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結果由於美國的抗議又不得不撤回

2021-01-19 丁香歷史故事

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結果由於美國的抗議,遂又不得不撤回。此種想要控制中國的企圖失敗之後,更使日本人感到惱怒。值得注意的是,自從1895年中日戰爭以來,中國就一直是日本陸軍的一個主要目標。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於採取了海軍的觀點,日本帝國的國防政策開始以美國為其主要假想敵,但日本陸軍卻還是經常對於蘇聯保持著高度的戒懼心理,它們認為蘇聯在遠東的強大陸軍兵力對於日本的大陸政策是一種遠較嚴重的威脅。

1921年到1924年之間,日本在國際關係中受到一連串的恥辱。首先是英國很客氣地拒絕和日本續訂同盟條約。此種關係的破裂,一部分是由於受到日本在太平洋地區擴張計劃的影響;但最後的決定又還是在美國強大壓力之下才作成的。日本人認為這是一種侮辱,並且也相信白種人已經聯合起來對付他們。接著美國又採取一連串的立場步驟來限制日本的移民,這更激起了他們的憤怒,等到1924年的法案完全禁止亞洲人入境時,

這種怒火也就升到了頂峰。這樣雙重的面子喪失使日本人感到非常的怨恨。當此之時,英國人又宣布在新加坡建立一個遠東海軍基地,其規模足以容納一支戰鬥艦隊。這顯然是具有克制日本的意圖,而日本人則認為那是一種挑戰。所有這一切的反應都是對日本政治領袖不利的,自從他們接受1921年華盛頓海軍限制條約,同意把英美日3國戰鬥艦的噸位限制在5:5:3的比例之後,也就開始不斷受到國內各方面的攻擊。此外,日本政治家又同意把膠州半島歸還中國,

並在1922年籤署九國公約來保證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所以也就更引起日本人的憤恨。實際上,很諷刺的,華盛頓條約卻幫助了日本爾後的擴張行動。因為這個條約減弱了在太平洋中可以克制它的力量美英兩國原先設計要在那個地區中建立的海軍基地,不是延緩了就是只有輕微的設防。但是在日本公開廢除這個條約之前的13年當中,它卻發現要規避那些對於火炮和噸位的限制條款,實在是太容易。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發生,也使日本那些比較開明的政治領袖受到另一種打擊,

因為日本在這個危機中經濟損失頗為嚴重,影響到人民生活,而引起廣泛的不滿,於是軍閥遂乘機鼓吹他們所主張的用擴張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的理論。1931年,「九一八事變」給予當地日本陸軍領袖一種藉口和機會,來向中國的東三省地區擴張,並把該地區變成他們的傀儡國家,即偽滿洲國。根據條約,南滿鐵路本是由日本關東軍加以保護的,於是他們就以自衛為藉口,攻擊瀋陽和鄰近地區的中國駐軍並解除其武裝。

事實完全是虛構的,而日軍卻繼續使用武力,在幾個月之內就攻佔整個東北。雖然此種佔領不曾受到國際聯盟或美國的承認,但抗議和批評卻促使日本人在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3年以後,它就和納粹德國及法西斯義大利共同締結了反共公約。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生,於是日本關東軍遂開始侵入華北。在以後2年之內,日軍雖繼續前進,但在蔣介石領導之下的中華民國國軍仍能英勇奮戰,而使它們在中國大陸上愈陷愈深。

尤其在1937年夏天當它們進攻上海時,曾經受到嚴重的挫敗。不過就長期的觀點來看,這個教訓對日本人還是有利的,使它們得以矯正戰術錯誤和發源於日俄戰爭的過分自信的趨勢。此外在1939年8月它們在一次有關西滿邊界糾紛的衝突中,也曾在蘇聯陸軍手中受到另一次教訓。在諾門坎地區,一支人數約15000人的日本部隊受到包圍,全部損失達11000人以上,而蘇聯方面也出動了5個機械化旅和3個步兵師。

這同一個月當中,納粹德國與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消息也傳到了日本,使日本深感驚懼和憤懣,於是日本政府的溫和派遂又再度登場。但這種反動卻只持續到希特勒於1940年徵服西歐時為止,到了1940年7月,在陸軍的支持之下,一個由近衛文麿公爵組成的親軸心內閣接管了政權。於是日本方面加速在中國大陸上的擴張,另一方面在9月底與德意兩國籤訂了「三國公約」。在這個條約之下,三國承諾反對任何新加入西方同盟的國家——這個條約的目的顯然是以對抗美國的幹擾為主。

相關焦點

  • 1915年:日本公使日置益向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直接提出《二十一條》,並要求絕對保密.
    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凱政府要求德國把侵佔的山東半島權益交還中國,遭拒。當時美國注意力已轉移至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在其遠東的盟友,日本於是在8月23日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了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1914年11月18日,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軍從中國撤軍的要求。1915年1月7日,中國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撤軍要求。
  • 1915年1月18日 日本向中國提出「21條要求」
    1915年1月18日 日本向中國提出「21條要求」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由於歐洲列強陷於大戰,無暇顧及東方,這為日本在中國進行擴張提供了絕好的機會。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派兵在山東龍口登陸。3個月後,日本控制了青島原德國租借地以及膠濟鐵路全線。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二十一條」要求
    「二十一條」要求與中國在加藤高明外相的指示下,1915年1月18日,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全然不顧正規的外交途徑,直接向袁世凱提出了由五項條款構成的秘密要求。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其內容如下:舉行了二十五次正式會議,此外還協調了二十餘次,在此期間外交部總長陸徵祥等人向全世界轉達了第五號的內容,想引起反對輿論。最初列強持觀望態度,4月中旬後美國開始反對日本頑固的做法,英國也做出同樣的反應。中國也對第五號貫徹了拒絕的姿態,5月4日,談判破裂。5月7日,日本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如果在5月9日下午6時前不接受除第五條的所有要求外,將採取軍事行動。
  • 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賣國,袁世凱到底籤了幾條?
    1914年11月18日,中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日本軍從中國撤軍的要求。1915年1月7日,中國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撤軍要求。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中國公使日置益從日本返回中國,繞過外交部長陸徵祥,以「回任所拜見大總統」為由,請求與袁世凱直接密談。在密談中,日置益向袁世凱直接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並要求中國對此絕對保密。
  • 1915年,此國用一張條約企圖控制中國,還叫囂:不籤字就開戰!
    清末時期,中國一度處於弱勢,對於日本做出的一系列惡行敢怒不敢言。日本為了擴大規模,稱霸世界,無所用之其及,逼迫中國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日本吃定了中國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1915年,還曾企圖用一紙條款就將中國全面控制,威脅中國,如果不同意條款的內容,那麼直接開戰吧。那麼,條款到底寫著什麼呢?
  • 王笛 | 從承認民國到敦促參戰: 美國與北京政府的外交,1913—1918
    1915年美國公開反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隨後積極推動中國加入協約國,奠定了巴黎和會上提出收回山東主權要求的基礎。考察1913—1918年間美國與北京政府的關係,美國的對華政策,無疑對理解1919年巴黎和會的中國外交以及收回山東權利的失敗之原因,會有深入的認識。美國認為,中國的獨立和不受外國控制,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中美兩國的利益是一致的。
  • 日本防衛白皮書再稱獨島為日本領土,韓國強烈抗議:敦促日方撤回不...
    新華社首爾7月14日電(記者陸睿 耿學鵬)韓國外交部14日強烈抗議日本政府在當天發布的2020年防衛白皮書中主張獨島(日本稱「竹島」)是日本領土,並敦促日方撤回這一不當舉措。韓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外交部網站上發表評論說,獨島在歷史、地理、國際法上都是明確屬於韓國的固有領土,但日方反覆對獨島提出不當的、荒謬的領土主張,這對韓日關係毫無益處。評論說,韓國政府再次重申,日方的不當主張不會對韓國擁有獨島主權造成任何影響,韓方將堅決應對日方就獨島發動的任何挑釁。
  • 中國是戰勝國,為什麼《凡爾賽條約》要坑我們?
    1914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國宣戰,日本海軍迅速從海上封鎖了膠州灣,兩萬名陸軍穿行山東,包圍德國人。中國是中立國,日本軍隊在中國穿行,無論出於何種理由,都是違法的,然而,美國和歐洲沒有任何反應。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德軍穿越中立國比利時的時候,它們就暴跳如雷。無論北洋政府如何抗議,無濟於事,1914年11月7日,被圍攻的德國駐軍投降。
  • 我們中華民族永遠不要忘記5月9號,回想一下1915,5,9中國的現狀
    圖片來源於網絡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政府接受了日本政府的最後通牒,承認了屈辱的「二十一條規則」。自中日「二十一條」談判以來,中國不斷洩露談判內容,以接觸相關盟國,讓它們向日本施壓。然而,盟國擔心日本與德國的和平談判,同時考慮他們自己在中國的利益。他們不幹涉日本的行為。他們只是強迫日本刪除通過國際壓力威脅其他國家的內容。
  • 不顧民眾強烈反對,日本再次向美國低頭,普天間基地搬遷勢在必行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取得了在日本和琉球的永久駐軍的權利,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攻佔了琉球群島,在1970年代交予日本進行託管。歷史上琉球群島就是中國的屬國,長期與東南沿海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如今琉球的許多遺址都保留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印記。
  • 1946年美國竟抗議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1946年美國抗議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1946年1月5日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美國得知這一消息後向國民政府提出了抗議。美國認為1945年2月在雅爾達會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讓步是指:美國要求國民政府保持外蒙古的現狀,但要求國民政府保留對外蒙古地區的宗主權。
  • 1915年,你不知道的事
    會址設在美國舊金山市,博覽會從1915年2月20日開展,到12月4日閉幕,展期長達9個半月,總參觀人數超過18,000,000人,開創了世界歷史上博覽會歷時最長、參加人數最多的先河。中國作為國際博覽會的初次參展者,第一次在世界舞臺上公開露面,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
  • 中國海警船今年第9次巡航釣魚島12海裡 日本提出「抗議」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歡】5月18日上午,中國海警船編隊再次進入釣魚島12海裡巡航,遭遇到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船的跟蹤和幹擾。日方船隻不斷向中國海警船發出「警告」。中國海警船再入釣魚島海域巡航後,日本政府立即成立官邸對策室進行信息收集。
  • 五四故事我來講之中國代表拒籤巴黎和約的經過
    曹霖生是宋慶齡的表舅,1917年畢業於美國西點陸軍學校,在廣州參加革命政府工作,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在他舊存的資料中,有述及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拒籤和約的一些情況,茲略加整理,公之於世。 主持巴黎和會的有一個協約國最高議會,由法國總理克列孟梭任主席,美國總統威爾遜和國務卿蘭辛,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外交大臣貝爾福,義大利首相歐蘭都和外交大臣沙巴諾,日本首席代表西園寺公望任副主席。
  • 看看百年前中國外交家在美日之間的角力水平
    一戰後的中國社會與「十四點原則」自從1915年接到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後,中國人就開始為參加戰後和平會議做準備。在力爭參加一戰的過程中,中國人遭遇了種種的不幸和意外,當戰鬥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人們或許對中國人如此興高採烈感到不解。戰爭勝利的消息傳至中國,北京政府馬上宣布從停戰之日起全國放假三天。
  • 唐啟華: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真是失敗的嗎?
    隨即日本政府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其中第一號即欲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與各種權利。袁世凱政府努力周旋,最後在1915年5月25日籤署《關於山東之條約》,中國政府允諾,日後日本國政府向德國政府協議之所有德國關於山東省依據條約或其他關係對中國享有一切權利、利益讓與等項處分,概行承認。
  • 1915年:袁世凱登基大典籌備處成立.
    1912年,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遜位,由自己組建臨時政府。成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後,其施政引發爭議,中國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被刺導致二次革命,又與日本籤署《中日民四條約》引發國內民眾不滿。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將改次年為洪憲元年並建立中華帝國,但由於國內多方勢力的反對,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宣布取消君主立憲國體,改元後僅82天(1916年為閏年)帝制便以失敗收場。
  • 日本曾提出與中國分割琉球群島,但被李鴻章拒絕
    琉球的前世今生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島鏈戰略。第一島鏈北起日本,經過琉球群島,連接臺灣島,最南端是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毫無疑問,島鏈是美國為了威懾亞洲大陸國家而設立的。在這條島鏈中,琉球群島的地理位置至關重要。
  • 澳洲撤回電子菸進口禁令,多方抗議成功!
    畢竟,一份即將在7月1日生效的禁止尼古丁進口的禁令突然被澳大利亞衛生部在格雷格·亨特撤回,並推遲到2021年1月1日執行。這份禁令是在6月20日宣布的,將延長含有尼古丁電子菸進口禁令1年,從7月1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