾跟從後倉學《禮》。後以 太子舍人在宮中石渠閣講論,官至中山 中尉。
七言通用聯慈孝兼至傳名遠;德才兩全播惠長。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名人聞人誾, 聞人詮之弟,詮嘗病危,誾祈死求代,未幾誾死。母王氏 悲慟欲絕。 王守仁曰:「聞人氏慈孝兼至矣!」下聯典指宋代常州通判人宏,字君度,嘉興人。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
八言通用聯解周官書,文傳南宋;洽後氏禮,譽起東官。
——佚名撰聞人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 聞人宏,著有《周官通解》。下聯典指漢·聞人通漢東官 太子舍人, 習禮於孟卿,孟卿受禮於 后蒼。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關注後查看您的姓氏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