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報應」根本不存在?《道德經》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輪迴

2021-01-15 符號帝國

香港經典電影《無間道》裡有一句名言:出來混,遲早要還的,似乎是在暗示世間自有公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可是在現實中,我們似乎看到更多的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老實本分的人往往受人欺凌,有冤無處申訴,有苦難言;作惡的人卻可以一手遮天,法外逍遙。

難道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麼因果報應,天地不仁,任憑人像螻蟻一般,花自飄零水自流,自生自滅?

1.人間有沒有公道?

常言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可就是這個「時機」太令人煎熬,讓人捉摸不透,把很多遭到不公正待遇、被欺壓迫害的老百姓熬白了頭,也沒有等來一個應有的結局。

好人的報答究竟什麼時候來,作惡的人,什麼時候才能遭到報應?

對於這種現象,佛經給出的解答是:因果通三界。在這個娑婆世界,每個人所作所為自有「一筆帳」,就記在每個人的阿賴耶識裡;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要用三生三世來償還。

如果你前世是一個好人,可能前世並沒有得到好報,但是在這一世或者來世,就會得到好處。可能是生在一個富貴之家,一生順風順水平安喜樂;也有可能是逢兇化吉,本來會遇到災難,但因為之前做過善事就會被化解。

如果你是一個惡人,可能當世逍遙法外,安然無恙,於是更加囂張跋扈,但是在來世,終究會遭到報應,可能是生在貧賤之家,一生命運多舛;也有可能是突來橫禍,把之前做過的惡都一一應驗在你身上。

這樣的解釋雖然讓人稍感安慰,但畢竟虛無縹緲,又有誰能證明真的有輪迴,人真的有來生?

而且,老子《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會不會世間根本沒有什麼天理大道,人世本來就沒有規矩可言,是生是死,是善是惡,全憑每個人自己去把握?

2.天道不分善惡?

好萊塢電影《黑客帝國》裡也有一句臺詞。第一次重新返回母體,看著車窗外熟悉又陌生的場景,尼歐不僅感慨:我之前經常在那家餐館吃飯,他家的麵條很不錯。緊接著他看著崔妮蒂若有所思:「難道說我從前經歷的一切都是假的,從來都沒存在過?」

崔妮蒂淡淡一笑:「母體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這句話很有深意,很有「天地以萬物為芻狗」的意味。對於生養天地的宇宙大道來說,世界上的一個人和地底下的一隻螞蟻是沒有分別的,她不會偏向誰,也不會針對誰,天道沒有是非善惡之分,但大自然自有自己運行的規則。

比如日升日落,比如四季輪迴,人生在天地之間,就要遵守自然和自身的活動規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是最基本的規矩。如果有人偏要在夏天穿棉襖,在冬天一絲不掛,逆天而行,他的精神和生理就會遭到摧殘。

這並非是誰在懲罰他,也不是他做錯了什麼,只是一切本來就是如此,你發出一個動作,就得到一個結果。

天地不仁,並不是說天地很殘忍,草菅人命,根本不把人類當回事,任何的生命和非生命,她都不當回事,都一視同仁。

但是良知存在每個人心中,這是人類進化的必然,哪怕是為了種族的繁衍,人與人之間也應該和睦相處,你做了惡事,自會受到輿論的譴責,自會良心不安,這就是自然而然的懲罰,這就是所謂的「天道」,或者說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潛在的「人道」。

所以,老天可能沒有公道可言,但人間自有冷暖。

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莊子說過,道在螻蟻、在稗草、在瓦壁、在屎溺。大道無形,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她就像空氣和空間一樣,充滿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時刻,沒有誰能逃過道的「法眼」。

雖然天道不分黑白善惡,但是道的本來意志就是生養萬物,要讓世界繁榮,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旦人類違背了自然規律,大自然就會以各種天災來回應,給人帶來警示,讓人感到恐懼。

所謂的「人道」也不是人類人為憑空臆造的,而是在億萬年進化的過程中,在與天地萬物的互動中逐漸摸索出來的「潛規則」。它就像一道隱形的火線,一旦觸及就會被喚醒,就會引火燒身。

所以老子才會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天不爭不搶,無為而無不為,好像什麼都沒做,卻成就了人間的一切;天從來不言不語,但是只要你做出一個動作,自然就會有回應。

所以古人講「不欺暗室」「舉頭三尺有神明」,你如果做了惡,即使不招攬她,天道也會自己來找你算帳。因為她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就是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對此,宋代大文豪蘇轍有一段非常通透的解釋:「世以耳目觀天,見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禍,惡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網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終始,而盡其變化,然後知其恢恢廣大,雖疏而不失也」。

世人都用自己的肉眼凡胎來觀天,心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一看到做了好事沒有得到好報,就會覺得老天不公平;一旦做了壞事沒有受到懲罰就沾沾自喜暗自慶幸,以為自己福大命大,不會怎麼樣。

這樣的現象看得多了,很多人就會懷疑世間到底還有沒有公道可言。殊不知這一切都被老天看在眼裡,如果你把眼光放得長遠一點,看到最後就會發現,可能會有一時的遺漏和疏失,但終究誰也逃不過因果。

相關焦點

  • 《道德經》:這三句話,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天道」!
    《道德經》具備老子的一切智慧。孔子則認為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存在,那麼老子所講的東西,不僅能開啟人的智慧,還能讓人達到一定的境界與層次。千百年來,無數人從《道德經》中受益,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前提是,你要能讀懂它。在《道德經》中,關於道的論述有很多。
  • 什麼是天道?《道德經》中說的最清楚,4條天規,讓你趨福避禍
    什麼是天道?天地間真的存在著某種法則嗎?提起對「天道」這個詞,很多人都會很自然的想到一本書,一個人,這就是《道德經》,老子。老子是已經了悟萬物之道的人,他則在《道德經》中多次描述了天道,是老段認為說的最清楚的。
  • 道德經:所謂「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才能真正變強
    其實,最大的成功學奧秘就藏在《道德經》中。人生起起伏伏,千變萬化,再好的機遇,再厲害的技巧,都敵不過天道和規律。什麼叫天道?首先你要明白這四大規律。其實就是告訴在生活中,哪些層次低,總是很算計的人,反而為生活所累。但是那些境界高深的人,他們知道如何舍取,內心也是非常的平靜安寧,不會去想著各種各樣的算計,生活很是簡單,真正體會到的了生活的本真,回歸了本心。
  • 《天道》從丁元英的角度看《道德經》他認為什麼是「天道」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講述了丁元英在研習傳統文化過程中,找到了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鑰匙,那就是天道,他認為順應天道的規律辦事,才能夠成為最好的自己。其實對於天道是什麼,從有天地之後,人們都產生了不同的答案,不同階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認知是不一樣的。
  • 《天道》因果律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因果報應一樣嗎?為什麼
    天道運行的法則,是風火雷電,是金木水火土,是創造、毀滅、生命、命運、輪迴、造化,還有因果。吸引力法則、因果法則、時間法則、因果法則。佛法對於中華民族性格塑造和民族凝聚力有特殊的意義,佛家講因果報應,是以幻制幻,是撫慰靈魂的慈悲。
  • 為什麼道德經是企業家必讀經典
    那麼道德經到底是一本什麼書,到底講的什麼,這裡跟大家做一個通俗的探討。在認識道德經之前,我們先對道德經的內容做一個了解。首先我們看看他的本書的底層思維邏輯。道德經到底講什麼首先老子提出空無的宇宙觀,告知人們世界是因人的感知而存在,而不是世界和人本來就存在的,而整個世界包括人所謂的存在都是源於人的自我感知和對比。
  • 《天道》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價值觀?丁元英如是說
    王明陽和丁元英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來殺人誅心,無論是誰的道理都講不過公理,是也左右不了天道的意志,況且破格獲取和直接獲取的界限很清晰很模糊,成王敗寇,是否笑到最後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一個笑傲江湖的心。《天道》什麼才是真正正確的價值觀?丁元英如是說:丁元英說世界上沒有神話,神話是普通人做到了常人不敢想,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劉徹可以消滅突厥,絲綢之路可以互通有無,甚至喬致庸票號業務走遍大江南北,甚至是兩彈一星,那一個都是神話,哪一個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道德經》裡藏著「天道、地道、人道」的奧秘,讓人實在是覺得不可思議了。大家可以看看其中流傳千年的三句話。
  • 楞嚴經·卷十|無因論緣起,因果報應是妄想世界的遊戲規則(2)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阿難當知,這個得正知的止觀禪定中,諸善男子凝定明覺觀照之正心,十類天魔就找不到方便來惱亂,方能得以精細研究,以窮盡眾生十二種類的生滅根本。
  • 終於明白《道德經》無為而無不為的真正意義!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用早已存在的道理,來駕馭現在的具體事物。換個說法就是借古鑑今,古為今用。老子告訴了人們一個道理,就是將學習到的前人的東西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這樣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司馬光等人編撰的《資治通鑑》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以供後人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其目的就在於讓統治者從中領悟為政之法,為君之道。
  • 《道德經》:所謂的修道,就是要將所有人道的東西,轉化為天道!
    但是真正要如何提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的。特別是遇到事情時,自己到底該怎樣去做才,才能真正達到清靜無為的要求?對此,無數人感到非常的茫然。其實,《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就提到了具體的方法。我們先來看看第二十二章的部分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 老子《道德經》:和光同塵的人,才是真正自帶「貴氣」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道德經》中這些你熟悉卻不真正理解的成語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真言,但是蘊含的知識確是無窮無盡的,涵天蓋地、盡說人道,隨意選出一張都可以當成人生的格言,總結出一番深刻的道理。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常用的成語也是出自《道德經》,這些成語有些我們知道它的意思,有些我們只是膚淺的使用,卻不通曉背後的道理。今天我就總結一些,希望和所有老師和同學們互勉。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天道》:《道德經》中無為是與世無爭還是無為不爭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所有修道的人哪一個什麼都不做,根本就沒有成就,獲得,這個東西看悟性和慧根的,不是你想看懂就看懂。不經歷風雨和人生,很難理解其中生智慧。況且老子這本書本來就有編年體,和彙編性質,你要溯本求源,從河圖洛書,八卦五行,九宮,奇門遁甲研究。
  •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老子其實也反對以德報怨?
    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道德經》第七十九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原文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感悟在發生矛盾時,你認為應「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呢?在孔子看來,應以美好的德行報答別人的恩德,以公平正直的態度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兩者當區別對待;而《道德經》六十三章中老子的觀點則是,以德行和教養去感化那些怨恨。
  • 《道德經》:明白這3個成語,人生還有什麼看不破?
    老子的《道德經》是聖書,蘊含無窮的智慧。其對於天道、人道的深刻闡述,影響中華文明數千年,乃是中華文化的母體。可以說對於《道德經》有深刻的理解,對於人生就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經》之中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成語,其實我們如果能真正理解其中一些成語所蘊含的深意,並落實於行為,就能夠以大智慧坦然面對人生的種種境界。1.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告訴我們,要達到目的地,須從起點開始,一步一步往前走。
  • 《道德經》中這3個成語,說透了天道,地道和人道的秘密!
    1/自知之明老子《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意是說,善於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的,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最智慧的。2、大器晚成老子《道德經》說:「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大意是說,最方正的卻沒有稜角;最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最洪亮的聲音卻聽來無聲;最巨大的形象卻看來不見;「道」精深而無名。
  • 因果故事;天道無知!
    這本善書講了很多從古到今善惡因果報應的例子!以勸人要深信因果,改惡向善。要信佛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樣今世平安吉詳,來世往生淨土,脫離輪迴,永享安樂(有心人可上網找這本書)。今天講一個天道無知的故事。從前,姑蘇城(現在的蘇州)有個姓尹的人,善於為別人打官司(就像現在的律師),門庭若市。
  • 年輕人該不該讀《道德經》?兩個理由告訴你答案
    提到《道德經》這本書,想必人人都有所耳聞。但是大家對《道德經》的理解卻很淺顯,要麼只是知道《道德經》是古時候一位名叫老子的人寫的書,又或者只聽說過《道德經》第一章,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卻不知道這短短12個字到底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