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9日傍晚,多家越南媒體聯合進行報導,日本貿易促進組織公布了30家擬定撤離中國的日本企業名單,而其中的15家企業擬定遷往越南。據悉,這15家擬定把生產線遷到越南的企業,大多數屬於醫療設備、手機零件、空調機等生產領域。目前他們並沒有確認是將全部還是部分生產線遷出中國,其中專門生產硬碟配件的企業豪雅集團,計劃將中國的全部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和寮國。
同時,日本政府還將出資超過5億美元助力57家日本企業把生產線從中國撤回到日本本土,其中就包括Sharp group以及iris ohyama group等公司。這是日本4月份公布的面對全球供應鏈多樣化提出的一部分政策,目的是減少對中國市場的過度依賴。自從中美發生貿易摩擦開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將成為產業中心轉移的獲益者的猜測屢見不鮮。但是關於這個話題卻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產業轉移,也有人認為東南亞的國家目前還沒有能夠取代中國市場的實力,成為世界工廠不過是無稽之談。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規模都不小,想要遷出中國經濟壓力自然也不會小,安倍政府宣布將撥款2200億日元,專門資助這些企業從中國市場撤資。
其實中美貿易戰就像是一劑催化劑,是加速產業中心轉移的條件,並非誘發產業中心轉移的關鍵因素。一部分發達國家企圖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國家,是因為中國的生產成本上漲以及我國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這也是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的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事實上,不僅僅是海外投資商選擇把生產線遷移到越南,就連中國投資商也在越南進行投資建廠。產業重心轉移不應該斷章取義,全面分析進行產業轉移的企業性質,才能了解產業重心轉移的原因。
越南政府成功進行了兩輪的疫情防控工作,國內零死亡病例足以證明,越南政府的執行能力和人民的配合程度,因此海外投資者對越南充滿了信任。無論是越南還是其他國家,都認為現在就是越南招商引資的最佳時期。不出所料,蘋果公司擴大了在越南的無線耳機生產線規模,還計劃在越南生產更多的重要零件。如果說產業重心轉移是大勢所趨,那麼東南亞國家真的做好準備了嗎?就拿越南舉例子。很顯然還至少從工業用地方面看還是有所欠缺。迎接外商投資,就要進行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