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平︱國際日本研究的轉譯與對譯

2020-12-09 澎湃新聞

近年來,歐美學界的日本研究作品頻頻中譯出版,「西方日本研究」的中文譯介成為中國圖書出版界的一個持續熱點。這其中,除了綜合性的大型社科譯叢之外,不少出版社還推出了以日本為主題的系列譯叢或文庫,嘉惠士林、功莫大焉。單行本的譯著更是不勝枚舉。隨著數量的增加,「西方日本研究」的中譯質量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問題,不少硬譯、誤譯、劣譯、錯譯引起了普通讀者和專業學界的指摘。

轉譯的挑戰

關於日文與英文等其他語言之間的跨語際傳播,歐美學界一度頗有爭議。在國際日本研究的學術圈內,日本研究的「(不)可譯性」至今眾說紛紜、並無定論。事實上,對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後日益興盛的新一代日本研究而言,這還是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後現代主義等理論爭鳴的重要話題之一。

在事關「可譯性」的爭論中,翻譯的準確性始終是一個焦點。八十年代初,在六卷本《劍橋日本史》的編輯出版過程中,約翰·霍爾等知名日本研究學者曾在華盛頓大學召開過一個專題研討會,商議日本中世史的日英對譯問題,並擬定了篇幅頗長的名詞互譯對照表。與會的日本和歐美學者都注意到,由於同一概念在不同語言背景下適用性各異,往往難以形成一一對應的表述,即便是似乎習以為常的「天皇」、「封建」等概念也是如此。因此,霍爾等人建議,在日本歷史的日英互譯中,當日文術語的英譯暫時無法取得共識時,不妨保留日文原有形態不作翻譯。在現實也可以看到,就像中文的Guanxi(關係)、Hukou(戶口)等一樣,英文學術文獻中Keiretsu(系列制)、Zaibatsu(財閥)、Kaizen(改善)等專業日文詞彙不斷增加、漸具規模。但實際操作時的一個難題在於,這一使用原文音譯的做法在學術類的著作中或許尚且可行,但在以一般讀者為對象的普及性讀物中,則往往難以付諸實踐,仍不得不加以解釋性的翻譯。

國際日本研究的這一翻譯挑戰在轉譯為中文時又進一步放大。拋開更為宏觀的認識論、本體論等問題暫且不談,僅從文本翻譯本身而言,若將日本研究由英文等第三方語言轉譯成中文,一些額外的技術性挑戰也接踵而至。

在國際日本研究的中譯實踐中,受到質疑最多的往往不是語法、修辭,亦非所謂的「英式中文」,而恰恰是最基本的名詞翻譯。這並不是說前者不重要,只是後者更為醒目,大多不經精校便一望可知。這些誤譯既包括特殊概念和術語,也包括一般性名詞。就概念和術語而言,在日文和英文的對譯中,這一問題頗為突出。對概念的註疏轉述已屬不易,而由釋義後的英文回溯至日文概念本身則難上加難。但正如後文所示,這一難題在中文的迻譯時反而有可能部分緩解。由於漢字的共性,大量原有的日文概念和術語得以直接轉化為中文表述,前提是英文著作中標註了日文發音或原文。

在中譯中,更大的問題或許在於一般性名詞的翻譯。對於大量日文固有表述,如機構、職位、人名等,頗有一些中文譯著未能精確回譯。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日本的「外務省」不能按照其英文表述譯成大部分國家的「外交部」,「大藏省」或「財務省」也非「財政部」,儘管後者從語義的角度而言並無錯誤。此外,部分專有名詞,其日文與英文的原有表述並不完全對應。例如,中文和日文所稱的「亞洲經濟研究所」,不能按其英文直譯為「發展中經濟體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Economies),其上級機構也應是「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而非「日本對外貿易組織」(Japan External Trade Organization)。同樣,「日本國際交流基金」(Japan Foundation)亦非「日本基金會」。

日文人名的翻譯不免老生常談,但仍是事故多發的重災區。由於日文發音特點,同一個羅馬音有可能對應數個日文漢字組合。遺憾的是,相當一部分國際日本研究的譯校者和責任編輯似乎對此並無了解。因此,這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意識問題和常識問題。由此造成兩大類的誤譯。一是將日文人名的羅馬拼音按一般歐美人名的慣例作音譯處理,且未能將姓和名的位置復原成日本人名的正常順序。於是,著名的在美日僑學者奈地田哲夫就變成了「特索·納吉塔」,文化人類學家別府春海也屢屢被譯成「貝夫·哈魯米」。二是張冠李戴,對於羅馬拼音隨意選取對應這一發音的日文漢字,而不核實日文漢字的原名。例如在國內一部日本經濟學著作的中譯中,封底特意突出兩位日本學者和商界人士作為推薦者,無奈其中的「黑田誠」實為「黑田真」,「成澤越」又為「鳴澤宏英」之誤。

這一類問題在「西方日本研究」的中譯中並不鮮見,在非日本研究專著、但談及日本的其他中譯作品中更加俯拾皆是。在西方漢學著作回譯成中文時,亦有類似的問題。若原著標有日文羅馬音或文後附有索引,翻譯時尚可按圖索驥,不然則需完全依靠譯者自身的學術積累和專業判斷,多個譯者共同參與的譯著又增加了譯名統一的工作量。

相較之下,在由日文翻譯成中文的著作中,這一類問題並不常見。一來,譯者即便不專門從事日本問題研究,對其專有表述或約定俗成的用法或許也略有耳聞;二來,大量日文漢字經文字格式處理後可直接轉化為中文,無需斟酌譯文。

上述問題是第三方語言譯介的特殊之處,在今天的網絡世界,減少乃至杜絕這類錯誤並不困難,只要充分利用國際主流搜尋引擎和在線百科,往往就能找到答案。但恰恰由於簡便易行,更使其誤譯難以讓人一笑置之。

轉譯的便利

轉譯帶來的並非都是挑戰和難題。部分西方日本研究的原著,本就以歐美的一般讀者為對象,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引經據典中,早已充分考慮了目標讀者的需求。這些書籍轉譯成中文的難度相對較低,也往往更符合普通中國讀者的知識水平和閱讀需求。換言之,在對日本特殊文化的解釋、分析和評述上,中國讀者作為間接的受益者,也享受了原作者力圖帶給目標讀者的便利。這一點,或許與那些以本國讀者為主要對象的日文原著較為不同。日本文化人類學者桑山敬己舉過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根據日本國內矢內原忠雄譯本的人名索引及注釋,新渡戶稻造的英文名著《武士道》一書中共出現了157人,其中日本人僅20人,約佔13%;中國人4人,分別為孔子、孟子、老子、王陽明;而「西洋人」卻高達133人。這使得日文人名的回譯翻譯難度大大降低。此外,一部分日本研究名著的作者事實上也不諳日文,如《菊與刀》的魯思·本尼迪克特、《日本文明》的艾森斯塔特、《日本鏡中行》的艾倫·麥克法蘭等。這也無形中降低了日文文獻和特有表述所帶來的翻譯難度。

英文等第三方語言的日本研究譯成中文,有時亦有原著語言所不能及的特殊效果。例如美國學者阿列克斯·科爾的《犬與鬼》(Dogs and Demons)一書,其標題實出自《韓非子》,意指「犬馬難,鬼魅易」。將其由英文回譯成中文,顯然使中國讀者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和語義所指。

中日文之間的某種共通性也有助於降低「反向工程」的難度。1980年,國際日本研究學界的重鎮《日本研究雜誌》曾出過一個特集,聚焦日本研究的翻譯問題。在特集中,查莫斯·詹森發表了一篇關於日本政治術語的著名論文,列舉了大量術語的內外含義差異及其導致的翻譯困難,共分為十八大類。耐人尋味的是,由於漢字的共通,他舉出的大量例子,例如「調整」「人脈」「育成」,在日英對譯中似乎稍具難度,但在中日對譯則往往無需大動幹戈就能變通處理。又如《菊與刀》、《武士道》等西文著作中涉及的「忠」「孝」「恩」「義理」「人情」等概念和表述,在同為東方文化的中國和日本等國顯然更具共感,也更易找到對應的中譯表述。對於「幽玄」「物哀」「寂」「侘」等日本傳統美學的概念,漢字的移用也比英文的解釋性翻譯便利得多,儘管對於同一詞彙,也往往存在著「物哀」與「幽情」等不同的中譯。又如土居健郎闡發的「甘え」的概念,儘管在中文和英文初譯時均無對應的表述,但「嬌寵」的中譯似乎比英文的「依賴」(dependence)更妥帖周到一些。

對譯的參照

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而言,翻譯在「對外語的馴服和同化」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重要。中國和日本是這一「知識全球化」中頗具代表性的國家。兩國一衣帶水,藉由翻譯,彼此對對方產生的語言影響由來已久。特別是近代以來,日文詞彙對於中文的影響更為突出。沈國威、陳力衛等學者對此已有系統而厚重的研究。黃興濤、金觀濤、劉青峰、鄒振環、方維規等學者也多有精深的探討。

在日本研究的日文中譯時,往往出現兩種翻譯的偏差。一方面,有可能過於強調中文與日文的「同文同種」,對於同一字面表述背後的語義差異不作深究。在由日文翻譯成中文的譯著中,有時不明就裡直接搬用日文,因此使語彙、句式呈現頗為明顯的「日式風格」,甚至頻頻出現當代的「協和語」而不自察。相比詞彙的借用,對於語法的不良影響更值得引起重視。近來,所謂的「日式翻譯腔」甚至成為網絡上參與者甚眾的一個話題,看似戲謔,實則是頗有意義的討論。在歐美原著翻譯成日文或日文原著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不乏食洋不化、佶屈聱牙的問題。但由於第三方語言的間接轉化,國際日本研究的中譯成果中,這一類的問題反倒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不少日文表述,無論是「作為方法(事件)的XX」等句式,還是「超克」等特定的詞彙,對於一般中國讀者而言,初見似懂非懂、稍覺異樣,久之則習以為常、漸成通語。隨著「陌生化效果」和「違和感」的褪去,逐漸成為學術譯著中的慣常譯法,乃至內化成為中文的日常用語。「違和感」一詞本身便是頗具代表性的一例,儘管確能從中文典籍中找到「違和」的表述,但不可否認當代意義上的「違和感」用詞源於日文,盛行於網絡,初期不乏戲仿的成分,追求某種異域的新奇感,但卻漸漸被廣為接受。當然,這並不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特有現象。在當代中文和日文文學的創作和對譯中,不乏類似的例子。村上春樹的「小確幸」、楊逸的「窮得只能喝西北風」均是如此。

相當一部分的國際日本研究除了中譯之外,也被翻譯成日文,或先有日文原著後有英譯等外譯。因此,在第三方語言的中譯過程中,如果能夠充分借鑑和參考日文原著或日譯本,對提高譯本質量往往不無小補。曾任法政大學國際日本學研究所所長的星野勉舉過一個例子:丸山真男的理論中不乏「原型」「古層」「執拗低音」等音樂術語。試想如果沒有日文原著,直接從其英文譯本翻譯成中文,那basso ostinato恐怕並不會採用日文原文的表述,而極有可能採用「固定低音」等更為平實但韻味稍逝的譯法。

從實踐來看,原著與日文譯著互參,有助於降低中譯的偏差和遺誤。例如,作為《菊與刀》最早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中譯之一,呂萬和、熊達雲、王智新三位譯者的商務印書館版就同時參照了英文原著與日譯本。《擁抱戰敗》《東京百年史:從江戶到昭和 1867-1989》等近年來的佳譯亦如此。部分譯著參考日譯本補闕糾謬,甚至對部分關鍵內容做適當的調整。例如《虛幻的樂園》《衝繩之怒:美日同盟下的抗爭》等,均參照了日譯的標題設計,使中文標題更為妥帖。這種對譯顯示出譯者的專業素養和敬業態度,也對其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開放之後,對中國的日本研究機構和人員進行過至少四次全國範圍的調查。歷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中國的日本研究學者出身日文專業,或以日文為基本工作外語。這一情況正在出現微妙的變化,新一代的中國日本研究學者在英文等第二外語上的能力普遍有所提高,部分學者甚至在歐美以及港臺等地獲得日本研究或東亞研究的博士、碩士學位。另一方面,國際日本研究的中譯自然也不是日本研究者的禁臠。少數專業譯者正在嶄露頭角,顯示出日益熟練的翻譯技巧,甚至形成個人風格和品牌。這些譯者的標杆作用有望拉動國際日本研究中譯的整體水平,使更多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高質量作品出現在中國讀者的案頭。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2017年6月大學英語六級翻譯技巧之詞類轉譯技巧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在英語六級翻譯過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詞對譯,有些句子則由於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
  • 論文精讀|國蕊:近代翻譯文學中日本轉譯作品底本考論——以陳景韓的轉譯活動為例
    《巴黎之秘密》,日譯底本:『巴黎の秘密』(原抱一庵訳,富山房,1905);原作:Éugene Sue,Les Mysteres de Paris4.《虛無黨奇話》,日譯底本:『虛無黨奇談』(松居松葉訳,警醒社,1904)5.《虛無黨》,日譯底本:『魯國奇聞虛無黨』(『文芸倶楽部』9巻16號,1903)6.
  • 徐濤讀《異國事物的轉譯》︱跑馬、跑狗、回力球賽的文化轉譯
    上海「三跑」:陌生又熟悉的故事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運動」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足球、籃球、桌球、羽毛球……更不用說四年一度的奧運會(Olympic Games)和國際足聯世界盃(FIFA World Cup),往往激發出舉國民眾如痴如醉的參與熱情。現代世界中的人們對於運動太過習以為常,以至於忽略了它們走入我們日常生活的歷史並不久遠,且與殖民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紅色經典外譯
    紅色經典外譯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是新生的現代民族國家在冷戰國際大背景下,主動輸出本土文學、彰顯民族國家身份的努力。它不僅是民族國家自我確認的方式,也是對彼時冷戰國際局勢的積極響應,在這一意義上,這一時期紅色經典外譯及其蘊含的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 漢詩在日本的「譯」與「不譯」
    左 鵬 四川大學文學碩士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 主要從事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因以日語為第一外語,對古代東亞國家的文化交流抱有興趣,近年來喜關注東亞漢籍的研究動態。業餘愛好書法、篆刻,偏好趙、董一路文人墨跡。
  • 譯不完的《金瓶梅》
    匈文版《金瓶梅》由馬特拉伊·託馬什主譯,詩詞翻譯則出自女詩人普勒·尤迪特之手。若將匈文書名直譯回中文,聽起來很通俗:《富人家中的美女們》或《豪門豔婦》。此譯本自1964年首發後,再版7次,印量逾10萬,超過了匈文版的《紅樓夢》。
  • 編輯試用翻譯機:同聲轉譯精準,從此無「生肉」
    在IT行業越久,就越羨慕那些外語好的同事,不單是因為他們總是第一時間把外網的信息扒過來搶個頭條,更關鍵的是他們還有大把優先出國參加各類國際大型展會的機會。下面我們來說說最為核心的聽、譯能力以及翻譯準確性如何。   1.聽譯能力體驗  有過「訊飛聽見」的使用體驗作為基礎,我自然對訊飛翻譯機3.0的語音轉寫能力抱有著很高的期望值。我的普通話還算比較標準(二甲水平),那麼應該對翻譯機的語音轉寫能力構不成威脅。  實測普通話的轉譯結果很完美。
  • 跑馬、跑狗、回力球:異國事物在近代上海的引進與「轉譯」
    她找到的這個案例過去一直是歷史學研究的空白——租界時期的休閒活動。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歷史系教授羅伯特·畢可思(Robert Bickers)認為,關於上海租界的商業、外交、衝突、宗教、醫療、暴力、性的研究已經很多,但有組織的休閒活動卻很少被注意到。之前國內對跑馬的研究,也大都僅僅把跑馬視為一個大賭窟來對待。
  • 分享兩段日文,歡迎試譯
    作者是一名日本僧人,在看到人們去寺廟參拜的人的樣子後有感而發,以小見大。日本去寺廟正殿參拜是要拖鞋的,鞋子統一擺放在門口。本文精髓在於理解「揃える」和「揃う」這一對他動詞、自動詞和這兩個字本身的多重含義。試譯:如能把鞋子擺放整齊,心則不會凌亂。心不凌亂,鞋子自能整齊。如能事先在脫鞋之時稍加整理,等穿的時候,心也會平靜安然。如果有人擾亂破壞,自己默默地把它整理妥當就好。
  • 宋丹:日藏林語堂《紅樓夢》英譯原稿發現始末
    本文來源:原作為正文《日藏林語堂英譯原稿考論》附錄的形式發在《紅樓夢學刊》2016年第2輯,第105-116頁 轉自:翻譯學研究 作者簡介:宋丹,南開大學博士,湖南大學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日語系助理教授
  • 王才英、侯國金:《盤龍》外譯走紅海外及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學外譯的啟示
    有評論說中國網絡文學與美國好萊塢電影、日本動漫、以及韓國電視劇一起並稱「世界四大文化奇觀」②。我國網絡小說一時間紅遍海外,據喬陽說,其首要原因大抵是「民間翻譯組織的推動,小說題材新穎,小說內容的國際化,平臺運營的推動」[2]165-166。
  • 優秀音質+高效轉譯 搜狗AI錄音筆E1評測(全文)_搜狗 E1_數碼影音...
    搜狗 AI 錄音筆 E1 是搜狗公司 2020發布的一款全新升級的能可攜式智能轉寫、轉譯的硬體設備。相比於以往產品,E1 自帶一塊1.54英寸顯示屏,因此無需搭配 APP ,在屏幕內即可實時觀看錄入、轉寫信息。同時,E1搭載了8 麥陣列算法+AI 降噪實現高清錄入,從硬體與算法的雙重角度確保原聲再現。
  • 日本機器人公司開發智能口罩,可將語音轉譯日語中文等8種語言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8月4日報導,日本一機器人公司開發出一款智能口罩,可以將日語、中文等8種語言的音頻相互轉譯。今年的新冠疫情使得很多產業都蒙受了不小的損失,然而日本一家機器人公司卻從口罩中發現了新商機。
  • 電子書下載|《荒原》《母乳》《希望》《異國事物的轉譯》
    ▼《荒原》作者::[英] T·S·艾略特出版:2020-08評分:8.8薦語 | 本書依據費伯出版社(Faber & Faber)2004年出版的《託·斯·艾略特詩歌戲劇全集》中的詩歌部分譯出▼《異國事物的轉譯》作者: 張寧出版:2020-08評分:暫無薦語 | 魔都除了有百貨公司,還有跑馬、跑狗和回力球賽。你在看跑馬,看跑馬的人在看你。
  • 英譯漢經常丟分?考研英語專家總結的秒殺大招來啦!建議收藏
    從語言技能方面來看,英譯漢考查的要點主要集中在詞彙和句法兩個層面,具體包括:一、根據上下文推測詞的詞義,從一詞多義中確定恰當的詞義並用漢語予以準確表達;二、理解英語特殊的表達方式和語序,並能準確地翻譯成符合漢語習慣的句子;三、理解句子的句法結構
  • 1945以來日本的伊斯蘭暨中東研究
    該研究隨著國際和日本國內形勢的發展而有所變化, 總的趨勢是不斷加強。筆者重點介紹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日本的伊斯蘭教與中東研究發展情況, 內容包括這一研究的發展簡史、主要的科研機構、團體、學術刊物、項目以及圖書館等。
  • 李白的英文譯名太奇葩,竟是從日語轉譯過來的!
    本文作者:納蘭春蠶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崛起,「漢語熱」也開始迅速升溫,各種中文書籍也成了「歪果仁」追逐熱捧的香餑餑。前不久就有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被翻譯為「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的英譯本暢銷海外的案例。
  • 外國語學院承辦2020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國際研討會
    外國語學院承辦2020日語教育與日本學研究國際研討會,線上會議達37場 來源:外國語學院   時間:2020-12-04  瀏覽:
  •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2016年3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係的未來——中日有識者的戰略對話」研究項目,力圖通過中日學者共同考察中日關係的歷史,就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原因及背景,以及戰後中日關係的發展狀況達成一定共識,然後在雙方關於歷史認識的共識基礎上梳理兩國面臨的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