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 馬春歌:悠悠老街情

2021-02-16 紅羅山文學

每當我們來到一座城市,想品讀它的歷史時,總要從它最古老街道開始。

西峽老街,曾無正宗的名字,有人叫它南北大街。始建於七十年代初,它曾是小城最繁華的街道。

老街經營糧油、布匹、雜貨、壽衣、農具、藥品……整個老街人聲鼎沸,商販雲集,熱鬧非凡。兩旁陳年的鋪子罩著一層灰暗,斑駁的磚瓦也都浸透了滄桑風雨。它就像一根粗繩,繫著小城的昨天,同樣也繫著小城的明天。小城因它們的存在增加了文化底蘊和歷史滄桑感。

臨街的門面房原來都是老房改造或建造的商店,凡是你在大超市買不到的,在老街上準能尋到。家傳珍寶、針頭線腦、小孩穿的、姑娘們頭上戴的、補鞋的、修車的、修表的、賣草藥的、配鑰匙的、刻章的、算命的、磨刀的依依地集對沿街排列,還有農田的鐵貨用具,以及螺絲帽、燈泡、鐵釘、鍋鏟、肥皂……這裡的每一件物品都有歲月的痕跡,曾幾時看人們買蓑衣選鬥笠,買蚊帳購鐵犁,耳邊似乎交響著勞動的交響曲,聽到了勞動者的讚歌。老街處處的瀰漫生活味,全無富貴貧賤之分,真實、從容、閒適,她的和表裡如一,安詳、純樸得沒有半點矯揉造作。那些街邊小攤,方便與養育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一座城市日常的「清明上河圖」,呈現出一座城市氣象萬千的景象,也起伏著一座城市裡生生不息的心律。

老街只有十幾米寬瀝青鋪就的馬路,商業氣息濃鬱,在繁華的背後,卻連著千家萬戶。庭院深深幾許,清靜幽然,古木修竹,土牆老瓦,那些小巷裡活色生香的生活,標記著老街的獨特性格,小巷裡的人是這個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巷貫通南北,四通八達,增添了老街的韻味。胡同深處店鋪裡,戴著老花鏡滿頭銀髮的老婆婆穿針引線,香囊、虎頭靴、紅兜兜,花樣繁複,栩栩如生,古樸雅致,詩意幽幽。仿佛挽著歲月的裙角,把美好時光都縫在細細密密的針腳裡了。置身店鋪,桌上放著半導體收音機,伴隨著收音機放出的曲劇《李豁子離婚》,樂樂陶陶。那一刻,心裡真有歲月靜好,現世安穩之感,一種遠離城市的喧鬧,積澱著小城歷史濃濃的民風古韻,頓時,會使疲憊的身心得到調整與放鬆。

清晨的老街更富魅力。「沙沙沙,環衛工人掃大街的聲音,把整條老街都叫醒了。早點鋪子燈火最亮,熱氣騰騰地點燃著還有些暗啞的夜色,那些稀有的老字號鋪面敞開了,多了些往日的嘈雜。的哥一陣喇叭聲淹沒了老街的寂靜,頓時車馬漸喧人漸繁。晨曦撫摸著小城,常有挑擔、推車的行人點綴其間,猝然喊幾句:「賣青菜了,青菜便宜了」!蕩出許多情韻和滋味來。老街的叫賣聲,叫賣的是季節,是每個季節的味道、色彩和誘惑。白的蓮藕、紫的茄子,紅的番茄,還有帶著土壤的蘿蔔,剛剛爆芽的香椿……古樸幽遠的老街是城區一小、一中學生們每天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孩子們三五成群,一波一波地走過來,嘰嘰喳喳、相互嬉戲,清脆的笑聲響徹雲霄,懷揣著希望,走向遠方,熙來攘往的老街熱鬧起來。

中午時分,老街是最繁華、熱鬧的,煙火騰騰的小飯館,人頭攢動的副食店,推車挑擔的趕集的農民,車水馬龍,來往不息,叫賣的、喝彩的、吵鬧聲、汽笛聲不絕於耳,交織著清脆的車鈴聲和匆忙的腳步聲,標準的市井百態。緊接著到了學生放學、市民下班的高峰期,街頭巷尾川流不息,人山人海,從街南頭到街北頭,熙熙攘攘,水洩不通,場面令人嘆為觀止。在一波又一波孩子們放學擁擠的人流中,人們買菜割肉,匆匆踏上回家的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車水馬龍訴說著小城的繁榮和發展。

傍晚,老街詩意、寧靜,陽光斜斜的排在樹梢上,金燦燦的陽光灑來,映照著街道,一切都罩上了一層美麗的光暈,揮之不去。老街旁的樹枝不斷地切割著夕陽,把光的碎片不斷地灑向它們的全身,給人一種捉摸不定的行進的感覺。

夜幕下的老街是熱鬧而喜慶的,歌聲叫賣聲傳來,伴著繚繞在風中的飯香,可以飄去很遠,這是小城獨特的味道。呼嘯而過只望見尾燈閃爍的轎車疾馳而過,不知要趕赴怎樣的約定?霓虹閃爍的夜晚,閃亮的廣告牌,街頭燈紅酒綠,車輛熙來攘往,熱鬧著白天,熱鬧著夜晚,直到很久很久.而紛雜的景象的背後,卻又掩蓋不了小城的休閒品質。

老街風物多,令人多懷念。尋覓那「磨刀、磨剪子、補雨傘、修鍋修盆嘍」!這是老街最熟悉的吆喝聲,隱匿於街頭巷尾,帶著最本土、最親切的記憶,曾散發著清貧歲月的芬芳。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傳統的叫賣聲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快遞小哥的汽笛聲,還有修冰箱、空調的吆喝聲!其中夾雜著南腔北調,各具特色,抑揚頓挫。這聲音聽起來簡直就是精彩的相聲或小品,不啻是一種原汁原味的藝術享受。

老街舊光陰中藏著太多美不可言的東西。懷念一中門口那遠去的老縫紉鋪,懷念糧油門店前的那口老井,懷念賣菜籽姑娘那爽朗的笑聲,懷念那剛剛出鍋的清香四溢的油炸丸子,懷念那酸味純正的酸菜糊湯麵,一次次的穿街過巷,在姚家老油坊,老鄭家滷豬蹄,老字號包子鋪、甜食店、醬香滷肉攤前姍姍徜徉,尋覓什麼?尋覓那伊人深巷打著花傘款款而去的身影嗎?

街道兩旁的女貞樹曾迎來送往了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炎炎夏日,樹下擠滿了納涼的人群,人們輕搖蒲扇,聊著家常,偶有趕路的過客也忍不住停下腳步,坐下來歇一歇。老女貞樹慈祥和藹,就像我們身邊的一位親人。不時,你會看到幾個老頭圍堆在樹下棋,顯然看棋的比下棋的更著急,偶爾一聲大叫,重重地撞著你的耳鼓,估計是「將」一類的棋語,圍觀者一陣哄堂大笑。還有坐在老街邊喝茶頤養天年的白須老人,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聲中感悟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樸實生活的優雅。當然,也還會有一兩個老人安閒地坐在屋簷下的竹椅上回憶往事,他們一臉肅穆,一生的舊事漫無邊際,動不動就會在哪裡斷了,可他們又總能藉助某一個細節,再接了下去。

老街的中心是高大氣派的人民武裝部樓群,每年有近200名優秀的西峽兒女融入到人民解放軍的大熔爐裡磨礪人生,報效祖國。營院內軍歌嘹亮勵鬥志,軍旗獵獵練精兵,五星紅旗迎風飄,似乎訴說著西峽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人民武裝和國防軍隊建設的發展歷史與變革。

位於老十字街向西的工人俱樂部大院,曾是原189部隊團部,人稱「子弟兵的第二故鄉」、「將軍的搖籃」,軍號聲聲,記憶永恆!就是從這個大院裡,先後走出了20多名共和國將軍,時任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的魏鳳和上將當年就從這裡入伍。

老街以南的別公府,是西峽口抗戰遺址,一幢灰瓦四合院,簡樸至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中國軍隊曾發出了一個個戰鬥命令,指揮了馬鞍橋阻擊戰、豆腐店圍殲戰、重陽店殲滅戰、大橫嶺殲滅戰和馬頭寨殲滅戰……等大小戰鬥130多次。漫步於司令部院內,清風雅靜,戰火硝煙崢嶸歲月已去,但小城人可曾知道,在殘陽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寂寞,斑駁的司令部舊址,就是日本軍隊在西峽縣的別公府向中國守軍投降地,日本鬼子兵敗西峽口,留下15000多具屍體,在日天皇投降詔書的哀樂聲中退出宛西。不時還會看到幾間未拆盡的老房,赤裸裸袒露著,那曾經用過的門扇和照壁,小心掩藏過的歷史,依稀可見一二。院內高大的皂莢樹枝杆嶙峋,老態龍鍾,卻新枝簇簇,樹冠如蓋,有一種飽經滄桑的厚重與莊嚴,從歷史中走來,在歲月裡堅守,記錄著歷史的風雲變幻,滄桑變遷,戰亂與和平,繁華與輝煌……

伴隨著「軍民融合」和文明城市創建步伐的加快,早在葵巳年盛夏時節,西峽軍地聯手對老街改造,路面加寬,對商業網點、歷史文化的傳承等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調整。工人們緊鑼密鼓地施工,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老街舊貌換新顏,因為老街有抗戰遺址、軍事機關等標誌性的建築,老街有了響亮的名字——八一路。就像父母給兒女取的名字一樣質樸、貼切,既守護了城市記憶,又塑造了老街的人文特質。經常給人「添堵」的老街加寬了,以前呲牙咧嘴的馬路牙子不見了,路面平整通暢,板板正正。夜幕下,華燈初上,霓虹閃爍,處處洋溢著現代氣息。老街像年輕小夥子洗了個澡,換了件新衣服,變得乾淨利索、靚麗洋氣、清爽而充滿青春的活力。

以櫻花小區命名的櫻花公園在老街一隅,園內花草茵茵,綠樹盈盈,櫻花爛漫,幽香四溢,亭臺樓閣,曲徑蜿蜒。石凳石桌,建築精巧,華燈絢爛,歌舞昇平,晝若詩畫,夜如幻夢,現代氣息濃鬱,既具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擴增審美娛樂之功,更兼普及小區文化品位,增添老街文化風貌,實乃一舉百姓擁戴之民心工程。老街那些高大的樓群,在現代建築中透出古樸典雅的情致,時而有優雅的琴聲從琴行掠過小城,像城市交響曲中突然插入輕快的小調,讓人精神一緩,心情隨之放鬆,心靈也如此靈動而又親切。

對於小城來說,老街像一棵大樹,枝葉根須裡都藏著這座城的歷史。但對生活在老街的人來說,老街更像個老家的朋友,一起經受著風雨,和人間苦樂悲歡。老街裡有鄉戀,留住老街是留住鄉愁。在西峽,這座被譽為「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小城,四處流淌著如獲至寶葫蘆絲一般絲滑悠揚的聲音。這聲音,讓老街的時光變得愈加深情綿長。當你走過一個老茶館、路邊的小吃攤點,觀察每一個西峽人安逸祥和的表情,每一個表情都是一個音符,共同匯成了這座小城的淡雅之音。

國有國魂,城有城魂,老街也有街魂吧。曾幾時,我徜徉於老街小巷深處品讀老街,我記憶中的老街,幾度拆建,雖已面目全非,但仍然堅挺著骨骼,收藏著、記錄著西峽人的曾經和現在。一些沉澱在歲月深處的畫面,被記憶打撈出來,衝刷掉泥沙,竟然熠熠生輝。殘破與彌新的老街,新風尚與民俗文化相鋪相成的老街,無論怎樣改變,也沒有改變老街南北的基本走勢。老街連著現代的文脈,激發著市民的文化情感,忽有所觸,能激起一點人文情思者,這大概就是所謂街魂吧。人文薈萃的老街,老與新的和諧,演繹出小城獨特的韻味。城市固然可以變遷,但不變的是小城人樸素的靈魂,老街老味道。

老街,西峽人民心中的一段情,一街風雅,一街舊夢!

時光靜轉,老街靜靜地坐在我的記憶裡……

作者簡介:馬春歌,女,70後,河南西峽縣人,文學作品散見於《解放軍報》、《每周文摘》、《散文選刊》、《前衛文學》、《躬耕》、《南陽日報》等報刊。用文字照亮生活,在碼字中修身養性,任時光流逝,抒懷記事,不忘初心。

————精彩回顧————

散文薈 |  馬春歌:老界嶺上幸福線

投稿郵箱:hongluoshansy@163.com

相關焦點

  • 【散文】馬千岱:老街記憶
    我依稀記得,在我小的時候老街的街面是泥巴填成的,下雨的時候泥濘不堪,遠處來了一輛自行車我都會躲得老遠,生怕被濺上一身泥點兒。天氣乾燥的時候,街面還算是平整的,經年被人踏出的街面黑乎乎的,久了甚至還會被磨得透出點兒光。我的鞋底沾著老街的泥灰,老街也忠實的記錄著我的腳印。
  • 【鳳鳴詩刊】同題詩會 2017 (第28期)《老街》|| 老街百米舊時妝,歲月悠悠韻味長
    >老街百米舊時妝,歲月悠悠韻味長。老街文/雲淡風輕石條鋪路步聲輕,茶館酒樓傳笑音。世事變遷風景改,兒時記憶夢中尋。老街文/黃立坤那一年的老街是滿地的板凳,那一年的老街是送行的目光!那一年的老街是媽媽的淚眼,那一年的老街是回不去的童年。
  • 悠悠酉水情
    那八字形敞開的院牆與典雅高大的巖朝門,面向石板老街,那用一條條的鐵皮包面,用三寸厚的木枋拼成的兩扇大門,顯示著院落內的安全堅固。從石板老街穿小巷登石臺跨入糧店大門正房與吊腳樓連接的空屋過道,在三方石條街沿下是用青石板鋪就的平整的長方形曬坪,整個院子座落於山梁平臺之上,視野開闊一望無際!真乃居家安保的風水寶地。特別是南臨酉水河的懸崖之上修建的三層宿舍樓(一樓是加工大米和麵粉的場地)是絕佳的觀景臺。
  • 散文丨鄭山明:情滿瀟湘無限意
    情滿瀟湘無限意文/鄭山明在炎炎酷暑中,細讀田日曰的散文集《瀟水漣漪》,宛如清風拂面,暑氣頓消。雖是散文,主題卻很集中。桐子坳的紫色和金黃色,新冠疫情期間田野裡亮麗芳香的油菜花,西衝森林公園裡的青錢柳和伯樂樹,那泛著綠波一路向北的瀟水河,上梧江那些從老街遷居新屋的老手藝人安恬的生活,都讓讀者體驗到眼下的魅力,體現與時俱進的家鄉和鄉親的日子正在悄然發生令人欣慰的變化。我在縣裡工作時便與田昌君相識了。
  • 《悠悠花腰情》入選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
    其中由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申報,陝西省歌舞劇院有限公司歌舞團創作演出的群舞《悠悠花腰情》入選該展演,這一舞蹈也是我省唯一入選此次展演的作品。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參演作品,均為2018年第十二屆全國舞蹈展演以來的新創優秀作品,聚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主題。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組織專家,從全國報送的863部(個)作品中,遴選出69個節目、11部舞劇舞蹈詩參加展演。
  • 愛上內蒙古,邂逅一段情:塞上老街
    塞上老街古樸的建築,絢麗的燈光,慢步的人流,深深地吸引我走進這條老街。進入老街,腳踏青磚,仿若進入歷史的長流;這是一條濃縮了厚重歷史文化的老街。這條老街,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也是呼和浩特這座城歷史的縮影。
  • 王敬之《圍著火爐吃西瓜 》||「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邢臺
    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邢臺篇圍著火爐吃西瓜 這當中,當然也飽含著遊子的濃濃思鄉之情。關聯閱讀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作品展示(點擊下面藍字,可見具體作品內容)石家莊篇 01正定古碑略記  02封龍紀實
  • 作家陳長榮散文《情滿黔靈畔》
    情 滿 黔 靈 畔作者 陳長榮暮雨初歇,彩霞掛滿了山頭,山間空中迎來了一位長發飄飄的仙女,向我的步伐靠近。情滿黔靈,船影浮動,他們不知道要漂往何處,未來又會怎樣,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只要能在一起就是最大的滿足。皎潔的月光灑在了船板上,他坐在船頭,膝上放了一把桐木琴,幽幽琴聲在他指尖隱現浮動,她撐了一把油紙傘走到他身旁,靜靜地聽著他那悠揚琴音隨風飄蕩。
  • 張立國散文:《響塘情》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作協會員、河北省散文學會理事,現在河北宣鋼物流公司工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創作,先後在《鴨綠江》《讀者鄉土人文版》《焦點》《雪蓮》《山花》《中國冶金文學》《山東文學》《延河》、《西部散文家》《文苑西部散文選刊》《讀者》《遼河》《歲月》《散文百家》《北方文學》《河北作家》《散文風》《大眾文藝》《都市文萃》《晚報文萃》《意林》《文學與人生》《當代文苑》《新一代》《當代人》《躬耕》《北極光》《北方作家》《江門文藝》《長城文藝》《魯北文學》《潮音》《贛西文學》
  • 品讀|淑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賞析畫家王雄熙先生《秋山無語》山水畫作品淑曼借著閒暇的日子慨嘆,說真的,自慨的內容很廣泛,包括畫家王雄熙先生的一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山水畫承載著古人與今人的情思。賞析畫家王雄熙先生《秋山無語》畫作品,「青山隱隱水迢迢」一唱三嘆,餘音嫋嫋,有美皆臻,無微不備。畫景宜顯,寫情宜隱,這幅畫有他本身的心性,稟賦的原因。靈感來源於他寫生的西部,畫名山大川,而抒雄闊之志;聞暮蟬旅雁,而發悲壯之慨。故此數年之間,閃得賞者目眩神迷。無需述說畫家胸中山有雄壯的風採,山有樸素的品格。山豪邁,山也俊秀。奇險是山。
  • 悠悠中國心 濃濃中秋情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了解中秋習俗,感受中秋團圓熱鬧的氣氛,2020年9月28日至29日,合肥市大西門幼兒園教育集團舒馨分園在周媛主任的組織和帶領下,在保教主任季雲的具體安排下分年級、分時段開展了以「悠悠中國心 濃濃中秋情」為主題的慶祝中秋節系列活動。
  • 第四十九期:新市老街及商鋪變遷記 一一老街人說新市
    ——老街人說新市 新市老街是一個有點名氣的農村古鎮。       宋朝詩人揚萬裡,因在湖南零陵縣丞任期已滿,寒食節期間,夜離零陵,返回家鄉江西吉水,途經新市,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 。橋頭臨街一側鋪上了青麻石,這些青麻石原來鋪在老街街道上,老街街道被破壞後,移來一部分鋪在這裡,這或許是一種歷史的見證吧!可惜的是,這座橋現在已被民宅擠佔了一部分。
  • 孫文蓮《仙臺山的美》||「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石家莊篇會情人(仙臺山的美)文/孫文蓮題記這種本真、坦然,使人產生隱隱的敬畏之情。兩位值班員,每天一趟爬山,並不有意於風景。他們自己已經成為風景的一部分了。山頂一溜平坦,一條羊腸小徑曲曲又彎彎。遊人穿梭在紅紅黃黃的色彩裡,時隱時現,夢幻朦朧。下山的路也由石階鋪就,十分方便。山腳下,孤零零一戶院落。房屋的後牆就是山體,在通向山頂的石階上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跨上房頂。
  • 安徽作家羅光成《三河的時光》刊於《散文選刊·下半月》
    【新作速遞】安徽作家羅光成《三河的時光》刊於《散文選刊·下半月》 安徽作家羅光成散文新作《三河的時光》刊於《散文選刊·下半月》2020年3期。
  • 「夜讀」煙雨迷濛的隆務老街
    老街的主街道是十幾年前以舊復舊的石基路面,曲折幽徑,婉轉自然。風格迥異的老住宅和臨街而建的木質小樓依地勢排列,簡約質樸、錯落有致。這些木質小樓大多是明代的建築風格,偶有刻花的木窗欞和磨得鋥亮的門板臺階,在古樸和厚重中無不彰顯其歲月悠悠。偶爾也有幾家門店被一把把大鐵鎖守衛,在孤寂蕭條中閉門歇業。
  • 任秀榮《家鄉的蘑菇圈》||「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張家口
    鄉愁地理版 || 省文研會版(點擊上面藍字可見詳情)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參賽作品展示|張家口篇家鄉的蘑菇圈文/任秀榮口蘑作為張家口特產關聯閱讀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作品展示(點擊下面藍字,可見具體作品內容)石家莊篇 01正定古碑略記  02封龍紀實
  • 雲起時《故鄉的味道》||「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石家莊
    棗酒萬果紅杯「鄉愁裡的河北」主題散文大賽啟事鄉愁地理版
  • 配樂朗誦:散文《小手絹》
    配樂朗誦:散文《小手絹》朗誦:靈動的水波||散文作者:佩蓮一,靈動的水波朗誦:散文《小手絹》||作者:佩蓮靈動的水波朗誦《小手絹》.mp304:32來自金陵詩苑靈動的水波 王軍萍 拾貝新媒創始人 【素顏人生】主編、主播 老街新雨漢服文創茶館掌柜
  • 第八屆冰心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 66篇散文結集出版
    此前,世福總會分別以散文(1996年)、短篇小說(1998年)、中篇小說(2002年)、報告文學(2004年)、兒童文學(2007年)、傳記文學(2010年)和新詩集(2014年)七種不同體裁,舉辦過七屆「冰心文學獎」,反響熱烈。  「母親是福州人的驕傲,也是海外福州老鄉們最親密的朋友。」
  • 孟晨露《龍泉橋》||「鄉愁裡的河北」散文大賽|邯鄲
    作者簡介:孟晨露,河北省散文協會會員、河北省採風協會會員。邯鄲散文學會會員,詩詞楹聯學會會員,曾在《散文百家》《燕趙散文》《邯鄲廣播電視報》《邯鄲文學》發表過散文、詩歌、小說等。主要成果:《飄落在風中的故鄉戲》榮獲第十屆河北省散文名作獎一等獎。《少林寺奇遇記》,榮獲河北省採風學會2016年首屆採風作品全國大賽一等獎;《紅葉深處》榮獲河北省採風學會2019年第三屆文學藝術彩鳳獎(散文組)一等獎;協辦單位簡介河北萬果紅酒業有限公司座落於「千年古縣」行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