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機處大秘、清代史家趙翼因為工作方面的便利,對清代皇子的學習情況比較了解,過保和殿左手隆宗門內就是軍機處,直行的話過了乾清門右手即到尚書房,後於道光年間改為「上書房」,在以後的史料和各項記錄均沿襲「上書房」的稱謂。
趙翼曾經留下文字記錄:
「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就皇子讀書這事來說,已經超越以往歷朝歷代,後又有言,自己這種「窮措大專恃讀書為衣食者」都做不到皇子們這般勤奮(雖然皇子們是被逼的)。
凌晨4點多到尚書房開始學習,年歲小的還好,中午就放學了,年歲稍大就要從早晨4點,學到下午4點。而且非常抱歉,沒有休息日,一年到頭只有趕上元旦、端午、中秋、萬壽、自己生日的時候可以休息一天,陪帝王巡幸也不能斷了功課,去頤和園療養也得帶著師傅。
既然融入進了家法,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清代皇帝對家法極其重視,即便乾隆帝中後期的散漫程度超過康雍二帝,但對家法卻也不敢怠慢,每天凌晨4點多起床,簡單洗漱進食後,第一件事就是恭讀祖宗家訓。
再比如鹹豐帝,在蘭貴人(慈禧)剛剛入宮的時候,兩個人幾乎天天泡在一起,皇帝也不理什麼政務,皇帝這麼任性咋辦呢?家法~
慈安請了家法跪在門外捧至頭頂,一個字還沒說鹹豐就衝出來了,大吼一聲「不要念」,然後就跑掉了,此後大為收斂。
為什麼要害怕呢?慈安跪著念,鹹豐也得跪著聽,整本念完膝蓋沒幾天緩不過來,挨頓打也不過如此。
知道了家法的嚴苛,我們再來看看這個問題,清代皇子們不在尚書房讀書可不可以?
可以,除非沒有尚書房或者在頤和園、巡幸期間,但即便這樣學習還是一樣要繼續的,並且沒有哪個皇子敢偷懶翹課,因為一群兄弟會不滿,告密者眾多,並且會受到懲戒。
有家法的威懾力在,皇子們不敢不認真讀書,師傅不幹,皇帝也不幹。
從尚書房講起,在順治、康熙時期沒有尚書房,這個稱謂到了雍正元年正月才出現,雍正帝非常重視皇子們的教育,所以在乾清門內南廡特設尚書房,以供皇子們接受教育。
所以在雍正元年以前,皇子們都不知道有尚書房這回事,當然可以不到尚書房學習了,這個地點不存在,還有一點,如果是直接繼位的皇帝,他是不會去尚書房讀書的,比如同治、光緒、溥儀,但學習任務也不輕,比如光緒帝,不但要完成傳統課程表的內容,還要讀些外國文獻,其中包括外國體制、法制、文化等文獻和以往所籤訂條約等等,這都是自己加課學習的。(受思潮影響,當時有大量的外國書籍被翻譯成中文。)
雍正元年後設立尚書房後,想不去學習絕對不可以,上文講過,做為家法的一部分,沒有哪個皇子敢違抗,皇帝也都不會慣著皇子,畢竟自己也是這樣一路走來,能力可以有限,但是不能不學無術。
還有一種例外情況,皇子們跟隨皇帝去圓明園的時候當然無法去尚書房,但也不是單純休養遊玩,一樣要帶著老師學習,並且不時查看,永璇不請假就回城的行為就曾受到嚴厲斥責,這次就是乾隆帝親自探查時發現的。
由於自身文化的短板,自皇太極開始,就非常重視教育,並規定8歲以上15歲以下,無論皇子、貴族子弟、大臣子女等等都必須接受教育,一本《三國演義》走天下是不利於大清今後持續發展的。(其實即便是《三國演義》,也是入關後才正式定版,這無意中促成了宗室覺羅、王公貴族等滿洲人士學習漢學的熱潮,而且是控制不住那種。)
與此同時,皇太極也多次給滿洲貴胄們敲響警鐘,重騎射,重傳統,他要講的就是大金完顏雍當年所面臨的窘境,所以皇太極為了避免這些,一再告誡傳統和家法的重要性,尤為注意的是如果一旦入關,一定要防止迅速腐化、漢化。
沒能入關的皇太極是看不到後續發生的事情了,入關後八旗子弟很多人出於對漢學的推崇,找人翻譯經史子集、筆記小說觀看的大有人在,以至於官方明令禁止,沒想到子弟們雖不敢違犯禁令,但是直接在漢字資料中標註滿文,以達成看懂的目的,可謂防不勝防,防來防去的最終結果就是八旗子弟的漢文水平有了一定提升。
這也不能完全怪他們不守傳統,畢竟他們是來中原享受世界的,比如各大娛樂場所,或者逛廟會,看不懂漢字,聽不懂漢話平時總帶著翻譯,那是很麻煩的。
這些限制不只針對普通八旗子弟,順治帝本人也不例外,孝莊極其厭惡並反對順治帝學習漢學,順治帝並沒有自絕於人民,到了自己說了算的時候,忤逆孝莊的意思,日日手不釋卷長達九年,曾因苦讀吐血,內臣們的翻譯速度哪裡趕得上閱覽速度,一時間怨聲載道,皇帝汲取營養的心情忒迫切。
這也是他們母子不和的原因之一,最終順治帝福臨天花殞命,孝莊替他出具了遺詔一份,說是遺詔基本就是罪己詔,把孝莊自己和滿洲大臣們的不滿全寫在了上面。
孝莊對順治如此,對康熙也是如此,她要求半大口袋蘇麻喇姑探望玄燁的時候要教習滿文,其他的?其他的就算了,無奈之下,康熙帝偷偷找太監學習「漢字書寫,經書句讀【dòu】」,後來的康熙帝,除非病得爬不起來,否則必定經筵不斷,而且努力學習西方科學,比如微積分、化學、數學幾何甚至解剖學等等,當初為胤礽選了師傅以後,先嘲諷了一番,因為在他看來,師傅的水平還不如自己,他也的確具備傲嬌的資本。
康熙不尊重師傅,第一天就讓老師們下不來臺,雍正帝則不同:「要讓皇子們尊崇師傅,師傅自然也會用心教導,『此古禮也』。」
在建立尚書房後要求皇子們讀書的第一天行拜師禮,為了自己的腦袋,張廷玉等人拒不接受,所以最後改為皇子們作揖禮敬。桌椅筆墨紙硯這些常備之物都是有的。
乾隆帝:皇子們的涵養功夫要從幼年抓起,你們(師傅)一定要悉心教導,如果有不聽話的皇子,哪怕是過於嚴厲也不妨事,在教育方面,嚴格才有益處,寬待只能招致自損,將來皇子們長大就明白了(不會怪你們)。
這樣說是因為乾隆帝也是這樣過來的,他九歲開始讀書,從早到晚都是四書五經、性理綱目、大學衍義、古文淵鑑,不但要用古代聖賢的理論豐富思想,還要寫一些心得感受。其實他還少說了通鑑類著作、練字、作畫、寫詩、騎射和滿蒙漢語。
尚書房是習文之地,但是其結構設置也有武事專員,一般來說總師傅是滿漢大學士,他們不負責授課,只負責管理和彈劾,師傅才是正經教學的,漢文一般由漢人大學士擔任,滿洲師傅一般都是教習騎射功夫,稱之為諳達,除了教習騎射還負責皇子平時的安全警衛任務。
大清的皇子們在學習上都被嚴格要求,除了康熙帝不大在意師傅的尊嚴以外,其他皇帝表現的都不錯,道光帝更是因為皇子「將來我為帝,必先殺汝!」威脅師傅,直接把親兒子奕緯一腳踢死。
師傅的地位崇高,但是背鍋的事兒也不少,有清一朝想要數清皇子們的過錯懲罰師傅的事例恐怕不大容易,實在太多太多了。
順治帝手不釋卷,而且入關前就是皇帝無需尚書房,也沒給孩子們準備,康熙帝雖然也是如此,但也有固定的場所和師傅教習皇子,到了雍正帝,重視皇子教育的他在雍正元年就建立尚書房制度,所有皇子尚書房學習,沒有哪個皇子敢偷懶耍滑,尤其弘曆這種人精,到了乾隆帝登基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即便帶著孩子去頤和園療養或者巡幸四方也要皇子們帶著師傅,相對來說歷代皇帝對教育的態度比尚書房這個學習地點更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