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川普、拜登的美國大選很熱鬧,吸引了全世界目光。這兩年,中美關係成了全世界的焦點。
但是,每年12月,有一個事件卻和另一個國家有密切關係,那就是日本。
這個節日就是每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自九一八事件開始,直至抗日戰爭勝利,日本對於中華民族造成的傷痛是世人皆知。
然而,對於日本民族為何熱衷侵略他國,日本人行為習慣的原因分析,此前卻是一直缺少權威解說。
直到二戰快結束前夕,眼看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節節勝利,下一步準備進軍日本本土。然而,戰爭打到這個地步,美國人對於接下來面對日本採取怎樣的策略,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方式?
美國到底能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呢?一旦美軍踏上日本國土,是否會遭受到日本人的強烈抵抗嗎?對於日本的天皇制度,有必要再繼續保持嗎?等等一些列問題,此前由於很少喝日本人打交道,所以了解日本民族、日本人的文化習慣成了美軍的首要問題。
因此,作為人類文化研究專家,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國軍方的邀請,從文化的角度開始完成對日本的研究。歸根到底,這項文化研究是帶有一定軍事參考意義的。後來這項研究就是被西方國家認為研究日本學的鼻祖,《菊與刀》。
《菊與刀》,短短十幾萬字,但是對日本文化的分析卻是很有見地,時至今日,書中的許多觀點依然令人深思。
《菊與刀》,書名看其實似乎僅僅是菊花、刀的結合。如果了解日本文化的話,「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呢,則是代表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作者用這兩樣東西作為書名,主要是為了體現日本人內心中相差很大的文化特質。
菊花,代表高貴的品格,和日本人有時表現出的謙遜有禮相對應;刀,則意味著在武士刀背後的精神加持下,日本人野蠻的弒殺因子。
在經過系列研究後,本尼迪克特對於日本人文化基因得出了一個綜合結論,那就是日本狹窄的島國、貧瘠的土地,激烈的競爭環境和套在日本人身上的,由重重義務組成的枷鎖導致日本人不得不隨時隨地做好揮舞刀劍,以便為自己打出一片 生存之地。到了空閒時間,日本人又熱衷各種浪漫的幻想,例如花道、茶道等等,雖然表面是在追求美好的失誤,但是心底依然是為了逃避現實,藉此慰藉日本人脆弱的心靈。
如果說「菊」代表了日本人的理想,是積極陽光的一面,那麼「刀」就是日本人的現實狀態,充滿了陰暗、殘忍的一面。
所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為了追求理想,日本人為此時常揮舞手中的刀,離開本土,入侵其他國家民族。
《菊與刀》成書於1946年,時至今日已經過去70多年,但是書中的觀點,對於日本文化、日本民族的性格至今來看,有些仍未過時,畢竟人性是一個長期形成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的。
身為中國人,對於日本這個國家,從情感上是談不上什麼好印象的。
歷史教材中有印象的通常也是漢倭奴王印、日本遣唐使,這些描述背後,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日本深受中原文化薰陶,乃至今日,日本東京有些建築依然能看到唐朝建築的影子。
然而,到了清朝時期,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似乎就開始變了性子,屢屢試圖入侵中國。特別是甲午海戰後,日本人仗著武力威脅,霸佔了臺灣省,直至二戰結束後,臺灣才結束日本的殖民統治,2020年是臺灣光復75周年紀念。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在中國周邊國家裡,朝鮮、越南等國家同樣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但是卻從未嘗試企圖霸佔中國。然而,日本卻不一樣,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學生,後來卻反過來要霸佔中國。
求學時,畢恭畢敬,翻臉時,心狠手辣。
所以,對於日本文化、日本人的行為習慣,現在的中國人依然有必要系統了解,。雖說如今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主題,但是居安思危,卻是十分必要的。
百年前,李鴻章就曾說,就曾對慈禧說:「日本人狼子野心,我們不得不防。」可惜慈禧太后當時並沒有當回事,以至於日本大臣尹騰博文感嘆道:「幸虧慈禧沒聽進去,不然日本沒辦法超過中國。」
現在,站在新的世界歌劇中,新的地緣環境中,雖然我們已經強盛起來,但是對於日本人的認知,仍然要不斷學習梳理。
很幸運,70多年前本尼迪克特大作《菊與刀》,讓世人對於日本文化有了新的認知。
面對即將到來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方面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時刻了解我們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居。
畢竟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對於日本文化,李侃將進行系列解讀,也希望網友一起討論交流!
-END-
李侃讀《菊與刀》第1期,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