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政府要資助企業從中國撤回?認真分析下就知道為啥行不通

2020-12-22 海外即時通

最近,不少國內外媒體、自媒體都廣泛報導「日本資助企業撤出中國」、「美國政府將支持美企撤出中國,並全部買單」。疫情當下,美國政府、日本政府竟然不約而同要求企業撤出中國,有這種可能性嗎?倘若美國、日本政府真的要求撤出,美企、日企會自願撤出嗎?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4月16日的最新表態,似乎是對輿論的回應。據新華社報導,高峰在當日的網上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監測顯示,目前在華外資企業復工復產率穩步提升。對全國8700餘家外資重點企業的調查顯示,截至4月14日,復產率超過70%的企業佔72.8%,較上周提高0.9個百分點。

另據有關調查,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開工率達到100%的企業佔41.4%。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則顯示,75%的受訪企業表示,無論疫情影響如何,不會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

一、新冠疫情下的焦慮情緒

追根溯源,關於「美企撤出中國」的新聞,最早出自彭博社的報導,系對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4月9日接受福克斯商業新聞頻道訪問中一段發言的解讀。

關於日本資助企業撤出中國的報導,則是源於日本經濟產業省4月7日敲定的、規模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新冠疫情緊急經濟措施。該措施中有一項政策顯示,日本計劃拿出「改革供應鏈」所需費用中的2200億日元(約合22億美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億美元)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生產轉移到其他國家以實現生產基地多元化。

回看庫德洛的採訪,這實際上只是他在接受福克斯訪問中對「如何減少美國製造業對中國依賴?」這一問題的回答。庫德洛表示,「說到讓企業回流的政策,我們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可以將回流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結構、裝修等。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買單。」

路透社的解讀相對更為審慎、客觀:「一種可能吸引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的政策」。這表明,它只是具有可能性,並非是已經落地或者進入議程的政策;另一方面,這也只是庫德洛個人的一則建議,不能代表美國政府。但這段採訪經過國內外媒體多方解讀後,漸漸演變成了「美國政府將支持美企撤出中國,並全部買單。」

關於「日本資助企業撤出中國」的言論則更加有些過度解讀了。因為被各路媒體一再提起的日企將撤出中國的政策,實際上根本完全沒有提到中國。一方面,該政策完全沒有提及要將哪些國家和地區的日企轉回本土;另一方面,該政策附屬於新冠疫情緊急經濟措施,其涉及到的產業範圍也相對有限,「對於海外依賴度很高的口罩、防護服、ECMO和消毒液等和民眾健康息息相關的物資生產轉移補貼最高,另外還包括對海外依賴度較高的藥物生產,政府將對土地購買、設備投資提供一定的補助。」

雖然這樣的聲音難免以訛傳訛,但類似政策的出臺以及過度解讀的聲音,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新冠疫情之下的焦慮:許多國家開始意識到戰略物資不應過度依賴進口,一般民眾則擔心它對全球化及全球產業鏈所造成的衝擊。

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柯隆撰文稱,通過此次新冠疫情日本認識到類似醫用口罩和防護服以及呼吸機等這類的戰略物資不應該過度依賴進口,其實不僅僅是日本,歐美很多國家都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也在《新京報》上撰文稱,儘管,這次疫情對我國引進外資產生了一定影響,不少投資項目被迫推遲,但應該看到,這是全球性的影響,受疫情波及的不只中國,疫情必然導致全球價值鏈的重塑。

二、22億美元撤出兩三萬家日企,可能嗎?

也有觀點指出,雖然日本的政策並沒有指明中國,但中日作為密切的貿易夥伴,該政策一定會影響到中國。事實確實如此,但這種影響一定是可見的、有一定比例的,不會是全部。即便將這22億美元全部用來資助日企從中國撤出,可能嗎?

據商務部數據,2018年日本對華實際投資到位金額38.0億美元,同比增長16.5%,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2.8%。截至2018年底,日本對華累計項目數51834個,實際到位金額 1119.8億美元,佔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5.5%,在中國利用外資國別(地區) 中排名第一。

《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IDE-JETRO)副主任研究員丁可的說法:「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算術題,一共22億美元,滿打滿算資助上千家企業,但在華日企有兩、三萬家。」

這也就是說,這筆「改革供應鏈」資金就算全部用來撤出在中國的日企,也只能撤出不到5%。

2019年1-10月份對華投資前十位國家/地區

美國的情況同樣類似。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美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70181個,實際投入851.9億美元,分別佔中國已批外資企業的7.3%和4.2%。即使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近兩年,美國對華投資也是只增不減。2018年,美國對華投資金額(實際投資)達到了26.9億美元,在中國外資來源地中居第八位,僅上半年,美國企業對華投資額就同比增長29.1%。2019年1—6月份,美國對華投資也達到了16.3億美元(實際投資金額),排名上升至第六,遠超上一年度同期投資。

如果支付美企的全部搬遷成本,這將是一本非常高額的支出。誰來支付這筆成本?美國企業還是納稅人?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傳出美企要撤出中國的聲音。早在2019年8月,美國總統川普就曾發推表示,他有權力強迫美國企業離開中國。但該言論在美國國內遭致了強烈的輿論反彈。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商界領袖警告說,強迫企業離開中國將損害美國工業的競爭力,並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上海美國商會會長季愷文(Ker Gibbs)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也指出,「(美企)遷移出中國太難了,如果非要因為關稅被迫搬出,這將是一項重大的舉措」。

除了搬遷成本的壓力之外,在很多美企、日企看來,中國是非常龐大的市場。

上海美國商會多年來的調查顯示,中國對美國企業來說,一直是成長第一或者第二的市場,無論是在研究、設計和其他領域,中國帶來的收益也驅動了美國就業的增長。「中國不是美國可以撤離的市場」。

路透社的文章則指出,很多美國企業,比如航空航天、服務和零售行業的公司肯定要抵制這種壓力(編者註:指川普的言論),因為中國市場不僅規模龐大,而且還在不斷成長。

柯隆分析稱,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企業為了壓縮成本把工廠搬到東南亞或印度,然後再把商品出口到中國。對於企業來說從工廠到市場的距離越短越好,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道理。

三、全球產業鏈重組,有撤出也有加入

除了搬遷成本、市場因素外,如果美企、日企要撤出中國,撤到哪裡去?這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撤往東南亞、印度、斯裡蘭卡,還是撤回本國?

丁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的採訪時指出,「總的來看,(在華)勞動密集型的日企該轉的都轉出去了。比如電子機械行業組裝在東南亞,零組件從中國進口較多,這一部分也許有一些會轉回日本或東南亞。但考慮到供應鏈、技術能力、物流等因素的影響,中國還是會保留相當一部分的生產。」

丁克的觀點點明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產業鏈。美國、日本、中國以及東南亞,處在這個全球產業鏈條的不同位置,各自有各自的優勢,也各自有各自的缺點。

確實,在當下東南亞、印度或者斯裡蘭卡的人力成本已經遠低於中國的情況下,不少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轉移。但是相比中國,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才素質、產業鏈的完整性都遠不如中國。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可以轉移,對技術和供應鏈要求更高的產業就很難轉移。

轉移回美國呢?美國沒有能力消化如此大規模地回遷。一個是美國人口有限,不足以支持這種大規模地轉移(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人口約為2000萬);另一方面,美國人力成本還是遠遠高於中國,轉移回美國後,能夠保證這些企業繼續保持盈利嗎?即使盈利,他們可能也要放棄一大部分利潤,這和資本的本質是矛盾的。

事實是,一些美企選擇繼續留在中國,另外一些企業則新加入了中國。前者可以以蘋果為例,特斯拉則是後者的最好明證。

蘋果的例子顯示,在中美貿易摩擦的這幾年間,其對中國的依賴仍在逐步加深。據路透2019年的一篇報導,蘋果全球現有的59間組裝廠中,2間在美國、2間在印度、3間在巴西,其餘統統都在中國境內。過去五年來(截至2019年)的蘋果前200大供應商資料,基本都聚集在中國,而且還有愈來愈集中的趨勢。2015年蘋果供應鏈約有44.9%位於中國,到了2019年已經上升至47.6%。盈利方面,中國也為蘋果貢獻了兩成的利潤,相當於整個歐洲市場。

特斯拉準備進入中國的那一年年初,中美開始了貿易摩擦。據36kr報導,那一年,因屢次無法完成交付目標而直接睡工廠當監工,甚至在 Twitter 上自嘲「特斯拉已破產」的馬斯克,如何也想不到一個月後他就能將救命稻草瞄向中國。那一年年底,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開始建設。2019年1月,馬斯克來到中國參加奠基儀式,工廠正式破土動工。

如今,正是上海工廠的不凡表現,帶動了特斯拉今年一季度汽車總產量達到102672 輛、交付88400 輛,比去年一季度同比增長33%,交付的車輛比歷史同期生產的車輛還多了近15%。上海工廠年產15萬輛的目標並沒有受到疫情影響,反倒可能加速完成。目前,這座工廠是特斯拉全球唯一仍在運營的工廠。

36kr說,馬斯克現在高興地「天天在推特上向粉絲炫耀上海奇蹟」。

柯隆說,疫情以後全球的產業鏈將重組,跨國公司肯定會尋求優化其產業鏈,工業化國家也會從規避風險的角度促進產業鏈的重組,「中國也一樣」。

四、美企、日企果真撤出影響中國幾何?

有一筆帳,至今很少有人算。倘若美企、日企真的撤出中國,影響幾何?動動嘴皮子鼓吹「美企撤出中國」、「日企撤出中國」等外資撤出論是相當容易的。但不少專家還是提醒,無論疫情結束後全球產業鏈怎樣重組,都不應該是斬斷「鏈條」。美企、日企撤出中國,不僅不符合美國企業、日本企業的利益,也並不符合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

如今,中國早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外資及外資投資企業對中國進出口貿易、就業、城市發展等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一旦全面撤出,對人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一時難以估量。

2017—2019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數據來源:商務部網站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突破31.5萬億人民幣(約4.8萬億美元),其中,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達19676.63億美元,佔比約44%;2016年12月底商務部公布的《中國外商投資報告》顯示:據估算,全部外商投資企業吸納的直接就業人數超過4500萬,佔中國城鎮就業人口的比重超過10%;此外,外商投資企業還間接創造了與其相關的配套加工、服務等活動的相關就業。

外資及外資投資企業對中國大中城市的發展,也一直有著非常大的貢獻。以蘇州、上海為例,2019年,蘇州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592億元,其中外資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0408億元,佔規上工業比重60.8%;另據《中國青年報》報導,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全市共有外資企業5萬多家,以約佔全市2%的企業數量,貢獻了全市20%的就業、27%的GDP、33%的稅收、60%的工業總產值和65%的進出口。

中關村發展集團產業經濟專家、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董曉宇近日在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國政府應該保持足夠的定力、積極應對,不要被這種逆全球化,包括現在所謂的』美國和中國要脫鉤』的民粹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所裹挾。」

董曉宇建議,一方面,中國政府要全面深化改革,繼續營造全球最好的營商環境,給外資外貿提供最優良的環境,鼓勵外商來華投資發展。同時,鼓勵美國、日本製造業繼續留下來發展。

另一方面,從產業的角度來說,過去中國的優勢是產業鏈體系完備,但有些「卡脖子」的技術方面要進行大力提升,把短板補上去,爭取未來在全球化國際新秩序裡,有更大的發言權。

在4月1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高峰也強調,面對全球的共同挑戰,中方願與各方加強合作,攜手共同維護全球供應鏈開放、穩定、安全。

相關焦點

  • 日本政府資助企業撤離中國,名單已經公布,越南或為最大贏家
    2020年7月19日傍晚,多家越南媒體聯合進行報導,日本貿易促進組織公布了30家擬定撤離中國的日本企業名單,而其中的15家企業擬定遷往越南。據悉,這15家擬定把生產線遷到越南的企業,大多數屬於醫療設備、手機零件、空調機等生產領域。
  • 真的要走?87家日企獲日本政府700億資金補貼,要將企業搬離中國!
    相信很多朋友還記得,前段時間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羅(英文名稱:Kudlow)呼籲,希望美國每一個在華美企撤出中國,搬遷到美國本土或者東南亞國家。如果有美國企業願意響應這一號召,美國政府願意支付企業搬遷過程中的所有花費。
  • 日本花費700億從中國撤出87家企業,只是撤出了某個產業的生產線
    今年4月8號的時候,美國叫囂著要跟中國脫鉤,日本就跟著美國起鬨,宣布要在今年的財政預算當中撥款2200億日元用於資助日本企業從中國撤出,撤回到日本或者是東南亞去。上周五日本公布了要從中國撤出的第一批87家企業名單,其中57家撤回到日本本土,另外30家搬到東南亞去。中國商務部2018年底公布的數據是日本在華有5萬多家企業,日本自己公布的數據是有3萬多家企業,有點差距,估計是統計方法上的差距。
  • 美日企業撤離中國說,無非著急上火者在刻舟求劍
    日本政府文件《新冠病毒傳染病緊急經濟對策》而美國彭博社在此前一天,正好又報導稱,「日本將資助企業將產能撤回中國」,指稱信源來自日本政府文件《新冠病毒傳染病緊急經濟對策》。然而,翻遍這份文件的原文,竟然隻字未提中國。那麼,是否彭博社單純為了博眼球而在報導時故意為之呢?
  • 美國和日本不約而同宣布幫助企業從中國撤資,這裡有何貓膩?
    這個事情起源是日本和美國率先提出,要他們的企業從中國撤離,回到本國。並且日本直接上了真金白銀,掏出了大約20億美元;而美國的財政部長庫德羅也表示美國會支付企業搬遷的成本。關於這個話題,我最近和一位朋友探討過,兩人還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 減少依賴 日本公布獲得補貼的企業名單 以資助其撤離中國
    日本經濟產業省周五公布了首批獲得補貼的企業,這些企業將口罩和消毒液的生產移出中國,此舉旨在減少日本對中國的依賴,並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冠狀病毒爆發初期,日本在採購口罩和其他預防用品方面遭遇了嚴峻挑戰,其中許多產品來自中國。
  • 美國死亡超10萬!耐克被曝工廠店將退出中國,疑似跟美企撤回有關
    而這背後,被全球很多人猜測,這離不開美國如今處於失控的病毒蔓延,現如今美國死亡數已經超10萬,佔全球病毒死亡人數的30%,然而此時美國沒有進一步去反省防疫的工作,反而是提議撥款250億美元,鼓勵美企從中國撤回原來,此番撤出中國市場的並非是全部耐克企業,而只是在中國的加工工廠,根據耐克公司總部的消息,他們計劃撤出在中國投資的加工廠,並投資1億8500萬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嘉年市新建一座全新的加工廠
  • 美國可以布下這些陷阱 中國企業和政府如何應對
    (原標題:美國可以布下這些金融陷阱,中國企業和政府如何應對(詳解))
  • 外交部: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無端打壓中國企業
    央廣網北京12月14日消息(記者潘毅)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14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回應熱點問題。據報導,納斯達克應美國政府11月發布的美國投資者不得交易部分中國企業股票的指令,從其指數中移除四家中國公司。汪文斌回應指出,中方敦促美國政府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中國政府將繼續堅定維護中國企業的正當合法權益。
  • 美政府資助湄公河監測項目,盯上中國水電站
    美政府資助湄公河監測項目,盯上中國水電站 2020-12-14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美國N95口罩漲價11倍,政府為啥不號召人人戴口罩?
    當地時間3月6日,有美國媒體報導稱,川普政府已經批准豁免自中國進口的100多種醫療產品的進口關稅,包括口罩、手套和消毒溼巾。報導稱,美國政府這次批准了27家企業的關稅豁免申請。這些企業在1月31日的截止日期之前,提交了申請,那時疫情主要發生在中國,但是美國公司已著手準備應對國內流行的情況了。
  • 為啥微信「撤回消息」,限制在2分鐘內?答案已經確認了!
    為啥微信「撤回消息」,限制在2分鐘內?答案已經確認了!大家都知道,所謂「覆水難收」,世上沒有後悔藥,但在中國用戶量最多的社交軟體上,發出去的消息,還是支持撤回的,只不過,有一個2分鐘的時間限制。也就是說,只有在發出一條消息後的2分鐘內,才能夠撤回消息,要不然雖然能夠看到「撤回」按鈕,卻沒有辦法選擇撤回。但很多網友不理解,為啥微信「撤回消息」,限制在2分鐘內?在我們看來,兩分鐘的時間,真的不算很長,有時候發出一條消息後,往往是過了一段時間後,才後知後覺,想要撤回消息,但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晚了。
  • 美轟炸機頻繁在東亞挑釁,日本自衛隊撤回軍艦,拒絕充當白宮炮灰
    與此同時,除了美軍在東亞地區有所動作外,日本近期發布的一個消息也引起了外界關注。據日本《產經新聞》5月6日報導,新冠肺炎疫情長期蔓延,對日本防務政策也造成影響。為此,日本防衛省以感染風險為由暫停大規模演習,與外國的聯合演習、向海外派遣自衛隊員以及防衛裝備的開發與部署,相關防衛計劃今後可能都將受到影響。
  • 晶片破壁者(二十二):政府與半導體間的「美國往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 | 腦極體美國半導體產業,從誕生之初,就和美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二戰前,美國政府出於軍事科技的需要,就開始為企業和大學提供科研資金的支持。回看半導體產業戰爭史,由於六、七十年代,美國半導體產業轉向民用領域和海外市場,日本政府就在這一次產業轉移的夾縫中抓住了生存空間,舉國之力進行半導體技術的引進、研發及製造,使得日本幾大企業在十年之間抓住這一機遇期,隨後在80年代中期超過美國,一度成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頭號玩家。
  • 美國、日本鼓動在華企業「大撤離」,到底又想耍什麼花招?
    1、鼓勵企業回流,釋放什麼信號?4月9日,日本政府推出一項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的抗疫振興計劃,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將撥付20億美元預算補助企業將生產線從中國撤回日本,另外撥付2.1億美元補助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國家。
  • 臺積電是中國企業,為啥卻會去美國建廠?看到這3大股東後:懂了
    臺積電是中國企業,為啥卻會去美國建廠?看到這3大股東後:懂了大家也都知道,如今隨著「華為事件」不斷發酵,全球受到「牽連」的企業越來越多,就拿半導體行業的企業來說,自從美國「晶片禁令」發布之後,幾乎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都受到一定的影響,比如中芯國際在與華為合作前,需要先獲得美國的許可;臺積電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巨頭,也已經宣布赴美建廠,而對於臺積電,我們更好奇,臺積電是中國企業,為啥卻會去美國建廠
  • 中國控制住疫情後 日本政府卻加大支持企業搬離中國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中國控制住疫情後,日本政府卻加大支持企業搬離中國為改變日本企業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日本政府將支持日本企業前往東南亞,並準備提高補助金,幫助日本企業將生產基地擴大至多個國家。日媒稱,預計日本首相菅義偉將在本月下旬訪問越南之際正式提出這一方針,並呼籲推進對東南亞的投資。據悉,日本政府的資金補助政策主要是以將生產基地集中在特定國家的產品為對象。日本政府將對大企業、中小企業分別提供最多達1/2和2/3的資金補助。
  • 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結果由於美國的抗議又不得不撤回
    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結果由於美國的抗議,遂又不得不撤回。此種想要控制中國的企圖失敗之後,更使日本人感到惱怒。值得注意的是,自從1895年中日戰爭以來,中國就一直是日本陸軍的一個主要目標。
  • 2020年美國和日本都加速要把企業從中國撤離,有何陰謀?
    1.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庫德洛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對於從中國遷回的美國企業的搬家費,美國政府給予100%直接報銷,包括,廠房、設備、智慧財產權、基建、裝修等所有費用。2.日本政府也宣布政府出資22億美金(人民幣158億)協助日本企業撤離中國,避免對中國產業鏈的過度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