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ullness——至每一個通往夢想道路上的職場人!
不當團隊前進的「拖油瓶」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學者艾爾·赫希曼針對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了著名的「木桶原理」。
眾所周知,一個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組成的。一個木板長度不一的桶,這個桶到底能裝多少水,並不取決於長木板的長度,也不取決於各個木板的平均長度,而是取決於最短的一塊木板以及木板之間的縫合程度。
由此可以看出,決定團隊整體水平的關鍵在於團隊中那個能力最低者的水準。因此,對於這個團隊的員工來說,能做的也是必須要做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各項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如何使自己與同事之間的協作更加密切與融洽,要為團隊作出貢獻,而不是拖整個團隊的後腿。
在公司中,所有員工的水平並不完全相同,就如構成水桶的木板長度不一樣那樣,裝水的能力是由那塊最短的木板決定的。可是,如果把這塊最短的木板去掉後用其他的木板重新做新的木桶,那麼這個桶的最短長度就會提高,裝水的能力也會相應提高。在一個團隊中,假如沒有扯後腿的員工,這個團隊所創造的價值更多,那麼公司必定會毫不猶豫地把這個員工炒掉。
因此,如果員工想在自己的團隊長久地待下去,你唯一的選擇就是不做最短的那塊木板。
現在很多公司都實行末位淘汰制,總是會把可能扯團隊後腿的那部分人淘汰掉。比如華為「每年要保持5%的自然淘汰率」,目的就是使員工們時刻處於競爭狀態。
華為總裁任正非這樣解釋末位淘汰制度:「事實上我們公司也存在泡沫……我們消滅泡沫化的措施是什麼?就是提高人均效益。隊伍不能閒下來,一閒下來就會生鏽,就像不能打仗時才去建設隊伍一樣。不能因為現在合同少了,大家就座在那裡等合同,而要用創造性的思維方式來加快發展。軍隊的方式是要通過平時的訓練養成打仗的時候服從命令的習慣和紀律。如何在市場低潮期間培育出一支強勁的隊伍來,這是市場系統一個很大的命題。要強化績效考核管理制度,實行末位淘汰,裁掉後進員工,激活整個隊伍。我們貫徹末位淘汰制,只裁掉落後的人,裁掉那些不努力工作的員工或不勝任工作的員工。」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華為執行末位淘汰的用人制度,其目的在於提高人均效益,打造一支善於衝鋒陷陣、無往不勝的「鐵軍」。
當然,在每個團隊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人處在落後的位置,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儘量避免成為這樣的人。現在的就業形勢是許多人在激烈角逐同一個職位,而不是許多職位空出來等人去坐。因此說,當你成為最短的那一塊木板的時候,你的職位很可能就要被人取代了。
只有每個人都在壓力下努力完善和改進自己,團隊才能不斷向前發展。可以說,末位淘汰是團隊進步的鐵規則。
下面就是一個通過自己的努力避免被淘汰的例子。
王小姐所學的是廣告學。畢業的時候她來到了上海。
來到上海不久,王小姐得知一家公司要在電視臺做一系列的廣告宣傳,需要廣告人才。經過她初步了解,得知這家公司與她的一項基本吻合。公司主管是一個工作能力很強的人,他對自己的公司有著遠大的抱負,相信假以時日,這家公司將會前途無量。
於是,王小姐向公司投了簡歷。經過三個月的試用,她順利地和公司籤訂了工作合同。王小姐之所以被公司看中是因為她的工作熱情和所學的專業知識,當然還有她的開朗性格,很適合在公司所處的環境裡工作。在公司工作了不到一年,她就已經開始協助主管管理部門事務。
但好景不長,不久就傳出一些風聲,公司準備裁撤一些部門,王小姐負責的廣告部由於可以請專門的廣告公司負責一切事務,所以也在裁撤之列。王小姐聽到風聲後並不灰心,反而更積極地處理公司工作,並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熟悉公司的運作,不久她就成為公司裡的多面手,無論哪個環節缺了人手,她都能夠頂上去。她的上司是看在眼裡,喜在心頭。結果,當裁員名單下來時,王小姐不僅沒有被裁掉,反而被提升為經理助理。
通過王小姐的例子,我們可以認識到,要想不被人淘汰,工作就不能掉以輕心,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決不能拖團隊的後腿,成為團隊的「拖油瓶」。
職場就如自然界的優勝劣汰一樣殘酷,任何一個老闆都不會允許自己的公司有「拖油瓶」存在。然而,正如末位淘汰制的理念一樣,一個團隊總會有在最後的那個人。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避免成為那個最後的人。只有這樣才能不拖團隊的後腿,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並不斷發展。
我想跟你分享喜樂,陪你成長,也希望你能見證我的成長。
專注於職場研究,用故事述說職場人生(請關注,每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