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讀懂財經(ID:dudongcj)
昨日,黃光裕假釋出獄了。因為這個消息,很多國美系的股票都漲了不少。
過去幾年,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賭黃光裕出獄,也成為過去投資人投資國美系公司的重要邏輯之一。在資本市場,很少有人對一家公司的影響能大到這種程度。
但這也能理解,因為所有人都把國美的衰落歸結到黃光裕入獄。幻想著如果黃光裕出來,帶著國美重新」掀翻「零售行業。
儘管很殘酷,但讀懂君還是得說一句:即使黃光裕出來了,又能怎樣?
別的不說,2019年國美營收總共也不過594億元,連京東和阿里的零頭都不到。
「大樹底下不長草」,幾乎是當下對中國零售行業最好的概括。線下零售企業被線上電商衝垮,阿里、京東、拼多多又壟斷了所有的線上流量。
在這種情況下,國美重新崛起,幾乎是天方夜譚。誰來都不好使。
更重要的是,過去黃光裕可以亂拳打死老師傅,現在連他自己就是老師傅了。無論是精力和認知,黃光裕都很難適合當下的競爭環境了。拳怕少壯,這話一點不假。
說到底,黃光裕已經是時代的舊黨,新世界裡再也沒有能載他的船。
國美已經不是那個國美了
12年過去,不管黃光裕還是不是那個黃光裕,但至少國美早已不是那個國美了。
過去12年,國美丟掉了家電市場的老大位置。國美曾經的對手,京東成了綜合電商TOP3,蘇寧也後來居上,把國美活成了它們的背景板。
據《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蘇寧全渠道份額佔比22.8%,位列第一;京東14.4%排名第二;天貓以8.8%排名第三,國美僅以5.8%的佔比落居第四。
如今的國美,離」新世界「有多遠?至少國美的財務數據,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2008年,也就是黃光裕入獄那年,國美營收為458億元。到2019年,國美營收也不過594億元。換句話說,整整十一年,國美的營收增長不到30%。
同期,從阿里營收30億成長到營收5097億,翻了100多倍。而京東也從2011年的211億增長到5768億。說起來,如今國美的業績連京東和阿里的零頭都不到。
很多人把國美的沒落歸結到線上崛起,這話也不全對。畢竟,國美也不是沒發力過線上。但不管是2010年底收購庫巴網80%股權,還是次年便推出自己的電商網站,表現都算不上好。
線上沒有突破,線下的國美也難言出色。截至2019年末,國美在全國擁有2602家門店。從線下渠道數量來看,國美依然還是那個國美。國美可比的1308家零售門店,銷售額494億元,同比下降4.45%
市值的差距,或許就是國美與這些「後生」們的差距。
截至今日收盤,國美市值為349億港幣。同在港股上市的京東,市值為7256億港幣,阿里巴巴市值為4.75萬億港幣,而在美股上市的拼多多,市值也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市值超過國美20倍。
某種程度上說,國美與他們的差距,已經不是黃光裕以個人能力所能彌補的。更何況,黃光裕也老了。
亂拳打死老師傅的年輕人也老了
二十年前,國美對各地的電器商場而言,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只要國美來了,他們的日子就不好過。為此,國美也贏得了「價格屠夫」的稱號。
與其說,「價格屠夫」稱號是給國美的,不如說是給黃光裕的。坊間對黃光裕的評價是「決策果敢,殺伐有威」。現在想來,這何嘗不是大家最初對京東劉霸王的印象。
顯然,如今的市場已經容不下兩個「小霸王」。
退一步說,在野蠻生長的時代,這個性格對國美發展意義重大。但現在不同了,當競爭激烈到一定程度,最終比拼的全是細節。而無論用戶還是業務的理解,都不是黃光裕擅長的。
另外,你說黃光裕這幾年沒參與國美的重要決策,我是不信的。
根據媒體報導,凡是內部重要決策及與錢有關的事,都要經杜鵑拍板後,再遞交文件到獄中讓黃光裕拍板,才能落地執行,此類文件被國美內部稱之為「文書」。包括最近拼多多、京東先後戰略入股國美,背後也離不開黃光裕的謀劃。
但即使如此,國美這幾年不還是戰略布局滯後,亮點乏善可陳嗎?換句話說,黃光裕在裡頭沒能做到的事情,在外面也做不到。
如果說,過去的黃光裕是亂拳打死老師傅,現在他自己就是老師傅了。俗話說的好,拳怕少壯,一點不假。
黃光裕是1969年出生的,算下來已經50歲多了。即使還沒到退休年齡,至少也不合適戰鬥在一線了。尤其,還是電商這樣每天都在迅速變化的行業。
要知道,比黃光裕大5歲的馬雲,已經在9個月前退休了。比他小4歲的劉強東也開始漸漸淡出京東。今年以來,劉強東開始密集卸任京東旗下公司職務。
對國美來說,黃光裕的回歸,象徵意義終究大於實際意義。畢竟這個潮汕人曾經帶領國美成為中國最大家電連鎖帝國,個人也三度登頂中國富豪榜,並在資本市場翻雲覆雨。
但於黃光裕而言,再努力一次也未嘗不可。追趕失去的12年,也算給曾經被給予厚望的自己一個交待。
不管怎麼說,祝福國美,也祝福黃光裕。畢竟電商圈任何時候都需要價格屠夫!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