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紅色經典外譯

2020-12-14 騰訊網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對外翻譯活動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此後對外翻譯一直斷續進行著,但主要是由個人或團體發起的小規模翻譯行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對外翻譯得到國家和政府的支持,在規模和數量上遠遠超越以往的水平。其中,集中體現國家意志的紅色經典外譯尤為引人注目。

從狹義上說,紅色經典特指「三紅一創,青山保林」,即《紅巖》《紅日》《紅旗譜》《創業史》《青春之歌》《山鄉巨變》《保衛延安》《林海雪原》。從廣義上看,紅色經典指產生於解放區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一大批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土地革命和農村合作社等歷史巨變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以激昂的英雄主義基調,書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民族獨立解放的歷史進程,展現中國人民實踐革命理想的精神歷程。紅色經典外譯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是新生的現代民族國家在冷戰國際大背景下,主動輸出本土文學、彰顯民族國家身份的努力。它不僅是民族國家自我確認的方式,也是對彼時冷戰國際局勢的積極響應,在這一意義上,這一時期紅色經典外譯及其蘊含的價值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紅色經典外譯的國家意志體現

紅色經典外譯作品主要由1952年正式成立的外文出版社(前身是與新中國同時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出版及在其旗下的英文雜誌《中國文學》(法文版1964年創刊)上發表,並由中國國際書店負責對外發行。以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譯單行本為例,這些紅色經典首先是農村題材作品,如反映土改運動的長篇小說有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反映解放區農民鬥爭和生活的有趙樹理的作品集《李有才板話與其他故事》和《李家莊的變遷》,以及解放區時期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等執筆的歌劇《白毛女》等;反映農村合作社運動的包括歐陽山的《高幹大》和《前程似錦》、趙樹理的《三裡灣》、柳青的《創業史》,周立波的《山鄉巨變》,以及短篇小說秦兆陽的《農村散記》、王汶石的短篇故事集《風雪之夜》、馬烽的《三年早知道》以及康濯的故事集《太陽初升的時候》;等等 。

其次是革命戰爭題材作品,如反映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長篇小說包括高雲覽的《小城春秋》、梁斌的《紅旗譜》、楊沫的《青春之歌》,短篇小說有王願堅的《黨費》和《七根火柴》,陳其通的話劇《萬水千山》等;反映抗日戰爭的有徐光耀的《平原烈火》、袁靜和孔厥的《新兒女英雄傳》、知俠的《鐵道遊擊隊》,以及胡可的話劇《在戰鬥裡成長》等;反映解放戰爭的包括柳青的《銅牆鐵壁》、劉白羽的《火光在前》、 陳登科的《活人塘》、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等長中篇小說,以及劉白羽的《無敵三勇士》、峻青的《黎明的河邊》、茹志鵑的《百合花》等短篇小說。

紅色經典外譯的目標語呈多元化態勢,除英語以外,還包括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和印尼語等語種。但目標語的多元化並沒有削弱英語在對外翻譯中的重要地位。相反,這一時期包括紅色經典作品在內的文學對外翻譯仍以英語為主,並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文化宣傳作用。

首先,由於中西意識形態尖銳對立,英美等西方世界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較之前急劇減少。體現在文學翻譯上,便是較少翻譯中國文學,只是偶爾翻譯出版少量與中國社會政治現實較為疏遠的中國古典和現代文學作品,如劉鶚的《老殘遊記》,以及老舍的《四世同堂》和《貓城記》等。而對於解放區時期以及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學,尤其是代表著彼時文學最高成就的紅色經典作品,西方英語世界基本沒有主動翻譯。同時,針對新生的共和國,美國構築了文化外交網絡,以遏制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因此,由國家組織人力物力對紅色經典加以譯介,是時代必然的選擇。

其次,把紅色經典作品翻譯成英語這一國際語言,勢必能擴大中國文學的影響力。事實上,許多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書籍和刊物,往往成為其他語種尤其是小語種國家轉譯的藍本,其影響力不可低估。如1956年印度本土譯者努爾·納比·阿巴西將外文出版社《新兒女英雄傳》英譯本轉譯成印地語。1958年印度尼西亞著名作家普拉姆迪亞·阿南達·杜爾將《白毛女》英譯本翻譯成印尼文版。類似情況還有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荷蘭等國的一些翻譯家把《中國文學》上發表的作品轉譯出來,在其本國刊物上發表,或編輯成冊出版。

此外,主要由國際書店負責的外譯作品發行工作,同樣也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即針對以亞非拉第三世界為主的愛好和平、願意了解新中國的各國人民,積極出訪和派出常駐代表,開拓書刊發行渠道與網絡,以貿易發行為主、非貿易發行為輔的方式,大力推廣和傳播包括紅色經典在內的外譯書刊。這一切體現了作為譯介主體的新生國家對彼時國際政治形勢具有較清醒的認識,也彰顯了其尋求發展的努力。

紅色經典的本地化譯介

與上述輸出型國家翻譯實踐同時進行的,是中國政府協助那些與中國友好的國家進行紅色經典的本地化譯介。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東歐民主主義國家和部分亞非拉國家,主動通過本地化譯介方式輸入中國紅色經典。中國政府在這其中同樣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即通過友好機構,籤訂文化合作協議等方式,向對方推薦翻譯書目。而紅色經典以其特有的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吸引著這些國家主動譯介,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主義世界文學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暴風驟雨》《白毛女》這三部作品,在1952年獲得1951年度蘇聯「史達林文學獎」,廣泛流傳於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其中《暴風驟雨》在1951年首先由蘇聯莫斯科外國文學出版社翻譯出版,之後迅速在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德國、阿爾巴尼亞、蒙古國、朝鮮以及越南翻譯出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時開啟了國家翻譯實踐的重要新篇章。紅色經典外譯充分彰顯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國家意志,以外文出版社和國際書店為主體的機構,努力突破西方對新中國的封鎖,向國際社會尤其是向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闡述新中國的由來,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中華兒女的奮鬥精神。其歷史意義與價值非比尋常,對當下建構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與參考價值。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國家翻譯實踐史書寫研究」(18BYY01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國家翻譯實踐中的外來譯者
    那些從域外而來、擁有母語優勢、與本土譯者通力合作,甚至從事獨立翻譯的譯者,是國家翻譯實踐中的特殊群體。 中國共產黨成立不久,即有了對外交往的需求。20世紀30年代,把毛澤東的部分著作翻譯為俄、英、德、法等外文的任務主要依靠共產國際的力量。到了延安時期,對外宣傳和外事工作也大都需要外來譯者的幫助。
  • 王才英、侯國金:《盤龍》外譯走紅海外及對中國傳統經典文學外譯的啟示
    本文擬以第一部完整外譯並受外國讀者熱捧的《盤龍》為例,探討其受「追更」(指迫不及待地跟蹤閱讀一個一個的新章節)的因由,著重探索其翻譯目的、譯者、內容、譯法、出版傳播等,以期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塑造國家形象。同時,這也是網絡文學外譯熱的一種反思,旨在為中國傳統文學外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些許借鑑。
  • 「紅色翻譯」百年回眸
    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翻譯始終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近代中國,五四時期發軔的「紅色翻譯」推動了中國歷史前進的車輪,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使中國邁向了現代化的偉大徵程。銘記歷史,才能把握現在;不忘初心,方可開創未來。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百年來的「紅色翻譯」進行鉤沉,以傳承「紅色翻譯」基因,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歷久彌新:中國史詩外譯傳播的多維思考
    中國史詩外譯是史詩文化躋身國際史詩話語體系的一種文化傳播行為,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障國家文化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重視史詩外譯人才  首先,譯者是史詩外譯活動的重要主體,也是對外傳播的重要參與者。
  • 天津外國語大學翻譯團隊完成 中央文獻外譯任務
    看著已經面世的英譯本,該校高級翻譯學院院長、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副主任李晶教授說:「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我們只有以最專業的態度,圓滿完成黨和國家交給的翻譯任務。」&nbsp&nbsp&nbsp&nbsp10月2日接到這一翻譯任務後,李晶立即趕赴學校,組織起由青年骨幹教師、基地博士生構成的團隊。
  • 高級翻譯學院「一生一譯」第四期
    「譯品匯」呈現天外高翻多語種翻譯碩士生在學期間參與出版的重要譯作、在導師帶領下完成的重要翻譯項目等標誌性成果;「譯言堂」以「千字文」形式,分享天外高翻師生的翻譯感悟和「譯」路歷程。 「一生一譯」將生動記錄高翻學子精彩的翻譯人生,集中展示天外高翻人才培養效果,為我校「文明互鑑,文明互譯」學術交流季活動貢獻「高翻智慧」和「高翻力量」。
  • 網易見外牽手人人譯視界 AI助力智能協同翻譯
    北京2018年5月29日電 /美通社/ -- 5月28日,人人譯視界(人人影視原核心團隊)在北京舉行以「AI翻譯如何與傳統翻譯並存共贏」為主題的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國內首款AI智能翻譯協作平臺「人人譯視界」,並宣布與網易人工智慧旗下網易見外、臺灣百聿集團達成戰略合作。
  • 高級翻譯學院「一生一譯」第二期
    開欄語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翻譯人才,高級翻譯學院特推出 「一生一譯」品牌計劃。 該品牌分為「譯品匯」和「譯言堂」兩個欄目。
  • 浙江俄語翻譯排名_譯邦達翻譯
    浙江俄語翻譯排名,譯邦達翻譯,我們於2015年獲得國標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註冊號:06515Q21098ROM),能夠為廣大客戶提供專業的中外互譯、外外互譯、商務談判口譯、交替傳譯及同聲傳譯等多種符合國際標準的翻譯解決方案。
  • 「翻譯是件沒有止境的事」,譯出《紅與黑》《茶花女》等法國經典的...
    在多年的翻譯生涯中,鄭克魯累計完成文學翻譯著作1700萬字,著作和編著2000萬字,學術論文和其他各類文字幾百萬字,商務印書館近年出版《鄭克魯文集》38卷,涵蓋了他一生的主要譯筆名著,包括《基督山恩仇記》《茶花女》《悲慘世界》《巴黎聖母院》《紅與黑》《笑面人》等法國經典文學的半壁江山。
  • 人手一部,譯唄翻譯機器人成國足標配
    賽後,記者發現,國足隊員在與菲律賓球員進行技術交流時,並未配備專業翻譯人員,而是藉助其手中的一款紅色口袋翻譯機器人——譯唄進行交流,雙方對話毫無障礙。據了解,譯唄翻譯機器人是科大訊飛繼「被總理稱讚」的曉譯翻譯機之後推出的又一款全新力作。
  • 雷人翻譯終於有人管了,國家給出公共場所英譯標準...
    請在一米線外等候。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 開水間 open water rooms 小心地滑 carefully slide ……如果強迫症的你已經忍受不了這些隨處可見的囧譯、亂譯,那這篇文章一定是你的福音。
  • 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
    系統、科學的翻譯事業在我國出現不過百年,但對社會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林則徐組織翻譯《四洲志》讓中國人第一次開眼看世界;嚴復的《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激勵了萬千國人奮發圖強;辜鴻銘更是將「四書」外譯,首次讓西方系統了解中華文明
  • 提高中譯外水平乃當務之急
    從事口、筆譯翻譯工作五十餘年,主要譯作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論語》等,修改、審定重要著作和文件逾百萬字。)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視我們,對我們驚醒經濟和文化封鎖,所以及時地將中國的聲音傳達到全世界成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外交文件一般由外交部負責翻譯,而政治和理論書籍的翻譯何出版,則由國際新聞局的編撰處(外文出版社的前身)負責。
  • 創譯是翻譯的未來嗎?
    新詞不斷發展並變得司空見慣,這一次,創譯正成為廣告和營銷世界中用於翻譯的標準術語。這是一個翻譯和創造性寫作相結合的過程,也就是創造性翻譯。翻譯的未來創意的一個例子是,一家公司希望將其關鍵口號翻譯成義大利語。它僱傭了一名義大利翻譯員來翻譯這個口號,這個口號最終和原來的英語口號一樣朗朗上口。這正是創造社的宗旨。然而,創譯有一些不同之處,因為任何譯者都做不好。
  • 用AI重新定義翻譯,人人譯視界發布視頻翻譯黑科技
    5月28日,由人人譯視界聯合主辦的「AI翻譯與傳統翻譯共存並贏」主題發布會在北京東方花園酒店成功舉辦,本次發布會上人人譯視界、百聿集團和網易AI事業部強強聯手,三方就如何為語言服務行業帶來第一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探討。
  • 我校高級翻譯學院推出「一生一譯」品牌計劃
    該品牌分為「譯品匯」和「譯言堂」兩個欄目。「譯品匯」呈現天外高翻多語種翻譯碩士生在學期間參與出版的重要譯作、在導師帶領下完成的重要翻譯項目等標誌性成果;「譯言堂」以「千字文」形式,分享天外高翻師生的翻譯感悟和「譯」路歷程。
  • 「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出版界對「林譯小說」有過多次精選結集「林譯小說」與商務印書館有著特別的緣分。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
  • 從翻譯影片到國內外IP版權運營,在線翻譯平臺「人人譯視界」要探索...
    36氪獲悉,5月28日科技公司「譯滿天下」研發的在線翻譯平臺人人譯視界正式公布,該產品結合AI技術,為各語種翻譯從業人員、愛好者和翻譯公司提供智能翻譯服務。 譯視界基於海量語料庫和AI技術,支持視頻聽譯、文檔速譯,快速匹配語料,自動生成影片字幕。總之,藉助譯視界,不會視頻後期製作的小白用戶,也能在英語、法語、日語等外語影片中插入字母,輕鬆看懂外語影片。
  • 人人譯視界:針對影視劇字幕組推出「視頻翻譯黑科技」,提高80%翻譯...
    近日,一款被稱為」視頻翻譯黑科技」的翻譯協作神器人人譯視界進入公眾視野。其背後的創始團隊在翻譯行業有著十四年的從業經驗,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協作流程體系。而這款主打「高效協作」的翻譯平臺正是以此為基礎,集AI聽譯、分工協作、進度管理等功能於一身,結合AI技術幫助譯者利用「AI翻譯+人工校對」的方式快速完成翻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