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西延榆關於《太平洋戰爭》的的第一篇連載文章,希望各位看官能夠喜歡。
1939年9月1日,山本五十六出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就日本海軍軍人而言,聯合艦隊司令不僅是職位,還代表著最高榮譽。
山本五十六是長岡人,他神採飛揚地問他的同鄉好友:「你以前曾想過,在長岡這塊土地上,也能出一個海軍聯合艦隊的司令長官嗎?」意思就是,你看我牛逼吧!
然而僅隔一年,這種躊躇滿志就變成了憂鬱糾結,他對秘書說:「你將至少三次看到東京被夷為平地,我們在劫難逃。」因為當時日本朝野間盛行的一個主張:與德國結盟,如果日本跟德國結盟,那就必然跟美國成為勢不兩立的冤家對頭。山本認為「憑日本的國力,根本不能以美國為敵。在海軍建設上,更不能與之進行軍備競賽。」
日德結盟之前,山本五十六曾冒著各種危險竭力反對結盟,並與先後兩任海軍大臣米內光政、井上成美結成了反對與德結盟的同盟。反對與德國結盟的山本,時刻面臨被刺殺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米內光政在離任海軍大臣,就任首相之前,專門安排山本去了聯合艦隊,讓他在海軍艦艇上辦公來躲避刺殺。
1940年,隨著德軍先後攻下荷蘭、比利時、法國等一長溜歐洲國家,日本陸軍便極力想促成日本政府與德意結盟,在這場世界大戰中分的一杯大羹。
9月27日,德、意、日三國政府的代表在柏林正式籤署了三國同盟條約。隨著日德結盟,日美關係不斷惡化,在反對對美開戰的同時,山本也不得不履行其作為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職責:如何在未來的戰爭中擊敗強大的美國海軍。
山本五十六首先想到的便是珍珠港。早在20年前,1921年,英國《每日電訊報》海軍記者赫克特·拜沃特在美國出版了《太平洋海上霸權》一書。4年之後,該書的核心內容被改編為小說,更名「偉大的太平洋戰爭」。書中描寫一支日本艦隊偷襲了駐紮在珍珠港的美國亞洲艦隊,同時襲擊了關島和菲律賓群島,書中甚至詳細敘述了日軍在呂宋島林加延灣、拉蒙灣實施登陸的具體情況。
1925年9月,紐約時報書刊評論雜誌社在首頁以「假如太平洋發生戰爭」為標題,專門評論了這本書,此時的山本正好在日本駐美使館任海軍副武官。對於每天僅睡三四個小時,閱讀數10種報刊,孜孜不倦地鑽研海軍戰略戰術,英語水平頗高的山本來說,沒看到這些評論好像不太可能。在出任聯合艦隊司令官之後,山本還把該書以及評論,列為艦隊每一位海軍軍官的必讀科目。
以上不過是紙上談兵。1932年2月,美國海軍在太平洋進行了一次以日本為假想敵的軍事演習,演習總指揮是哈裡·亞納爾海軍上將。他率領一支多達200艘艦艇的龐大特混艦隊,以「薩拉託加」號和「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為核心,在4艘驅逐艦的護航下,從美國西海岸出發,長途奔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軍基地珍珠港,藉以檢驗基地的防禦能力。
在距離夏威夷還有二十四小時航程時,天空恰好烏雲低垂,亞納爾艦隊神不知鬼不覺地逼近珍珠港。1932年2月7日,亞納爾艦隊152架艦載機一架接一架地從顛簸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在空中編隊後鋪天蓋地直撲珍珠港。
面對大規模突如其來的「空襲」,毫無準備的珍珠港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瞬間陷入癱瘓。其間,空襲的飛機沒有遭遇任何抵抗。在最後的訓練總結中,亞納爾這樣寫道:「進攻者不費吹灰之力,很快就完全掌握了制空權。」
比美國人還要重視這次演習的是日本人。得知美軍將要舉行「襲擊珍珠港」的演習之後,日本海軍派出了以油輪為幌子的「襟裳」號特務艦,以「去美國西海岸購買石油」為虛名,行實地偵察之實。這艘特務艦上有兩個不同尋常的人物:深町讓少佐,軍令部電子通信諜報專家,在艦上的公開職務是通信長;小川貫璽少佐,軍令部中赫赫有名的「美國通」,9年後日本偷襲珍珠港圖上演習的「美軍」總指揮官。
日本還指示潛伏在瓦胡島上的間諜傾巢出動,全力搜集美軍此次演習的情報。日本收集到的情報,竟然成了後來山本制訂偷襲珍珠港計劃的重要依據。
日軍偷襲珍珠港大獲全勝之後,當年一些駕機參加過演習的美國飛行員在讀到詳細報導時驚呼:「這一步一步,完全跟我們9年前的演習是一模一樣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