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結果由於美國的抗議,遂又不得不撤回。此種想要控制中國的企圖失敗之後,更使日本人感到惱怒。值得注意的是,自從1895年中日戰爭以來,中國就一直是日本陸軍的一個主要目標。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採取了海軍的觀點,日本帝國的國防政策開始以美國為其主要假想敵,但日本陸軍卻還是經常對於蘇聯保持著高度的戒懼心理,它們認為蘇聯在遠東的強大陸軍兵力對於日本的大陸政策是一種遠較嚴重的威脅。
1921年到1924年之間,日本在國際關係中受到一連串的恥辱。首先是英國很客氣地拒絕和日本續訂同盟條約。此種關係的破裂,一部分是由於受到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擴張計劃的影響;但最後的決定又還是在美國強大壓力之下才作成的。日本人認為這是一種侮辱,並且也相信白種人已經聯合起來對付他們。接著美國又採取一連串的立場步驟來限制日本的移民,這更激起了他們的憤怒,等到1924年的法案完全禁止亞洲人入境時,
這種怒火也就升到了頂峰。這樣雙重的面子喪失使日本人感到非常的怨恨。當此之時,英國人又宣布在新加坡建立一個遠東海軍基地,其規模足以容納一支戰鬥艦隊。這顯然是具有克制日本的意圖,而日本人則認為那是一種挑戰。所有這一切的反應都是對日本政治領袖不利的,自從他們接受1921年華盛頓海軍限制條約,同意把英美日3國戰鬥艦的噸位限制在5:5:3的比例之後,也就開始不斷受到國內各方面的攻擊。此外,日本政治家又同意把膠州半島歸還中國,
並在1922年籤署九國公約來保證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所以也就更引起日本人的憤恨。實際上,很諷刺的,華盛頓條約卻幫助了日本爾後的擴張行動。因為這個條約減弱了在太平洋中可以克制它的力量美英兩國原先設計要在那個地區中建立的海軍基地,不是延緩了就是只有輕微的設防。但是在日本公開廢除這個條約之前的13年當中,它卻發現要規避那些對於火炮和噸位的限制條款,實在是太容易。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也使日本那些比較開明的政治領袖受到另一種打擊,
因為日本在這個危機中經濟損失頗為嚴重,影響到人民生活,而引起廣泛的不滿,於是軍閥遂乘機鼓吹他們所主張的用擴張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的理論。1931年,「九一八事變」給予當地日本陸軍領袖一種藉口和機會,來向中國的東三省地區擴張,並把該地區變成他們的傀儡國家,即偽滿洲國。根據條約,南滿鐵路本是由日本關東軍加以保護的,於是他們就以自衛為藉口,攻擊瀋陽和鄰近地區的中國駐軍並解除其武裝。
事實完全是虛構的,而日軍卻繼續使用武力,在幾個月之內就攻佔整個東北。雖然此種佔領不曾受到國際聯盟或美國的承認,但抗議和批評卻促使日本人在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3年以後,它就和納粹德國及法西斯義大利共同締結了反共公約。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於是日本關東軍遂開始侵入華北。在以後2年之內,日軍雖繼續前進,但在蔣介石領導之下的中華民國國軍仍能英勇奮戰,而使它們在中國大陸上愈陷愈深。
尤其在1937年夏天當它們進攻上海時,曾經受到嚴重的挫敗。不過就長期的觀點來看,這個教訓對日本人還是有利的,使它們得以矯正戰術錯誤和發源於日俄戰爭的過分自信的趨勢。此外在1939年8月它們在一次有關西滿邊界糾紛的衝突中,也曾在蘇聯陸軍手中受到另一次教訓。在諾門坎地區,一支人數約15000人的日本部隊受到包圍,全部損失達11000人以上,而蘇聯方面也出動了5個機械化旅和3個步兵師。
這同一個月當中,納粹德國與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消息也傳到了日本,使日本深感驚懼和憤懣,於是日本政府的溫和派遂又再度登場。但這種反動卻只持續到希特勒於1940年徵服西歐時為止,到了1940年7月,在陸軍的支持之下,一個由近衛文麿公爵組成的親軸心內閣接管了政權。於是日本方面加速在中國大陸上的擴張,另一方面在9月底與德意兩國籤訂了「三國公約」。在這個條約之下,三國承諾反對任何新加入西方同盟的國家——這個條約的目的顯然是以對抗美國的幹擾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