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人性之惡:從日本的社會文明說起

2020-12-16 首席人物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這個古老話題,一直被人們爭論不休,至今沒有答案。

但在爭論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一種共識,那就是,只有依靠規則與制度才能遏制人性中的陰暗。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日本社會的文明程度,有口皆碑,令人讚嘆,被稱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典範。

日本的社會文明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先從幾個生活中的小事說起。

1

去日本旅遊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街道非常乾淨整潔,幾乎看不到亂扔垃圾的現象。而日本對於垃圾的處理,可圈可點。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卻備受汙染之苦。為解決垃圾問題,日本提出各種對策。其中,最核心、最基礎的措施,便是垃圾分類。

日本還立法對違反者進行懲罰。在日本隨地扔垃圾的最高懲罰是「廢棄物非法投放罪」,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將會被處以5年以下徒刑,並面臨高額罰款。

同時,日本的好習慣已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如果不按規定處理垃圾,會在社區公告牌上被點名批評,受到周圍人的歧視,甚至是排擠。

2

垃圾圍城,是很多大城市最為頭痛的問題,而日本採取的是焚燒垃圾,在日本,其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的政策都圍繞垃圾焚燒設計。

當然,垃圾焚燒,最棘手的問題是,垃圾焚燒廠的選址問題。

日本的地方政府通常會邀請市民、專家就選址問題提出方案,最後達成共識,這就是,日本的一些垃圾焚燒廠要先建在政府旁邊。

每個地方前四個垃圾焚燒廠建在政府大樓附近,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果處理廢氣不到位,官員們要帶頭呼吸毒氣,誰還敢推諉卸責、懶政怠政?

3

崇尚文明,利他主義,在日本這個國家,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日本,絕大多數的學校是沒有專職保潔員的,基本上都是小學生們自己打掃學校衛生。

這樣做一方面體現了學生對學校培養他們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學習如何成為社會有用的一員。

在日本的一些熱門旅遊景點,都會專門安放自拍專用設備給遊客們使用;日本的口香糖有一疊紙,專門用來吐口香糖用;乘坐火車,把錢包放在外面,也不擔心被偷……

下雨天,日本的公共場所,都會有這樣的傘架,一不會弄溼室內地面,二不用擔心雨傘沒地方放,為日本人的用心點讚!

因此,如何通過良性的制度設計去創造美好的生活,日本為我們樹立了榜樣,當然,生活中還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我們接著來看。

3

我們知道,英國工業化進程中,由於社會的劇變,產生了大量的罪犯,如何處置這些罪犯,成了英國政府面臨的難題。

有段時間,英國政府考慮僱傭私人船隻將犯人運送到海外殖民地,並按照裝船的人數付費,多運多賺錢。很快弊端出現了:罪犯的死亡率非常高。

後來,那些官員們絞盡腦汁想盡辦法降低罪犯運輸過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員上船監督,限制裝船數量等等,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最終,他們找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改變付款方式:由根據上船的人數付費改為根據下船的人數付費。船主只有將犯人活著送達澳洲,才能賺到運送費用。

新政策一出爐,罪犯死亡率就有了根本好轉,為提高生存率,船主還為罪犯配備了醫生。

是人性變了嗎?其實,沒有,只是通過巧妙的制度設計,讓人性的善得以發揮。

4

再說幾個工作和生活中的常見現象。

關於產品質量問題。

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就意味著,每一千個跳傘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產品不合格而喪命。

軍方要求廠家產品合格率必須達到100%才行。廠家推諉說他們竭盡全力了,99.9%已是極限,除非出現奇蹟。

軍方就改變了檢查制度,每次交貨前從降落傘中隨機挑出幾個,讓廠家負責人親自跳傘檢測。從此,奇蹟出現,降落傘的合格率達到了百分之百。

關於加薪的問題。

歐洲某國,議會有權通過給議員加薪的法律。

但有規定,必須在下一屆議會任期方可實行。

關於分蛋糕的問題。

這是牽扯到我們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大問題,然而,現實中,誰有分蛋糕的權利,都可能給自己多分一些,給別人少分一些。

新規出現:一個人有權分蛋糕,另一個人有權先挑選。

問題解決了。

關於信任的問題。

有一對夫妻遇到了死神。

死神說:"你們兩人只能活一個,你們猜拳吧,輸的就得死。"

最後,丈夫輸了……妻子抱著死去的丈夫說:"說好一起出石頭的,為什麼我出了剪刀,你卻出了布。"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人心。

關於責任心的問題。

有個老木匠即將退休,老闆要他再建一座房子再走。

老木匠雖答應,但心已不在工作上,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當房子建好,老闆說這就是他退休的禮物。

老木匠既羞愧又後悔。

關於分工問題。

據說盜墓一般要兩個人,但見利忘義、謀財害命的現象時有發生。

於是演變為盜墓團夥以父子居多,但也發生了兒子把親爹扔下墓裡的情況。

最後形成行規:兒子下去取貨,老子上面拉繩子,就再沒出現過把人落在墓坑的事。

如果這算是制度建設的鼻祖,那麼不妨以賊為師。

有人說,人性最經不起考驗。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人性也會不斷變化。因此,我們沒必要去過多討論人性善惡,制定規則和制度,才是正途。

當然,制度也有好壞之分,好的制度,讓壞人不作惡,讓好人不吃虧。壞的制度,讓好人變壞,壞人更壞。

而身邊這麼多好的制度設計和成功例子,我們拿來用就好了。

相關焦點

  • 好的公司是通過制度制約人性之惡 而不是以惡制惡
    一家好的公司是通過制度制約人性之惡,而不是以惡制惡,陷入你死我活的死循環。尤其是一家公司內部大量存在這樣的行為的話,就是公司治理失範的信號,它更大的價值是提示公司提升治理能力,而不是推給國家,一罰了之。同時,這些行為對社會的影響是十分有限的,本質上是一個公司內部的問題,如果國家的手伸得太長,就剝奪了公司的自治權,也剝奪了行為人改正的機會和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機。
  • 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從韓國「N號房事件」中窺探人性
    03荀子: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yín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其偽也。荀子提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的。人自降生時起,就好利、疾惡、好色。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後果。
  • 《三體.地球往事》:葉文潔為何背叛人類文明,卻始終死不悔改?
    三體《三體.地球往事》中貫穿全文的主線是:物理學家葉文潔,在特殊的時代,飽受「人性之惡」的摧殘,對人類社會失望至極,又在機緣巧合之下接觸了外星文明,讓她不惜代價背叛地球,選擇幫助三體文明降臨地球但是,葉文潔對「人性之惡」的懲罰是她所以為的「人性之善」嗎?葉文潔又為何會堅定地背叛人類,投身於三體文明的陣營呢?1、人性的惡,總是在方方面面展現著,你永遠無法預估到哪一次才是道德底線雖然首先出場的人物是汪淼,但葉文潔才是貫穿全文的靈魂人物。
  • 菲利普·津巴多:從人性之惡到英雄主義
    津巴多在遍布貧民窟、暴力叢生的紐約布朗克斯區長大,深知貧窮對一個人的影響之深。他說, 「貧窮是一種系統的惡,紐約的貧民窟對青少年成長極為不利,因為那裡誘使他們作惡的環境因素太多了,毒品、賣淫、幫派、暴力、有組織犯罪、詐騙……」 小時候的他就開始思考各種問題。
  • 人性可怕嗎,或善或惡,如何看透人性的虛偽和扭曲
    人性這個話題一般情況下在公眾場合下很難展開討論,即或少數人打開話題大多情況下也很難討論下去,極端情況也有可能搞得不歡而散,無法達成共鳴的話題,好像大眾社會也在刻意的避諱這個話題。從古人來講,孟子的看法是人性本善;而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卻是人性本惡的看法。西方的有些文化顯示人性本惡說。那到底哪一種說法比較站得住腳呢?我生活在這個世界,需要持守各種各樣的規則,小到什麼時候可以過馬路。可以說在各種的生活狀態下無處不存在規則甚至是法律對我們的行為規範的制約。
  • 美國締造者之麥迪遜:制定憲法前,必須承認人性之惡
    人生來有沒有罪,這從來都是一個哲學問題,古代孟柯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卻說,「人性本惡」,美國的締造者麥迪遜從來就不認為人類是天使,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他說:「制定憲法前,必須承認人性之惡」,意思就是說,在憲法沒制定之前,人性是惡的。
  •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來說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自從讀過這句話以後,人性本善四個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是通過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人性,卻讓我開始疑惑,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2019年最後一個月,當神州子民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時。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開始暴發。勢頭之猛令很多人回不過神來。僅僅一個月,感染人數破萬,每天新增死亡病例都破了百。形勢嚴峻,各大醫學領域的專家都奔赴武漢齊心抗疫。
  • 《荒野獵人》:茹毛飲血的原始荒野,是人性的善惡與文明的覺醒
    故事以格拉斯為焦點人物,講述了他在荒原裡的悲慘遭遇,探討了人性的善與惡、個體生命的精神棲居、人類與自然的對立與融合、文明與野蠻的互質關係等主題。(二)人性之惡與善人性,從來都難以籠統的描述。這個故事的主旨就是揭示在極端環境下的人性的善惡。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套路,每個團隊裡必定有一個是壞人,這個壞人必定是自私自利的,而且是鞭策、磨礪主角的重要二號人物。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荀子敲黑板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功心法
    說「人性本善」的認為FF之流不惜與社會主流意識對抗,在於後天環境對神經系統的影響,最終形成畸變的人格、甚至出現被害狂想症狀。而堅持「人性本惡」的則認為這是每個人生下來就有的一種本能,為了求生或獲得更大利益,而不惜犧牲他人利益的一種「天性」。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這部劇由一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切入,將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為加害者辯護的律師等聯繫在一起,將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社會體制、家庭教育等諸多社會議題拋上臺前,並試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從Netflix與韓國合作的《王國》到HBO與臺灣公視合作的《我們與惡的距離》,美國影視平臺打造的亞洲本土劇集一部比一部成功,在內地的熱度和口碑都不容小覷。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二、囚犯的救贖綠裡裡面的監獄長,目睹了許多的刑事案件後。
  • 知曉人性的惡才能更好地抑惡揚善
    文/唐耀坤人性的惡是生來有之,並不是哪個社會的產物,它不帶任何社會屬性。只是在清正廉潔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就被公平正義所抑制,它難以禍害出來,而在汙水橫流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即便泛濫成災。以前有些學者把人性的惡(自私利己)歸納為因私有制社會的出現而造成的。認為人類最早的原始社會,人們在公有制情況下,人性是善的,後因私有制在社會上出現,便將人性扭曲朝惡轉變。
  • 鼓勵告密出賣會催發人性惡之花
    人性的惡之花得到一定的條件或得到培植,一定會很快綻放。人類的尊嚴和公平的價值,在一個鼓勵惡之花綻放的規定、條例乃至制度面前,往往不堪一擊。一個社會如果舉報、告密盛行,那很可怕!丈夫舉報妻子,兒子舉報媽媽,在他們眼裡,沒有親人,不講人性,只有「階級敵人」。今天情況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依然存在某種危險。現在還有學生舉報老師的。好多地方專門有些人監視、舉報某些文章或言論,導致某些文章或言論被刪除,雖未造成如「文革」那樣的惡果,但這種風氣是不好的。
  •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永遠不要在利益面前,挑戰人性。《與惡》中蔣靜雯飾演的女主宋喬安,是品味新聞臺的總監,同時也是李曉明案件中的受害者家屬之一。在小孩的成長過程中,原生家庭的教育問題牽扯出來的青少年性格塑造、人格成長、思想建設等多方面的問題,應該如何引導使小孩與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正常接軌?應該如何處理成長過程中對心智不成熟的心靈的磕絆和打擊所引發的矛盾?這些,難道僅憑家庭這一個單薄的社會群體的力量就能解決嗎?
  • 走進《飢餓站臺》,看人性之善惡
    人性的善與惡,在殘酷的等級社會裡,何為社會?何又為等級呢?早在春秋戰國以前,周王朝就建立了一套等級分明的社會秩序,並以禮制來維繫這一體系的運作。在那個時代,教育資源只對貴族們,這一類的特權階級所開放,平民是沒有受教育的資格和權利的,而我們現在熟知的《禮》、《詩》、《書》、《樂》也是他們那個階層所專享的。
  • 《楢山節考》:生存和貧窮的壓力下,藏著人性的善和惡
    而作為他學生的今村昌平卻不認可,他認為底層人物艱難的生活狀態才能真實反映戰敗後日本的狀態,他的電影多數是灰暗低沉的,他關注社會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電影中,沒有溫情和刻意,只有對人性最赤裸裸的刻畫,人性或灰暗,或貪婪,或暴力,電影中美與醜,善與惡 ,質樸與野蠻,慈悲和殘忍,用這種矛盾的對比剖析人性的複雜,讓人思考和反省。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後來和雪梨大學隊辯論,題目是「愛滋病是醫學問題,不是社會問題」。復旦又是反方,再次取勝。這取勝比和劍橋隊的比賽比輕鬆多了。原因很簡單,這次復旦的反方其辯論的立足點,實際就是原來劍橋的正方立場。        這充分顯示出,復旦團隊具有不管處在正方還是反方都能獲勝的能力。
  •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從先天、後天、理想來說,從儒、釋、道來談
    所以你可能會對人性就失望了,覺得人性好像是惡的。但是現實的狀況就是,這社會有好人,有壞人。所以,當你想要談人性的問題的時候,你好像很難建立一個所有的人的人性都是善的,還是所有的人的人性都是惡的,這樣的一個立場。
  • 真正的高手,都是深知「人性」
    比如說,人性的普遍弱點有驕傲和懶惰,但高手往往為人謙虛,做事勤奮,等等。讀白巖松的《白說》的時候,我發現他總結了2條人性的規律,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當我們明白了這2條人性的規律後,會變得越來越寬容、大度。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第一:教育不是讓人性「變好」,而是約束人性中的負面欲望、揚善棄惡。
  • 到底什麼是文明?人類社會文明究竟應該走向何處?(上)
    到底什麼是文明?人類社會文明究竟應該走向何處?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人類通向文明的康莊大道,利用資本市場和商業利益強大的驅動力把社會變為野蠻的屠宰場,疲於奔命的人們在利益的盤剝下成為待宰的牛羊。現在向我們提出一個尖銳的實質性問題:這種現狀的存在與形成;到底是資本問題,還是社會問題?究竟誰來背這個鍋,至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