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其實,考古也可以有意思還很好玩
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名譽理事 李伯謙
鄭州考古還可以「大顯身手」
「東趙遺址的發掘入選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次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又獲得中國考古學會田野考古一等獎,我作為從事考古工作的鄭州東趙村人,深知這些榮譽來之不易,也感到很自豪。」出現在大會現場的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教授神採奕奕,作為「鄭州老鄉」,他對考古人,尤其是鄭州考古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考古人應對今後的考古學發展充滿信心,並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鄭州考古還可大顯身手。」
「我出生、成長在那裡,1956年代離開家鄉去北京大學。」出生於鄭州東趙的李伯謙坦言自己對東趙遺址感情深厚,他回憶,自己在高中時期非常喜歡歷史,在北京大學學習考古專業後,每年回家鄉都會村前村後地轉,在那時就在附近收集了不少陶片,為此還寫了研究下的小文章,算是最早的考古研究的開端。
看到近年來鄭州在文物保護工作上的進步,李伯謙尤為欣慰。李伯謙說,不僅是領導層面的重視,在廣大民眾方面,大家也提高了對考古的認識,「鄭州歷來很重視文物保護,鄭州成為八大古都、商城遺址公園開工建設等,這都是非常可喜的事」。
李伯謙認為,隨著考古新發現的不斷出現,鄭州在文明版圖上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很多考古發掘具有不可替代的、填補空白的重要作用。作為「自家人」,李伯謙對鄭州在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方面的成就深感自豪,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對新的形勢,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考古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需要一代一代持之以恆地不斷工作,鄭州考古還可以大顯身手、做得更好——鄭州應走在前列。」
作為中國考古專家的領頭羊、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也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認為,中國考古學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初引進以後已有近百年歷史,中國考古學發展到今天雖歷盡波折,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當下,考古學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要以這次大會的召開為契機,總結經驗、尋找不足,精心部署今後的發展,正像這次大會的主題一樣,努力『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北京物華興文物保護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 郭薛
考古遺址也會對公眾開放
「傳統意義上考古學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學科,而這次考古大會的主題是『走向未來的中國考古學』和『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學』,我認為這很好地反映了大會的情況和近年來中國考古學發展的趨勢。」北京物華興文物保護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郭薛說,作為一名文保工作者,她在這次會議中了解到許多先進的考古理念、發展動向和文物保護手段,受益匪淺。
郭薛認為,做文保工作需要實時更新理念,以支持考古學有更長足的發展。而相對於考古學,文保工作已不僅是面向未來和面向國際,更多的是面向社會,「文保工作與公眾的結合比較密切,近些年,公眾對考古發現的關注度顯著提升,越來越多的考古現場和考古成果開始向公眾開放,我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文保工作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郭薛主要從事考古遺址公園方面的研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近年來我國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提出的新概念,是依託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具有科研、教育、遊憩等功能,在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範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郭薛介紹,考古遺址不僅對專家開放,也會對公眾開放,這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走進考古現場的機會,有利於將考古成果推向全社會。
談到河南的考古遺址公園,郭薛說,目前已公布了兩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河南有殷墟、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三處入選,另外有鄭州商城、鄭韓故城等5處進入立項名單。「其中,首批國家遺址公園只有12處,河南就入選了兩處,印證了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郭薛認為。
河南歷史文物資源豐富,遺址也非常精彩,未來大有可為,她還建議,河南可以不局限於某種形式的公園,可以把視野放得更長遠,內容可以更豐富,比如,在不影響遺址保護的情況下,可以搞一些特種種植、文化產業開發等,還可以與現代城市建設相結合,成為城市特定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空間。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常務理事 高星
學術研究不能總躲在象牙塔裡
「學術研究不能躲在象牙塔裡,不能有了成果只在小圈子裡自娛自樂,因為考古學研究的是我們人類祖先的遺物遺蹟,這屬於全人類共同所有,研究成果必須要造福於全人類。」在談到考古學的社會意義時,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人類研究所常務理事高星說,考古學幫我們總結出來人類發展演化的規律,給現代的生活一種定位和未來的發展一種啟示,只有把考古學的知識變成大眾的知識,它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在舊石器時代,鄭州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尤其是最近10年來,鄭州已發現了幾十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並對其中的一些重要遺址,如李家溝、老奶奶廟等若干遺址進行了發掘,這是非常珍貴、重要的萬年前的人類文化的遺存,基本上可以建立起這個地區的文化發展序列,對於研究這個區域人類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高星說,鄭州地區目前的考古發現對於現代人的起源的研究意義非常大。
誰是我們的祖先?誰是中國人乃至東亞人的祖先?這個問題是目前古人類學、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的熱點課題,也是媒體和大眾十分關注的社會議題,圍繞「非洲起源說」和「本土連續演化說」這兩個針鋒相對的觀點,學術界分成不同的陣營,發生著激烈的論辯,讓人莫衷一是。對此,高星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見解,他認為,人類最開始是從非洲起源的,演化到200萬年前左右就進入直立人階段,之後直立人開始向世界各地遷徙並不斷演化,這個過程中不斷與外來的人進行融合、基因交流,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是一種混合的人種,「而鄭州老奶奶廟的發現表明了本土人群的一種延續,基本可以證明這個地區沒有被外來的人替代」。
談到此次考古大會,高星說,這次考古大會在中國考古學史上是空前的,以前從未舉辦過如此大規模的全國性的大會,「以前考古學會多是開常規的工作會,學術成分不高,而這次是從學術角度出發進行學術研討,這在中國歷史上屬首次。我希望通過大會的舉辦,能讓象牙塔裡面的學術研究成果走向社會」。
南昌海昏侯墓考古領隊 楊軍
考古走向大眾不等於「考古娛樂化」
今年最熱的考古話題莫過於「海昏侯」,雖然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已有五年,但公眾對於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記憶大多只有大約半年的時間。正是這半年,讓這座西漢大墓成為2015年末直至今日公眾關注的熱點。
此次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南昌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也以中國考古學會秦漢專業委員會代表的身份出席,並向公眾講述了項目發掘背後的故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楊軍來到鄭州西山河南石刻藝術館參加國家文物局舉辦的考古領隊培訓班。「前後大概兩年時間,最終取得了考古領隊資質。」楊軍說,他一直對河南、對鄭州有著很深厚的感情,來河南就像回家一樣。
楊軍認為,首屆中國考古學大會放在河南鄭州召開,說明鄭州在中國考古學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鄭州地處中華腹地,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一直起著核心和主導作用。
此次中國考古學會13個專業委員會都設有各自的分組學術討論會,從分組討論開始,楊軍便開始了追星之旅。楊軍說,考古本身就是一個多學科融合的專業,哪些地方感興趣可以在這裡得到滿足,哪些地方自己有局限可以在這裡得到彌補和突破。
說到公眾對海昏侯墓的關注,楊軍認為,這是「一次對公眾考古的有益實踐」。
楊軍認為,目前像《鬼吹燈》《尋龍訣》《盜墓筆記》這樣的作品很容易給青少年誤導,公眾考古方面的努力和實踐,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真正的考古到底是怎麼樣的。
談及「海昏侯」的爆紅,楊軍說,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器之多尤為奪人眼球,金燦燦的「金餅」和「金板」分量十足,令人嘆為觀止。
「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金子啊、玉器啊這些非常有視覺衝擊力的東西,但是對其背後反映的西漢時期的歷史文化面貌卻往往忽略掉。」公眾考古就是要引導大家,讓大家在參與、了解的過程中體會到「原來考古是這樣的」「考古真有意思真好玩」。
本版稿件採寫 鄭州報業全媒體記者 蘇瑜 董豔竹 李雪/文 白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