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事情起源是日本和美國率先提出,要他們的企業從中國撤離,回到本國。並且日本直接上了真金白銀,掏出了大約20億美元;而美國的財政部長庫德羅也表示美國會支付企業搬遷的成本。
關於這個話題,我最近和一位朋友探討過,兩人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朋友提出了幾個疑問:
1、美日把企業撤回去的話,準備搬到自己國家的什麼地方?(即有沒有土地?)
2、美日有沒有那麼多合適的工人?工資又不能太高,還沒有工會來搗亂。
3、搬過去以後能否像中國一樣快速建造好廠房,並在水、電、氣等方面配套完整,等建好廠房和設備是不是需要三到五年?
4、美日國內有沒有配套的上下遊供應鏈?
5、美日把企業從中國撤回,意味著失去了14億人口的市場,難道打算拱手讓給其他競爭對手嗎?(比如歐洲企業)
所以朋友的結論是:美日絕對不會真的把在中國的企業大規模的撤離。
而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朋友並不完全一致,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解讀。
一、要搞清楚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基本格局
前兩天網絡上有一篇文章,標題叫做《國家很冷靜,民間反倒很狂熱》,講述的內容是國家工信部苗部長對中國製造業進行的客觀分析。苗部長認為,目前全球的製造業分為四個階梯:
第一梯隊,代表國家美國,是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代表國家日本、德國等,是高端製造業;
第三梯隊,代表國家中國、東南亞、印度等,是中低端製造業;
第四梯隊,代表國家非洲、拉美等國家,是資源輸出國。
可見,目前對仍處在全球製造業梯隊中低端位置的中國來說,無論對歐美國家的技術還是資本,都依然有需求,只不過我們的製造業經過改革開放比40年前要好了很多,依賴沒有那麼強;同樣,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們中國的中低端製造業產品,也是有需求的,但也沒有依賴到不可或缺的地步(很多外企搬遷到東南亞和印度就是很好的例子)。
有網友會說:就讓美日這些企業撤離吧,撤了正好完善我們自己的產業鏈體系。
我覺得這個願望當然是美好的,但絕對沒那麼簡單。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若干年以後,中國一定會有吊打歐美國家製造業的優秀企業冒出來,但短期在大部分領域還是非常困難,高端製造業不是簡單動動嘴皮子就可以補上,技術研發的投入、人才的培養、資本的配置、政策扶持都不可或缺,並且還需要時間周期。
二、美日產業鏈回流不是疫情下的應激反應,這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
全球產業鏈研究機構曾經在2020年初發布過一份關於2019年美國企業回流的報告。報告中有數據表明,截止2108年,美國的製造業產品中,進口份額還在增加,但是到了2019年,出現了銳減。
銳減的原因,不是美國國內的製造業變得更強了,而是對我們中國的進口減少了。
這當然和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有關,但要是繼續分析的話,你可以發現美國從中國減少的進口份額,轉移到了其他低成本國家或地區(如越南等)。
我的觀點是,美國之所以會在去年就做出這樣的調整,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緩解國內的就業危機
這兩年,美國的國內製造業空心化,藍領工人失業較多。在中美貿易戰的時候,川普就叫囂說是中國的企業搶了美國工人的範圍。
這句話當然有政治化的意味,但是美國政府希望製造業回流來緩解就業問題也是內在的動機。
2、不希望本國製造業繼續為中國經濟做貢獻
這主要也是政治上的考量,這些年中國吸引外資很多,尤其是製造業外企,不得不說它們在中國經濟的騰飛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於把中國當成主要對手的美國來說,自然不希望自己的製造企業繼續為中國經濟做貢獻了。
三、一些政客為了迎合國內民粹而做出的幹預,最終難以持續
可能還有一部分人認為,美日把企業遷回了國內,就可以解決它們國內產業結構不全的問題。
在我看來,那就是天方夜譚!
首先,產業結構的變遷不是一年兩年可以完全的,起碼十年乃至數十年,中國的製造業發展歷史就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舉個例子,美國想要讓底特律的鋼鐵業重新滿負荷生產,這個難度比重建一套鋼鐵產業所消耗的時間也許更久!
其次,即使美日把國內的製造業重新盤活了,那也一定會造成產能過剩,那麼產業的內部結構會形成所謂的「囚徒博弈」效應。
最後,當前的全球產業鏈格局是通過無數個市場、通過產期的自然選擇而形成的,這種政治化的幹預,希望去全球化的舉措,我認為是逆潮流而動,終究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