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方為大用。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
這句話對大多數人都適用,人前的成功,人後總有你看不到的付出,流下的汗水,經歷的挫折。也就是說,只有付出大量努力,才能練出令社會認可的真功夫。但是如果沒掌握正確的方法,即使「臺下」付出了努力,也不一定能呈現「臺上」一分鐘。
很多人都想登上舞臺,變得光芒四射,收穫無數鮮花與掌聲。但他們往往對「臺下十年功」望而生畏,要麼是吃不了苦,要麼覺得付出的代價太大,不值得。
01
從某種意義上說,奮鬥就是投入成本,成功就是能收回成本並獲得盈利。但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並不能盈利。
有一句老話叫「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士兵們每天操練,但可能直到退伍時都不一定能上過一次戰場。
軍隊的日常開支是個天文數字,如果按追求盈利的角度看,養兵是最不划算的事情。特別是在和平年代,部分人認為既然沒有戰爭,就沒必要繼續養著規模龐大的軍隊。從表面上看,士兵們有九百九十九天是在空耗軍糧,但沒有平時高質量的訓練,為了能確保「用兵一時」,這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我們為某事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同樣道理。99%的汗水並不能直接變現為可以用數字衡量的業績,但那是必要的「無用之用」。少了這一過程或經歷,你反而無法成功。
02
惠施曾經嘲諷莊子說:「你的學說沒有任何實際用處。」
莊子反駁道:「只有懂得『無用』的價值,才能與之討論『有用』的價值。大地是寬廣而遼闊的,但我們的腳踩到的地方僅僅是大地的一小塊。假如說腳沒踩到的地方就沒有用處,那把這些『無用』的土地全部挖掉,一直挖到黃泉深處,這樣的大地對人還能有用處嗎?」
惠施說:「大地被挖成這樣了,當然沒有用處。」
莊子說:「既然這樣,『無用之用』的價值也就很清楚了。」
這個比喻非常形象。雖然地那麼大,但我們每次能踩到的土地就那麼一點點。起到實際作用的固然只有那一丁點「立足之地」,但如果沒有旁邊那些看起來「無用」的土地,你就只能原地踏步,根本沒法前進。
當你離開原地時,「立足之地」也隨之改變,原先有用的土地也變得「無用」,「無用」的土地反而開始有用。這便是「無用之用」的價值。
所以,縱然惠施能言善辯,也無法否認莊子的觀點。在奮鬥的路上,我們的絕大部分付出,都像「腳外之地」那樣是「無用」的。
又如針對無用的大樗,莊子告知惠子曰:正因為大樹無實用價值,才能「不夭斤斧」,才能成其如此之大;因其無實用價值,人們才可以不以實用和功利的態度對待它,才可以無為地彷徨乎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惠子總是以功利的態度來對待和看待一切,莊子謂其「猶有蓬之心」。「蓬之心」亦即心中長草 而不靈便,而世俗之氣太重。因為惠子世俗氣 味太重,他只能看到「有用之用」,而無法感受到「無用之用」,
莊子一直提醒人們,你可以有很遠大的目標,可以有很美麗的夢想,但你要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這世上,沒有什麼是比做好自己更重要的。
03
古代蒙古人訓練大力士,就是用積累這個辦法,他們從小讓參加大力士訓練的孩子每天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小牛犢上山吃草,小牛犢剛開始不過十多斤重,孩子們可以輕鬆勝任。這樣,隨著牛犢的一天天長大,孩子們的力氣也就越來越大了,最後,當牛犢長成幾百斤的大牛時,孩子們也就練出了能舉千斤鼎的神力了。
萊昂納多·達·文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畫家,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師、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工程師和發明家。他在幾乎每個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後代的學者稱他是「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學者」,是一位「曠世奇才」。
達·文西,從小愛好繪畫。父 親送他到當時義大利的名城佛羅倫斯,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從此,達·文西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但若把所有畫過的成品與習作都算進去的話,那麼他一生中畫的大多數畫,都不能被稱為有價值的藝術品。
然而,天才的畫家,也不是生來就會畫畫的。他們同樣需要專業指導與反覆訓練,畫出不計其數的失敗作品與習作,做很多不能直接變現為功名利祿的準備工作,才能成長為舉世公認的繪畫大師。
他是我們能想到的所有的「家」……達文西是世界上最全能的人,他精通:數學,雕塑,解剖學,植物學,建築學,發明,工程學,天文學,科學,寫作,音樂等等。他是如何有時間完成這一切的?這又成了達文西身上一個謎。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列昂納多達文西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裡對達文西的讚美之詞。
現在我們很多人習慣了做對自己「有用」的事,或者看慣了一個事物原本的用途,存在「短視」、「功利」的心理。達文西現象不令我們深思嗎?
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中曾寫道:
「在人的一生,有些細微無用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時過境遷之後,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可見,無用,方可大用。不用總覺得學這個無用,做這個無用,說不準哪天,偏偏是曾經你覺得無用的東西,改變了你的命運。
04
創業有很高的風險。因聰明人並不奢望一步登天、一本萬利。恰恰相反,他們往往是抱著前幾年賠本的覺悟,一步一步堅持到不虧本,再堅持到開始盈利,然後才走向成功的。
也就是說,在開始盈利回本之前,他們的努力隨時都有可能打水漂,99%的「無用之用」瞬間都可能化為100%的顆粒無收。
但是,他
們一方面以頑強的韌勁咬牙挺過入不敷出的困難期,另一方面沿著清晰可行的規劃紮實前進。通過不懈努力,最終將99%的
「無用之用」轉換成了輝煌成功,讓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取得了豐厚的回報,成為世人矚目的新焦點。
而那些輕視「無用之用」,只片面追求「有用之用」的人,常常勞而無功。他們並沒意識到,那1%的「有用之用」是通過99%的「無用之用」澆灌出來的。不肯「浪費」時間、精力去做這99%,你就得不到那寶貴的1%。
所以從量變到質變,積累才是創業者的王道!
人的核心競爭力,超過一半都來自於那些不緊急的事情:讀書、思考、交友、健身、養愛好、育審美。正是這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東西,往往才是我們人生的珍寶。
當我們功利性且短視地拒絕很多「無用」時,其實正放棄了很多隱藏在其中的「大用」——即在一切已知之外,始終給自己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而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都來自這種時刻。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其實——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05
上周末去逛書店,見一小女孩,緊緊抱著一本書不肯放手。
可是小女孩媽媽的態度堅決而強硬:「不知道好好學習,就知道買這些沒用的書!學校發的那麼多書你怎麼不好好看?」
小女孩還想「狡辯」,說老師以前推薦過這本課外書,班上xx同學就買了這本書。
媽媽的回答很乾脆:「老師給你發的課本都看完了?xx同學考第一名的時候你怎麼沒考第一名?」
小女孩一下子委屈的說不出話來,不過最後他們離開的時候還是買了幾本書,不過都是很「有用」的輔導書。
讓人感慨,太多的人直奔「有用」而去,那活法不夠好。去學習那些無用的知識,去擁有一顆豐富的心靈,去觸碰、感知、體味、享受生命中那些繽紛有趣的色彩,做一個靈魂豐滿的孩子,讓孩子的人生旅途邁步穩健、行路長遠。
有位快遞小哥每天早晨堅持去跑步,同事對他說:「有跑步的時間,還不如去多接兩單外賣。」小哥回答:「我覺得跑步能給我帶來一天的活力和積極向上的狀態,比多接兩單賺那10元8元有意義多了。」
陳道明感慨:「整個世界都得了'有用強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為標尺,有用學之,無用棄之……但這世界上許多美妙都是由無用之物帶來的,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風或許無用,卻給人沁人心脾之感;刺繡和手工或許無用,卻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詩詞歌賦或許無用,但它可以說中你的心聲,撫慰你的哀傷……」真正的成長,一定是痛與樂並存,「痛並快樂著」。
世間美好的東西,不管是美酒、好茶、咖啡,還是愛情,都是苦澀與香醇的複合體。
最後記住一位大師給我們勸誡吧,當你在力爭上遊時,別忘了三件事:
第一,不要忽略那99%的「無用之用」,那將是你獲得成功的前提。
第二,不要因為怕自己的努力收不回成本而放棄奮鬥,這將讓你一輩子一事無成。
第三,應該通過認真的規劃來避免99%的「無用之用」脫離大目標,淪為真正的無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