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興風作浪」的姐姐們,一度霸佔了熱搜榜,30位年齡在30+的姐姐們,通過才藝比拼,爭奪女團出道名額。姐姐們的真實人設和驚人的才藝表演讓網友們直呼過癮,甚至讓很多女人覺得,不再那麼害怕變老了。適時的自我更新,不僅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
就像張含韻在節目中說的:「30歲以前,我們的美好都是父母給的,30歲以後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所以像姐姐們這樣的知名藝人們,都在尋找著自己職業生涯的全新發展點,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更新。我們普通人又有什麼理由懈怠呢?
隨著大環境的不斷發展,職場對於個人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已經漸漸取代了一些低端人工產業鏈,也讓越來越多的職場人開始有了危機意識。想要不被取代,自我更新已經是職場人最迫切解決的職場問題之一。
01不重視自我更新的人有這3個特點
一、一種思維應對多種工作
現在職場中有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後輩」職場人取代在公司混跡十餘年的「老輩」職場人走上管理崗位,留下「老輩」職場人在角落裡暗自神傷。究其原因,被替代的「老輩」職場人,多年來保持著固有思維應付著公司大大小小的事物,但公司領導不需要「窮努力」的員工,及時自我更新,適應公司快速發展,為公司帶來更多可能,才是晉升的硬性條件。決定職位高低的,絕不僅僅是時間和長短的問題。保持一種思維應對所有工作,被後輩超越是遲早的事。
二、無效忙碌佔用有效時間
前兩天翻公司群的群消息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主管在群裡發公司最近新開展的業務政策公告時,寥寥數人回復,而隔天在群裡發的茶水間新增了某咖啡品牌,歡迎品嘗的消息時,卻得到了不少同事的回覆。這種現象其實挺有意思的,但也揭示了一種職場陋習,我們稱它為「帕金森雞毛蒜皮定律」,總結來說就是人們花在一件事情上的時間,實際上是和這個事情的重要性成反比關係的。
有時候我們願意把大把的時間消磨在一些小事情上,因為我們對它們了如指掌,而一些大且重要的問題,我們反而會選擇迴避,因為我們對它們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所以人們總是傾向於用大量時間做需要少量腦力參與的事情,把有效的時間用在無效的忙碌中 ,不僅給公司帶來損害,也同樣影響著個人將來的發展。
三、故步自封,缺乏自我提升意識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當一個人滿足了較低層次的需求之後,就會出現較高級的需求,即需求層次。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斷出當你的公司擁有了懂得自我更新,及時適應公司發展方向,為公司帶來更多利益的高級別的員工時,那些故步自封,缺乏自我提升意識的底層員工就容易遭到淘汰。
事實上,職場也從來不缺那些只會複製粘貼的勞動機器,他們通常只是在業務方面比較熟練,但卻缺少必要的核心競爭力,這使得他們在與新員工的差距上幾乎微乎及微,以至於很快會被自我提升意識強烈的職場新人所替代。
02自我更新,是職場生存的必需法則
在日本的一些企業中,高層主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輪流到非營利機構去充電學習。親自體會一下非營利機構裡那些義工們熱情高昂的工作狀態,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項很好的體悟與參透,等這些高層主管重新返回工作崗位時,他們的表現往往會判若兩人。
不僅在日本,在中國的許多大企業裡,入職培訓、素質培訓、能力培訓等等,在公司裡是非常常見的,公司不惜投入人力財力,為的就是培養員工的自我更新意識,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能力。
前陣子因為疫情,許多行業紛紛倒閉,這其中也包括疫情前非常吃香的兒童教育行業。但濟南一所幼兒園的園長,面對突發狀況,及時止損並自我更新,轉行賣上了燒烤自救,沒想到還火了起來,家長們紛紛表示又能吃又能玩,很有新意。園長的這一舉動,不僅救活了幼兒園,也解決了老師們的工資問題。
歸根結底來說,所謂的「自我更新」也就意味著獲得更大的能力和提升,並以更寬廣的視野去看待自己的職務和責任。
03 如何保持自我更新,為職場晉升助力
一、培養危機意識,保持職場敏感度
前不久網上有個帖子很火,說的是:我剛畢業的時候,月薪3k,我師傅1w;三年後,我月薪5w,我師傅還是1w。
雖然有些諷刺,但這種現象在職場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一些老員工在職場中習慣了固有的模式,雖然積累了一些專業知識和經驗,但也容易在這種固有的模式中慢慢失去危機意識,對行業內的各種變化變得越來越不敏感。其實自我更新也並不意味著要一直去做新的工作,而是可以主動地為自己已有的工作賦予新的意義和價值,只有不斷學習與專業相關的新鮮事物,保持職場敏感度,才不容易出現「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現象。
二、基於自身優勢,保持快速學習
伊梅爾特曾說過:在當今這個充滿活力的世界裡,成功的根本條件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學得有多快。
很多時候,職場中慘遭淘汰,歸根結底還是成長速度的問題。很多職場老人覺得自己學習新事物的速度趕不上年輕人,其實這種認知是非常錯誤的,自我更新的理念除了包括學習新事物,還包括在自己領域裡的深耕。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深耕優化,不斷地進行自我升級,再慢慢的跨界整合,最終實現跨行業的整合優化,完成職場中的不可替代性。
三、抓住職場趨勢,爭做高性價比人才
陳安之曾說過:掌握未來趨勢比掌握資訊更重要
現在許多職場人都陷入了一個怪圈「什麼掙錢幹什麼」,最後往往造成哪個職業都沒做好,哪個行業都不了解。事實上當這件事已經開始掙錢你再去著手做的時候,已經有些為時過晚了。
很多時候,職場人需要的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不斷升華自己的認知。職場的圈子瞬息萬變,稍不小心就要脫軌,更別說跟在別人後面等錢掙了。我們要做的就是認真分析市場,抓住職場趨勢,這樣我們才能把未來緊緊地攥在手裡。
德萊賽說過:生命不是要超越別人,而是要超越自己。
只有持續自我更新保持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才能在職場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