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日本不約而同宣布幫助企業從中國撤資,這裡有何貓膩?

2020-12-12 丁路遙知事

這個事情起源是日本和美國率先提出,要他們的企業從中國撤離,回到本國。並且日本直接上了真金白銀,掏出了大約20億美元;而美國的財政部長庫德羅也表示美國會支付企業搬遷的成本。

關於這個話題,我最近和一位朋友探討過,兩人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朋友提出了幾個疑問:

1、美日把企業撤回去的話,準備搬到自己國家的什麼地方?(即有沒有土地?)

2、美日有沒有那麼多合適的工人?工資又不能太高,還沒有工會來搗亂。

3、搬過去以後能否像中國一樣快速建造好廠房,並在水、電、氣等方面配套完整,等建好廠房和設備是不是需要三到五年?

4、美日國內有沒有配套的上下遊供應鏈?

5、美日把企業從中國撤回,意味著失去了14億人口的市場,難道打算拱手讓給其他競爭對手嗎?(比如歐洲企業)

所以朋友的結論是:美日絕對不會真的把在中國的企業大規模的撤離。

而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朋友並不完全一致,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解讀。

一、要搞清楚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基本格局

前兩天網絡上有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國家很冷靜,民間反倒很狂熱》,講述的內容是國家工信部苗部長對中國製造業進行的客觀分析。苗部長認為,目前全球的製造業分為四個階梯:

第一梯隊,代表國家美國,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代表國家日本、德國等,是高端製造業;

第三梯隊,代表國家中國、東南亞、印度等,是中低端製造業;

第四梯隊,代表國家非洲、拉美等國家,是資源輸出國。

可見,目前對仍處在全球製造業梯隊中低端位置的中國來說,無論對歐美國家的技術還是資本,都依然有需求,只不過我們的製造業經過改革開放比40年前要好了很多,依賴沒有那麼強;同樣,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產品,也是有需求的,但也沒有依賴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很多外企搬遷到東南亞和印度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網友會說:就讓美日這些企業撤離吧,撤了正好完善我們自己的產業鏈體系。

我覺得這個願望當然是美好的,但絕對沒那麼簡單。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若干年以後,中國一定會有吊打歐美國家製造業的優秀企業冒出來,但短期在大部分領域還是非常困難,高端製造業不是簡單動動嘴皮子就可以補上,技術研發的投入、人才的培養、資本的配置、政策扶持都不可或缺,並且還需要時間周期。

二、美日產業鏈回流不是疫情下的應激反應,這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

全球產業鏈研究機構曾經在2020年初發布過一份關於2019年美國企業回流的報告。報告中有數據表明,截止2108年,美國的製造業產品中,進口份額還在增加,但是到了2019年,出現了銳減。

銳減的原因,不是美國國內的製造業變得更強了,而是對我們中國的進口減少了。

這當然和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有關,但要是繼續分析的話,你可以發現美國從中國減少的進口份額,轉移到了其他低成本國家或地區(如越南等)。

我的觀點是,美國之所以會在去年就做出這樣的調整,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緩解國內的就業危機

這兩年,美國的國內製造業空心化,藍領工人失業較多。在中美貿易戰的時候,川普就叫囂說是中國的企業搶了美國工人的範圍。

這句話當然有政治化的意味,但是美國政府希望製造業回流來緩解就業問題也是內在的動機。

2、不希望本國製造業繼續為中國經濟做貢獻

這主要也是政治上的考量,這些年中國吸引外資很多,尤其是製造業外企,不得不說它們在中國經濟的騰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把中國當成主要對手的美國來說,自然不希望自己的製造企業繼續為中國經濟做貢獻了。

三、一些政客為了迎合國內民粹而做出的幹預,最終難以持續

可能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美日把企業遷回了國內,就可以解決它們國內產業結構不全的問題。

在我看來,那就是天方夜譚!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完全的,起碼十年乃至數十年,中國的製造業發展歷史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美國想要讓底特律的鋼鐵業重新滿負荷生產,這個難度比重建一套鋼鐵產業所消耗的時間也許更久!

其次,即使美日把國內的製造業重新盤活了,那也一定會造成產能過剩,那麼產業的內部結構會形成所謂的「囚徒博弈」效應。

最後,當前的全球產業鏈格局是通過無數個市場、通過產期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這種政治化的幹預,希望去全球化的舉措,我認為是逆潮流而動,終究難以持續。

相關焦點

  • 2020年美國和日本都加速要把企業從中國撤離,有何陰謀?
    1.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庫德洛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對於從中國遷回的美國企業的搬家費,美國政府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2.日本政府也宣布政府出資22億美金(人民幣158億)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
  • 美國日本呼籲企業撤資回國:說撤就能馬上撤?可行性高不高?
    近來,美國和日本呼籲要讓企業從中國撤出。日本拿出了22億美元救助,而美國甚至呼籲幫企業主們出搬遷費。這些舉動體現了一個現象:全球化有回退到區域化的趨勢。也就是一些發達國家的關注點慢慢回歸到本國生產力上來,對外投資或會一定程度的收縮。
  • 美國日本從中國徹底撤資?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王高:基本不可能
    但是忽略了「市場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的角色。(喊話撤資)這個後果可能是相當嚴重的。如果工廠撤出,產品還要賣到中國,企業就要把產品從美國出口到中國,這裡又會涉及關稅的問題。關稅加上美國製造高成本,產品到中國來的價格會多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一定會變得弱,企業能接受麼?因此美國、日本企業如果撤出世界最大的市場,所面臨的結局將是「輸」遠遠大於「贏」,從中國撤資根本是有悖於資本本性的。
  • 美日企業撤離中國說,無非著急上火者在刻舟求劍
    原標題:美日企業撤離中國說,無非著急上火者在刻舟求劍文 | 海上客不約而同,這兩天,美企撤出中國說、日企撤出中國說,都在中文網際網路上輪番發酵。恰恰4月14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暫停資助世衛組織(WHO)——某種程度上說,這也算一種撤資,且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 緬甸遭遇國際絞殺,投資緬甸的日本企業也受到威脅準備撤資
    日前,在海牙國際法庭上擔任緬方辯護律師的威廉·巴沙博士,遭到國際"種族屠殺"調查組織(IAGA)施壓,讓他斷絕與緬甸政府的聯繫《"希望你斷絕和緬甸政府的聯繫!"國際權威專家幫助緬甸後,遭遇強壓》。
  • 日本學者痛斥日企:從中國撤資撤廠,證明你是二流企業
    ,從中國撤資撤場,證明你是二流貨色。他表示現在有不少日本企業響應政府的號召,開始從中國撤出,在日本繼續發展自己的產業,表明上看,企業回流可以為日本帶來資金、人員,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日本政府的稅收收入,但實際上,回到日本的往往是競爭力薄弱的公司,而大公司大企業已在中國發展地順風順水,同時擁有日本和中國兩個市場,他們沒有理由從中國離開。而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只能回國,順便還可以享受一波日本政府給予的撫恤福利。
  • 憂供應鏈遭重創,看好中國的企業撤資蘋果
    長期看好中國的投資公司,正從蘋果及其供應體系中撤資,他們擔心新關稅可能破壞行業生態,帶來「沉重打擊」。 不僅在中國遇冷,2019年1季度美國蘋果用戶也增長緩慢(圖源:東方IC) 美國政府5月9日宣布,自2019年5月10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清單商品加徵的關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
  • 中國富豪放棄美國綠卡,帶頭從美撤資,讓美國損失上千億
    而這些富豪移民海外的理由大多是優質教育、醫療保障以及完善的福利制度等等,當然也有一部分是為了享受外國國籍在我國投資的優惠和進行一定的避稅。像海底撈的創始人張勇夫婦、融創中國的創始人孫宏斌以及SOHO中國創始人潘石屹的妻子張欣,其實都早就已經是「外國人」了。
  • 美國對中國的圍堵,相比當初對蘇聯和日本有何不同
    日本作為一個小國家而且沒有軍事自主權,但是在美國的扶持下日本的經濟竟然超過了巔峰時期的蘇聯,在1995年日本經濟總量達到了美國的71%,日本一度在鋼鐵,電子,汽車,造船等多個領域超過美國,在質優價廉的日本產品面前,美國的產品毫無競爭力破產企業數不勝數。
  • 美國日本呼籲撤資 切勿熱臉貼冷屁股
    日前,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向全美呼籲:在中國的美國公司應考慮撤離中國,美國政府提供全部的「搬家」費用支持。日本同樣呼籲日本企業撤離中國。並宣布提供20億美元的資金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2億美元支持日企搬離中國轉向東南亞等亞洲其他地區。有媒體將上述情況稱為新鐵幕時代的開端,鐵流認為,外國政府上述舉措確實會對一些外資企業造成影響,但這種行政力量介入經濟的舉措,力度還不足以徹底扭轉國際分工格局,新鐵幕時代降臨未免危言聳聽,但長期的國際貿易不友好狀態,可能會是持續性的。
  • 全球規模最大石油基金宣布將撤資化石燃料
    這些舉措使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成為接受迅速增長的從化石燃料領域撤資運動的規模最大的美國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拉吉夫-沙阿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長期來看,燃燒化石燃料對於維持我們的經濟和經濟增長並不是必需的,而且它對我們的氣候未來有害。」
  • 中國和日本志同道合,相繼拒絕英國千億核電項目,什麼原因?
    換句話說,當涉及到基建領域的利益時,兩國將處於競爭的狀態,但是這一次兩國不約而同的拒絕了英國的1700億核電項目。這是什麼原因呢?在基建方面,中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建造了世界上最高的大橋,以及各種商業建築,交通設施等。日本也不甘落後。技術同樣非常先進,並且還是全世界第一個擁有高鐵的國家。因此在建造核電站方面兩國都有先進的技術。
  • 荷蘭媒體:華為開始覺醒反擊,從各國撤資,對象不止是美國
    它們的目的也很明確,不能讓華為這樣一個強大的中國企業崛起,否則華為的崛起將帶動一大批中國企業正式崛起。谷歌已經停止向華為提供「谷歌服務」,這對華為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華為的海外用戶將無法正常使用華為的手機,這將阻止許多海外華為粉絲購買華為手機,直接導致華為海外手機銷量的下滑。因此,華為已經開始致力於自己的軟體生態。
  • 日本學者痛斥日企:從中國撤資撤廠回國,證明你就是個二流貨色
    據環球時報報導,針對日本目前已經進入的「後疫情時代」,日本佳能全球戰略研究所總監瀨口清之對外表示,不少日本企業在日本政府和民眾的號召下,已經開始陸續回國發展。他們帶來了資金和設備,增加了社會就業崗位,對日本「後疫情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 273億變成泡沫,越南短板顯露,日本果斷撤資
    越南作為一個東南亞國家,也算不是一個經濟發展很好的國家,他們國內主要還是依靠出口 農產品和水產品獲得經濟的,但因為農產品產量十分有限,所以當地工業發展也不是很好,如果想要快速發展,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如今273已變成泡沫,越南短板顯露,日本果斷撤資。
  • 日本政府資助企業撤離中國,名單已經公布,越南或為最大贏家
    2020年7月19日傍晚,多家越南媒體聯合進行報導,日本貿易促進組織公布了30家擬定撤離中國的日本企業名單,而其中的15家企業擬定遷往越南。據悉,這15家擬定把生產線遷到越南的企業,大多數屬於醫療設備、手機零件、空調機等生產領域。
  • 美國摔角和中國武術有何相似之處
    3世界範圍內,有很多的摔角聯盟,比如美國的WWE、TNA、ROH;日本的NJPW、AJPW和獨立聯盟的CZW、PWG。其中廣為人知的是美摔聯盟WWE,羅林斯現在就是它的「superstar」。WWE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摔角聯盟,在美國每周有超過3500萬人觀看,每周全世界有近6億人收看節目。
  • 解讀:美國宣布取消中國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會對出海企業產生哪些...
    而就在不久前,美國則表示,要考慮退出世界貿易組織的1.7萬億美元採購協議,這些事件聯繫在一起,成為全球貿易圈近期熱議話題。 疫情當前,美國停止對中國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的行為對今年跨境電商企業及傳統外貿從業者將受到哪些影響?對於全球貿易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呢?中國出口企業接下來有何應對措施?雨果網就此聯繫了多位行業專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觀點。
  • 各國的「童年陰影」有何不同?美國的小丑,日本的貞子,中國的?
    各國的「童年陰影」有何不同?美國的小丑,日本的貞子,中國的? 說到童年,應該這是我們一生中非常美好的一段時間。童年其實就是指幼年和少年之間的時間段,沒有確切的定義,時間在上小學的前兩年和上小學的時間段。但是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可能也遇到一些童年陰影,比如說我們害怕的東西。
  • 企業發工資,為何要求員工統一銀行卡?背後究竟有何「貓膩」?
    這其中有什麼"貓膩"嗎? 首先便於企業管理 一般公司發放工資的時候都是對公帳戶,簡單點來說要求員工辦理同一家銀行的工資卡,在發放工資的時候只需要輸入名字和帳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