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馬親王」自己都大呼「闊別三年,終於出新書」了,可見書迷們已經有多期待了!7月4日中午12點過,知名歷史小說作家馬伯庸透過自己的實名認證微博宣布,自己的最新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兩京十五日》開始發售。
《兩京十五日》書名就讓人覺得頗有《長安十二時辰》的味道
讓書迷們格外覺得有意思的是,這次的《兩京十五日》和三年前《長安十二時辰》竟有頗多「味道熟悉」的地方。眾所周知,當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創作靈感最初源自「馬親王」自己在「知乎」上的一條回答,大家由此提前看到了故事緣起、主線;而本次的《兩京十五日》也因為馬伯庸大方地放出了全書前十章試讀,書迷們已經提前過了一把小癮。至於情節到底是不是熟悉的味道,大家可以買來全本一探究竟了。
從《兩京十五日》的書名看,老粉絲第一反應想到《長安十二時辰》絲毫不奇怪。從馬伯庸6月30日就開始在微博上陸續放出的前十章內容看,這部新作也的確走的是在既定時間內必須幹成一件大事,這樣的「生死時速」路線。「我放了開頭十章作為試讀。因為我一直覺得,無論讀者多麼喜歡一個作者,最好還是因為喜歡書中內容才去購買。這十章共計十幾萬字,差不多全書四分之一的篇幅,應該足夠判斷這本書是否合口味了。」馬伯庸也實誠地表示,希望大家喜歡才買。
《兩京十五日》中涉及的從南京到北京的「兩京」地圖
馬伯庸自言,本次的《兩京十五日》其實算是去年初出版的《顯微鏡下的大明》的一個副產品。他笑言「當時為寫《顯微鏡下的大明》買了好多資料,後來一算帳,只寫一本書也實在太虧了,索性再寫一本,攤薄成本,功不唐捐。」更具體點說,《兩京十五日》的的靈感,源於馬伯庸寫《顯微鏡下的大明》時查閱《明史》看到的一段關於宣德(皇帝)的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受遺詔,入宮發喪。庚戌,即皇帝位。」
書中主人公的關係網
在馬伯庸看來,「這段記載和古天樂的相貌一樣,看似平平無奇,其實大有戲劇性可挖。皇帝突然在京城病故,而太子(即全書主角朱瞻基)卻遠在外地,他這一路怎麼匆忙趕回去,心情如何,有誰陪同,又遇到了那些困難與危險,這些湮滅於時光中的細節,總是讓人浮想聯翩。何況從南京到北京之間,還有一條傳奇的京杭大運河(嚴格來說,是揚州至北京之間),也實在值得寫上一寫。」馬伯庸說,「太子的絕境,運河的傳奇,兩者輕輕碰撞,一個天然的好故事就此成型出現了。」
有意思的是,朱瞻基就是那個因為愛玩蟋蟀而在歷史上格外有名的皇帝。在本次從南京奔赴北京的旅程中,馬伯庸給他配上了三個同行的小夥伴「一個是被太子(朱瞻基)臨危任命的右司直郎于謙,一個是于謙用銀子徵來護送太子的浪蕩公子哥吳定緣,還有一個女角、擅長用藥傷人的醫館女醫師蘇荊溪。」
同樣是危機突現,同樣是在限定時間內要完成一項既定任務……《兩京十五日》能否延續「馬親王」《長安十二時辰》的輝煌,大家可以開始期待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裘晉奕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