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到有一種爭論:在家庭背景一般,或是沒有達到全家都能財務自由的情況下,到底是該苦孩子還是苦大人?
在大多數的家庭裡,是不能夠達到完全隨心所欲不計較的用錢,雖然不至於節衣縮食,但對於一些好的東西還是會有所側重的,有的家庭是一切為了孩子,認為好的都留給孩子,大人苦點也無所謂;有的家庭卻是一切滿足自己,孩子苦點沒問題,成長看他自己的造化,採取的是完全的放養。
面對這兩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在他們成年以後,哪一種的生活會過得更好,他們的小家會經營得更加幸福,以及對自己下一代的教養問題的影響,會有怎樣的區別?
放養:滿足自己,先苦孩子
他是典型的放養家庭長大的孩子,由於是男孩兒,所以從小父母對他採取的便是完全的放養。因為他們認為男孩子在社會上混是不會吃虧的,以後的造化看他自己了。
早年間父母一直忙於工作,後來又忙生意,完全沒有時間照顧他,小時候就將他放在鄉下奶奶家,念中學父母將他接到城裡,但依然沒有時間管他,經常留他一個人在家,自己做飯,自己照顧自己,幾乎從小到大沒感受到過家庭的溫暖。(這似乎也像現在大多數留守兒童的生活現狀)
父母幾乎沒有為他做過一頓早飯,有時間在家早晨也是自己睡懶覺,然後讓他自己拿著很少的錢去外面吃。男孩子總是貪玩兒,拿了錢哪裡會去好好買早飯吃,只想留著錢去打遊戲,父母將錢看得很重,總是不太願意為他花太多的錢。
孩子長大了,總是會多少有一點自尊心與愛美心。看著別人穿的好了,也會想著自己能收拾得好一點,那個年代還沒有穿校服。他穿的衣服很多都是父親淘汰下來的,有點老成,也有點空蕩。他看上的衣服想讓母親買給他,可母親堅決不買,除了捨不得錢之外,還有對孩子的成長根本不重視。
聽起來有點像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以為家裡又是生養了好多個?其實他是計劃生育下出生的孩子,獨生子,家裡沒有窮到連衣服都買不起的地步。
念到高中,他便跟著班裡的幾個不學無術的人混在了一起,由於父母經常不在家,於是領著他們到家裡抽菸、喝酒、談戀愛,喝醉了就一幫人橫七豎八地睡在屋裡。高二念完,實在無心學業,就對父母說不想念了。
父母的態度,根本沒有一點獨生子家庭的教育觀,既然他說不念了,那就不念吧,沒有一點說服的意思,完全看他自己,不念書那就早點出來賺錢也好。就這樣,男孩出了社會四處打工。
憑著他早年的獨立與還算不錯的口才,幹起了銷售,做了幾年,有了一些社會經驗和情商,進了一家大公司,後來在外地結了婚,有了孩子,月薪也還不算低,但是早年教育對他的負面影響則完全爆發了出來。
報復性的消費,花錢大手大腳,依然延續了父母對他的影響,毫無家庭觀念。有了錢先滿足自己,買很多貴的衣服,用什麼都是先自己用好的,除了月光之外,還會背著家庭在外面借錢消費、打牌,和朋友聚會,經常深更半夜才回到家,謊話連篇。
結局當然可想而知,妻子先前念他從小沒有感受到過家庭溫暖,女人總是有著一顆聖母心,想溫暖男人,可是,誰知男人根本不懂得她的關愛,還將其視為一種約束,很是反感。他瞞著妻子在外欠下很多債務,妻子帶著孩子離開了他,但也因此背上了共同的債務而被別人起訴成了黑名單。
按他自己經歷過、失敗了、跌倒之後方才醒悟的話是這樣分析的:小時候父母沒怎麼管過他,想要的得不到,於是自己賺錢了以後,就什麼都想要最好的,把以前缺失的補回來。由於在這種家庭觀念淡薄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他自己也沒有建立起一個男人應有的家庭觀、對家庭的擔當與責任感,因為他的父親就是這樣不顧家的。
他不知道該如何去維繫一個家庭,該怎樣付出,他沒有感受過的也無法讓自己去做到。家庭對他的教育可謂是零,在自生自滅的條件下長大,沒有良好的榜樣與家庭溫暖,又怎麼可能培養出應有的財商與家庭生活觀!
圈養:一切為了孩子
她是典型的圈養長大的孩子,父母對她的關愛無微不至,小時候家裡條件苦,但父母卻從來不會苦她,零花錢隨時都有,儘管她那時還不太知道父母自己過得有多艱難,父親會打幾份工,甚至在外熬夜地為了維持家用拼命掙錢。
上了中學以後,家裡條件慢慢變好,父親便不讓母親上班了,讓她辭職在家專心照顧孩子,料理這個家,他自己苦一點沒關係。父親一個人賺錢,偶爾用錢的時候母親也會向父親抱怨不夠用,但父親聽到以後,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他總是會呵斥母親,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總是說沒錢沒錢的話。
可是,對於她的吃穿用度和零花錢卻從來沒有少過,在班裡是別人羨慕的對象。母親將這個家料理得井井有條,合理安排家用,讓這個家雖然經濟不是特別寬裕,但依然很舒適與輕鬆。父親在外努力賺錢,對她的學業以及心理也是隨時關注,特別是在青春期,會經常一家人在一起聊天和講道理。
凡是對學業有幫助的,父親都對買給她,比如以前流行的什麼清華醒腦儀、生命一號、背背佳等等,特別是高考時,選學校,查分數,更是做足了功課,全身心撲在上面。母親則是安排她的營養和早晚自習的接送,全家各司其職。她也如願考上了大學,父母終於輕鬆了,也不枉費他們多年的費心。
後來,她嫁了人,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從他們那裡她學到了太多寶貴的生活經驗,從母親那裡學到如何經營好一個家,錢很重要,卻並非錢多就能溫馨與幸福,而是合理地安排與面對生活的堅韌;從父親那裡學到作為一個男人應有的擔當,男人無論何時都應該成為家裡的頂梁柱與依靠,為妻兒擋風遮雨,為這個小家的付出再苦也值得,作為男人最重要的兩點,一定是上進心和責任感。
如今,她依然像她母親當年對她那樣,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對成長過程中心理的重視,以及對生活的合理安排,還有財商的教育。她希望她的孩子也能像她自己那樣,從家庭裡學到經營生活的幸福觀,以及遇到挫折以後的堅韌與豁達。
結語
如今,依然有太多的留守兒童,他們從出生就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有的靠先天的悟性成長得還算健康,發奮圖強,打拼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但事業的成功卻並不能代表生活得好,有的延續了家庭對他的影響,無法正確理解和掌握家庭觀該怎麼去做,無法處理好自己的家庭角色,到最後將生活弄得一塌糊塗,妻兒反目成仇;有的則以自己的例子作為反思的對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如自己當年那樣可憐,無人照管,無是一改上輩人的思想,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家。
也有在優越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卻未嘗生活的苦,而放任了自己的思想,嬌生慣養下的揮霍無度與自私自利,不懂得家庭的分享與責任。更有從小未曾感受過溫暖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極大地出現報復性的消費觀,去彌補自己曾經的缺失。
無論哪一種情況都沒有絕對,沙漠裡能長出小草,溫帶下也能經受雨打風吹。
環境對人的影響很重要,無論是習慣的養成還是認知的培養,但自己價值觀與人生觀的養成,卻是靠著後天的學習與思考得來,更是社會的歷練與觀念的覺醒。
我們在探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但是後天對知識的獵取卻也是形成一個人好壞的關鍵。就好像在最近看過的一本叫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裡的主人公一樣,美國的塔拉博士講述了她的真實家庭以及如何成為劍橋博士的經歷。在如此不同尋常下長大的七個孩子裡,要麼成為她七個兄弟姐妹中繼續過著父母一樣生活的人,要麼就像其中三個孩子一樣飛出家庭的「魔掌」,考取博士,城裡安家,成為了更好的自己,一個從來無法想像過的自己,過上一種未曾想過的生活。而這一切都被她稱之為「教育」給的她底氣。
正所謂:「生活很苦,唯有自渡!」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因素,都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極大的影響,更偏重於哪一個方面,則完全所控於自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