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東方。生活。美學。
在沒有電視、平板,更沒有電子遊戲的年代裡,清宮裡位高權重的「娃娃皇帝」,小時候都玩些什麼呢?
這些乳臭未乾的清皇帝,雖從小就被打上了「天子"的標籤,可他們也和平常孩童一樣貪玩!
▲郎世寧等 《弘曆雪景行樂圖軸》局部 清
晚清皇帝多為年幼登基:同治6歲登基,光緒4歲登基,末代皇帝宣統登基時只有3歲。按照清宮舊俗,皇帝兒時的玩具一般不會傳給下一代,用過了就會燒掉。
生活在清朝宮廷中的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在童年時代,玩具仍然是他們的心頭最愛。
「聲音」向來是吸引兒童注意力的重要元素。清朝皇宮收藏的可以發出聲音的玩具可不少,這些可說當時皇宮裡最時尚的玩具。
▲八音盒 19世紀 瑞士製造
八音盒製作技藝精湛,其清澈透亮的天籟之聲,給人們帶來美妙的享受。是不是你的童年裡,也有這麼一個八音盒~皇子同款~
▲八音盒內部細節圖
故宮藏的這個木製八音盒,可以演奏八首中國樂曲,估計是瑞士人為清皇帝量身定製的,上弦後,隨著清脆的音樂響起,蝴蝶錘敲擊鐘碗合奏。
▲長方嵌石鍍金鳥音籠 19世紀法國製造
音籠是一件機械玩具,傳統的鳥籠本為竹條編制,但這件鳥籠卻改為鍍金銅絲編制,頗具西洋風格。
上弦開動後,隨著音樂響起,兩隻棲息的鳥開始轉頭鳴叫,翅膀和尾部不時抖動,樹上蝴蝶也隨之振翅。
▲木口風琴 清
作為玩具,由於口風琴易掌握,容易吹出簡單的旋律,使得它成為宮中,十分受小皇帝歡迎的神奇發音玩具。
▲霸王鞭 清
霸王鞭就是俗稱的「金錢棍」,在竹棍中間鑲入銅錢,孩子們持鞭對打,銅錢箏箏做響,帶響兒的霸王鞭,給皇子們帶了不少歡樂。
聲音之外,「動作」是吸引孩子目光的另一大元素。
▲清宮小皇帝的各路「小夥伴兒」
在清宮小皇帝的玩具中,從相對簡單的可以行走的動物木偶到高端大氣的小火車和機械人一應俱全。
▲布老虎 清
這隻布老虎,白天小皇子們拿來當玩具,晚上則可作枕頭用。
▲動物木偶 清
宮裡的小木偶形態多樣,猴子、駱駝、黑白小花豬都十分可愛,活靈活現的動物形象,極易被小皇帝們接受和喜愛。
▲「賽璐璐」不倒翁 清
不倒翁又名「扳不倒」,無論怎樣傾壓,始終立而不倒。
中國傳統形象的不倒翁,憨態可掬,故宮還藏有特別的「賽璐璐」材質不倒翁。
▲銅錢編獅子 清
獅子用清銅錢幣編造而成,雄獅頭戴紅絨球,威風凜凜、憨態可鞠,編造手法獨特,構思巧妙。
▲傀儡人 清
傀儡人是傳統的中式玩具,結構簡單,多以泥塑頭部。傀儡人以表演動作為主,在宮中通常是由專人,操作表演給小皇帝看。
▲滑稽小丑 清
義大利製作的駝背小丑,進入清宮後,給小皇子們帶了歡笑,滑稽小丑的尖鼻,大嘴形象和怪異的服裝,與宮中皇子司空見慣傳統木偶,形成強烈反差。
▲翻頂機械人 19世紀法國製造
法國製造的翻頂機械人,一身武丑打扮,上弦後,音樂響起,在樂聲中,玩偶騰空翻動。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西洋某國曾進貢18個機械人玩偶,竟能演出整部《西廂記》。
清宮中扮「家家酒」的各式玩具,全都是模仿現實生活中,家具、工具、炊飲用具等「迷你版」,工藝十分精湛。
▲瓷質小茶具、小火鍋 清
▲藤編小籃 清
▲銅鍍金染牙箱童子風扇 清
銅鍍金染牙箱童子風扇,是清朝中期由內務府造辦處製作的。
一位童子笑容可掬地跪坐在基座上,一手持扇,一手握方巾,一副時刻聽候召喚的姿態。
▲小銀船 清
小船系中國傳統式樣,船體還有突出的麒麟、摩羯等紋飾,船艙閣樓有中式窗,但是船底有軲轆,船尾可上弦,很可能是一件可在地上跑的玩具旱船。
▲洋鐵軌道小火車 清
這件玩具火車與描述大體相同,只是軌道非木質而是鐵質,節節軌道通過兩端設置的插孔銜接。
▲小銀累絲桌椅 清
▲小水菸袋及小如意 清
▲小紡車 清
益智類玩具在現代社會頗受歡迎,清朝的皇宮中,這類玩具鍛鍊邏輯啟發思維,關鍵是可以「邊玩邊學」,融娛樂競技於一處。
▲中式「積木」七巧板與益智圖 清
七巧圖是清宮傳統玩具,源自宋代的「燕几圖」和明代的「蝶幾圖」,清代童葉庚更根據七巧板創造了益智圖,使其排列組合更加豐富。
▲蒙古象棋 清
造型、走步與西洋棋相似,傳元初傳入蒙古。棋子象形無字,共有三十二枚,蒙古象棋的走法為車兵直行、象馬橫行,眾棋還擊敵將,令其無路可走取勝。
蒙古象棋在清宮盛行應與滿族的騎射本色相適,傳道光皇帝就很喜下蒙古象棋,常與蒙古額附和大臣對弈。
▲法國積木 清
清末曾有學者認為玩積木是兒童「智育之始基」。
此件為傳統西洋積木,有各種幾何形狀的木構件,可發揮想像力搭接成不同形狀的「建築」。
▲動物紙牌 清
紙牌分兩種,一種圖文並茂,另一種有圖無文字。
遊戲時小皇子若能以無字之牌熟練應對有字之牌,就算取勝;既能鍛鍊記憶力,又增長知識。
▲手動「轉花板」 清
轉動鐵手柄帶動兩層玻璃畫片轉動,可呈現動感的畫面。
▲益智穿線板 清
益智穿線板,是在不同形狀木板上設圓孔,用兩頭穿有鐵針的彩色線在孔上穿插,隨心所欲地組合成多種幾何圖形,用來鍛鍊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
不同時節做什麼事,舉行哪些活動漸成習俗,各項娛樂活動應運而生,應節應景的玩具也相繼問世。
▲ 《大公主大阿哥庭院遊戲圖軸》 清
舊時元宵節前後,商賈於市集以花燈、百貨、珠寶、羅綺等進行貿易,稱為燈市。
花燈上繪古人故事和山水花卉等圖案,寓意吉祥太平,宮中也要應節製作「童子抱魚」紗制燈籠、紙制小紅燈籠。
▲童子抱魚吊燈 清
故宮藏的這件吊燈,以鐵絲做骨架,以彩繪紗質為燈面,紗上雙面畫童子抱魚,兩側繪蝙蝠,有「年年有餘」「多子多福」寓意,畫面絢麗多姿,充滿了喜慶色彩。
▲清人繪嬰戲圖冊
《嬰戲圖冊》裡,最右小童手持的是「鹿踩靈芝」形燈。
▲泥制兔爺兒 清
兔兒爺最初是人們將月宮中的玉兔人格化形象化為泥塑,並在祭月時一起祭拜,到了清代便成了典型的節令兒童玩具。
▲泥制兔爺兒 清
端午節粽子當然少不了,除了吃粽子,清宮后妃還會親手縫製小蓮蓬、小粽子,供小皇帝佩戴 把玩。
▲小蓮蓬、小粽子
清明時節春風習習,正是放風箏的好時機,清宮特製風箏,質地以紙、絹或綾子為主,造型有龍、蝴蝶、鯰魚。
▲紙鯰魚風箏 風箏上繪有海水江崖、宮殿及仙鶴等紋樣
但與民間不同的是風箏圖案上多裝飾,海水江崖、龍紋、宮殿等,皇家獨有的圖案,彰顯貴族氣質。
▲紙龍式風箏 清
空竹是中國民間常見的玩具。有關空竹的最早記載見於明代,它以竹木為材料製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
▲空竹 清
重陽時節鬥蟋蟀。在舊京城,上至王公貴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對養蛐蛐、鬥蟋蟀有濃厚的興趣。
▲蛐蛐、蟋蟀罐 清
小皇帝們也十分喜歡,宮女太監們被派去抓小蟲是常事兒。
皇宮裡的玩具真是古代玩具集大成者,看完這麼多小皇子的「寶貝」,各位「大朋友」們,是不是也蠢蠢欲動了呢?
在這裡,遇見更好的自己
長按識別二維碼 即可關注觀觀雅集
雅物 | 美文 | 生活 | 品味
東方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