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日凌晨兩點鐘,孝南區三汊鎮中天桃園銷售負責人劉雙雙動身前往武漢華南果品批發市場,準備開設中天桃園在武漢的首個銷售攤點。
當天,他們賣出了約5000斤鮮桃,每斤平均只有1.3元,比去年的底價還要低。劉雙雙告訴記者:「沒有什麼銷量和價格預期,虧本也要賣,只要桃子不爛在樹上就行。」
從以往足不出戶等客商上門,到如今外出擺攤吆喝,不難看出今年桃子銷售的窘境。目前,孝南區共有桃園2萬餘畝,年產量近5000萬斤。眼下正是早春桃集中上市的高峰期,汁多肉厚、酸甜可口的鮮桃惹人垂涎。但受疫情影響,不少種桃大戶、合作社表示,今年桃子的行情遭遇量價齊跌,難賣!
1
桃子「賣難」,到底有多難?
早春桃是中天桃園的主要品種
主要集中在5月底至6月初上市
上市時間緊,銷售壓力大
今年,中天桃園預計總產量在50萬斤左右,截至目前已銷售近20萬斤,剩下的一大半必須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銷售完畢,否則就要爛在樹上。
劉天天告訴記者,往年這時正是桃子訂單「扎堆」的時候,東北、湖南、重慶等地大客戶陸續進園。今年受疫情影響,部分外地客戶無法來採購。為此,他們只能走出去「擺攤」。儘管銷售情況並不樂觀,中天桃園依舊選擇大量出售,加快了在武漢光霞等其他水果批發市場開設攤位的步伐,只為了避免果子爛在枝頭。
桃花古驛楊店鎮,以萬畝桃花譽滿荊楚。2017年,楊店鎮組織該鎮11家種桃大戶組建成立湖北桃花塬種養殖合作社聯社。目前,聯社共種植桃樹3000多畝,今年鮮桃產量約900噸。
去年,是楊店桃子十多年不遇的好行情,臨罷園還能賣到一斤2元多錢。採摘也很火熱,很多桃園一到周末就忙不過來。聯社秘書長劉冬明說:「每個周末,王楊線一帶車子都走不動,各大桃園旁邊停滿了來採摘的旅遊車、自駕車等。」
聯社成員、煥新生態農莊共有288畝桃林、油茶、苗木,林下則散養土雞。「莊主」陳燦告訴記者,去年僅進園採摘一天就有一兩千斤,今年最多能採摘七八百斤。
據劉冬明介紹,聯社70%的桃子銷往武漢,其他的則銷往東北、廣東、湖南等地。受疫情影響,消費信心受到衝擊,導致桃子銷售一方面收購價起不來,每斤約1.7元,客商銷售出去約2.5元,拋去運輸、人工、損耗,「別人根本沒賺頭」。另一方面,量走不動,客商減少了70%。
他們現在正積極對接武漢,但收效甚微,主要為小區做團購,「但兩三個小區加一起也只能解決畝把果園的問題」。
去年,聯社調整了種植結構,黃桃產量翻了幾番,預計產量有大幾十萬斤。「6月到8月,黃桃即將大量上市,所以我們壓力很大,只盼望整個市場能快速恢復過來。」劉冬明憂心忡忡地說。
鮮桃銷售難,作為近兩年來的網紅產品——桃膠,銷售也不景氣。
聯社成員、沈志強承包了5000畝桃園的桃膠。去年氣溫高,桃膠收成格外好,共收購了12萬斤,產值300多萬元。原本,70%的桃膠都銷往香港,今年這部分訂單已暫時擱置。
2
創新銷售模式,效果咋樣?
疫情之下的銷售之困,更似一記警鐘
倒逼大家不得不重新審視現有的
桃產業鏈和銷售模式
延長產業鏈,加強產品創新,亟待早日實現。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孝南的桃產業鏈延伸還遠遠不夠,主要還是集中在賞花、賣鮮桃和桃膠等粗加工階段。劉冬明曾帶著聯社成員四處尋找合作夥伴,希望拓展食品罐頭、蜜餞、果片、果脯等加工領域,苦於一直沒有合適的投資商。
中天桃園通過視頻連線,帶外地客戶「遊園考察」,獲得了一批大訂單,基本能緩解銷售燃眉之急。
煥新生態農莊主動對接孝感優選、口碑等平臺,一天銷售鮮桃700多斤,並由此招攬了一部分回頭客。截至目前,桃花塬種養殖合作社聯社已做了3場帶貨直播活動。
3月份,沈志強的桃膠淘寶店鋪也已上線。儘管銷量有限,但他很有信心。作為從事過美工、建築、汽車銷售,後又回歸鄉村的「80後」,沈志強說:「疫情迫使我們要自找銷路,這是壓力也是動力。」他饒有興致地向記者解釋道,當初特意為公司取名湖北壟之鑫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因為「壟之鑫」寓意「田埂上的財富」。
3
田埂上「掘金」,最缺的是啥?
然而,田埂上「掘金」談何容易?
為了幫助廣大農戶銷售農產品,孝南區商務局在全區12個鄉鎮中組織電商培訓,由專業導師教授村幹部、村民、種養殖大戶如何做網站頁面建設,如何拍小視頻等。此外,孝南區電商產業園也經常為入駐企業組織相關培訓。沈志強告訴記者,他和妻子經常參加相關培訓,幫助很大。但他擔心的是,年齡稍長的農戶如何搭上「網際網路+科技」的快車,創新銷售模式他們能適應嗎?
孝南區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認為,目前,農民整體素質參差不齊,應大力發揮合作社的網絡、帶動優勢,以年輕帶年長、熟手帶生手,讓更多農戶快速從傳統銷售模式中轉型,線上線下相輔相成,促進農產品俏銷。
而無論是網上開店,還是直播帶貨,技術永遠不是最難的部分,最難的是深諳電子商務和農業的專業性人才。此前,劉冬明好不容易聯繫了市內一家罐頭加工廠,希望消化部分鮮桃。但對方也只願意代加工而不願意負責銷售。對市場心裡沒底,也缺少銷售人才的劉冬明只得作罷。
產業升級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期待桃產業能撕開一個轉型的口子
重新擁抱產業的春天
記者手記
過坎,亦是破局
隨著5G時代的到來,電子商務發展迅猛,雲銷售成大勢所趨,直播電商更是出盡風頭。農產品銷售有望借這股東風改寫多年來的「種難、賣難」的命運,同時也要避免「踩雷」。
毋庸置疑,線上線下銷售融合是一種趨勢,今後線上銷售肯定要大於線下銷售。而伴隨更多農產品「觸網」,線上平臺銷售的農產品也開始暴露出包裝難、運輸貴、品質把控不穩、利潤有限等問題,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電商的整體環境。
為此,首先要在質量上下功夫,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加強標準化生產和質量把控;其次要在農民素質提升上下功夫,加大力度對農民進行電商培訓;同時要在服務上下功夫,各部門應協同在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環節給予幫助,比如培育專業的直播經紀公司,嚴格選品體系,不要盲目開展直播等,讓電子商務為農民增收發揮更大的作用。
來源:記者 秦榮 史勇軍
編輯:小南 李滿麗
審核:伍洪濤
出品:孝感晚報·槐蔭論壇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