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姥姥家在向陽街,有時會去所城裡逛逛。後來姥姥搬家就很少去了,偶爾幾次周末想去逛逛,吃一下美食,火鍋。芝麻糊……」
這是一位網友在網上發表的對煙臺所城裡改造的看法,言語間多是對童真歲月的回味,對記憶中的那個所城裡的不舍!
是的,城市中總有一些建築銘刻著歲月的更迭,在經年的風蝕雨侵中保留下城市的時光記憶!
那裡曾經有最接地氣的人間煙火,最熱鬧的叫賣熙攘,最古樸的青磚灰瓦,最溫情的鄰裡親情。
為了不忘卻那些生活中最質樸的東西,人們便賦予建築更多的情感色彩,尤其是那些代表著一座城市根脈的建築,所城裡就是這樣的老城建築。
所城裡之於煙臺,就像故宮之於北京,秦始皇兵馬俑之於西安,那是城市文化的根脈所在。
它承載著煙臺的根和魂,漫長歲月中,見證著煙臺櫛風沐雨,從一個小漁寮發展成為如今的國際化濱海城市。
現在,他真的「老了」,是那種時光衝刷下的「老」!
拆遷,誰能捨得這片老城承載的煙臺歷史脈絡和時代記憶。不拆,破舊灰敗的面貌又難溶於城市的發展步伐裡!
走過時光的所城裡現在要走進新的時代。於是,2017年起,所城裡開啟徵遷,對所城裡進行保護性修繕。
所城裡,緣何「不拆」
在搜尋所城裡相關改造資料時,無意瀏覽到一個有關所城裡改造的VLOG。作者是一位大連的朋友,視頻中,對煙臺改造所城裡的保護性修繕倍加欣賞,並批判了大連一開始打算對東關街拆遷改造的粗暴做法。
這位大連的作者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反應,是因為所城裡和東關街對於煙臺和大連的城市意義如出一轍,承載了城市太多的珍貴回憶。
六百年所城裡,深巷角落、飛簷拱梁,藏匿著數十代人的砥礪足跡。
所城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為海防設奇山所,人員不斷湧入;明嘉靖年間,城區不斷擴大;康熙年間,奇山所廢除,改稱「奇山社」,軍變民地,官兵解甲,從事漁農工商,所城由軍防變為單純的居民區。
歷經朝代更迭,戰事紛擾,奇山所城牆自然毀壞,傾圯殆盡,但所城裡作為煙臺城市之根卻被保留下來,陪伴煙臺走過十個甲子的春秋。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靜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遠離喧譁,不念天地之悠悠,也會生發懷古憶舊之情。
日復一日,城市瘋狂長高,空間越發逼仄,所城依然靜靜依偎在市中心,青磚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閒地掩映在高樓大廈中,雖已破舊但磚雕影壁依然守望著歷史。
守望歷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在煙臺,守護所城裡的一房一巷,一磚一瓦,就是守望歷史。
如果所城裡真的在推土機和挖掘機的無情傾軋下倒塌,就是將煙臺的歷史文化之根拔出。失去了城市的根,城市的發展又將歸於何處?
除去對文化和歷史的「舍不下」,所城裡也是老煙臺人和很多外來的城市建設者心中的「忘不了」。
2017年,所城裡開啟徵遷時,太多老煙臺人不舍的搬離了這裡。
對於他們來說,搬離這裡的那一刻,巷口的住宅不再是簡單的一座房子,他們的祖輩們在此拼搏,自己在這裡成長,是溶於自己骨血中的東西。
由於搬遷已經過去兩年,能探聽到的舊人已經不多,只是輾轉打聽到,一位林大叔就躲遷至附近。
「一些所城裡的老人不願搬離的太遠,在周邊的小區躲遷安置,以後可以時不時回來看看。」林大叔語帶哽咽地說。
「我還是懷念以前的平房。那時候,幾個鄰裡聚在一起打撲克、侃大山,坐在門前曬太陽,餓了出門走幾步就有不少吃的,那時候的日子比現在呆在樓裡舒坦多了」,說這話時林大叔眯著眼,似乎回味著幾年前跟老夥計的互動。
雖然對過去的生活不舍,但林大叔也明確表示,街巷的確破舊,政府願意將這一片區域進行保護性修繕,他們是很支持的。
「對於我們來說,不拆,就是最大的欣慰!」林大叔這句話是很多所城裡老居民真實心照的反饋,因為這裡留存了他們太多的生活痕跡。
與林大叔這位煙臺所城裡原住民不同,秦大姐是外地前來務工的人,沿街賣煎餅。
「我在所城裡住了八九年,幾年前這裡除了原住民,就是我們這些外來的打工人,後來改造,我們只能搬離所城裡,以後再也回不去了」。
煎餅蒸騰的煙火氣彌散在眼前,好像幾年前的所城裡一點點浮現——沿街叫賣的小攤、插科打諢的調侃、放學歸來早的孩童,都是屬於所城裡的情感溫度。
所城裡的保護性修繕,不僅傳承了歷史的厚度,更保留了世俗的溫度。
不拆,是所城裡最正確的選擇!
所城人,身安他處
驅車駛過所城裡,四周皆被圍擋圍起,掛出「施工危險,閒人莫進」的警示,一切工作都在有條不紊的推進。但其實,它也經歷過涅槃前的陣痛。
開啟修繕前的所城裡,街巷一派破敗荒涼,房屋大多年久失修,部分地方甚至成為藏汙納垢之所,一座城市根脈漸漸失去往日光彩。
因此,煙臺計劃所城裡規劃改造,可由於投資巨大及種種原因,改造計劃一直未付諸實施,直至2017年徵遷工作才正式開始。
搬遷啟動後,芝罘區北部濱海開發建設指揮部按照前期安排部署,聯合所城搬遷分部啟動了躲遷費發放工作,分批、陸續向所城區片的搬遷居民發放第二年的臨時安置補助費(躲遷費)。
根據《朝陽(一期)、所城歷史文化街區住宅房屋協議搬遷補償方案》,被搬遷人過渡安置(躲遷)期間,按規定付給被搬遷人臨時安置費,由被搬遷人自行躲遷。
躲遷費需要根據被搬遷居民房屋建築面積來計算。2018年度,小於45平米的,一年的躲遷費一律發放10800元;大於45平米的,一年躲遷費為房屋建築面積×20×12計算。2019—2020年度的躲遷費翻番,按照每月40元/平米發放。
據悉,躲遷戶面積最大的為83平方米,這意味著躲遷的居民每年可領取到不菲的臨時安置補助費(躲遷費)。
在外躲遷,自然不是長久之計。
但由於所城裡的歷史特殊性,所城裡的原住民只能異地安置,不能回遷至所城裡原址。因此,所城裡的安置房建設情況就備受矚目。
所城裡安置房分兩地塊建設,包括南山公園東側地塊和勝利路隧道南口以南、勝利南路以東的峰山水庫地塊,均處於不錯的地段。
其中,南山公園東側安置地塊共建設19棟安置房,設計1600套房,目前該地塊安置房已完工。峰山水庫地塊起步區建設12棟安置房,2019年5月項目部正式進場,疫情復工後更是馬力全開,立志讓回遷居民在年底準時拿到鑰匙。
所城裡的居民安置工作無疑是成功的,證明我們的回遷安置是可以有條不紊按照計劃推進下去的,給一些長時間停滯的項目帶來一次良性的示範。
所城裡,未來可期
如今,所城裡的居民安置工作將成為「過去完成時」,但所城裡歷史人文街道的修繕進度卻仍是「現在進行時」,走進去,到處都在施工,無處落腳。
所城裡改造預計到2021年春節前,朝陽街主街、所城裡十字大街將首批開街運營,2021年全面啟動修繕工程,2022年開始新建工程施工,2023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屆時,這座經歷了數百年風雨歷練的老城將迸發新時代的人文生機,在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重」項目之一——芝罘仙境項目的整體規劃加持下,與崆峒島、煙臺山、芝罘灣、朝陽街共同構建具有標誌意義和鮮明特色的山東文旅新高地、煙臺旅遊新地標。
不過,所城裡吸引人的遠遠不止建築本身的歷史積澱,更有建築所蘊含的精神歸旨和人文情懷。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樣熱鬧的場景,這樣鮮活的人和事,所城裡能否再現,所有港城居民都充滿期待。
所城裡就這樣,一步又一步,走過了六百年時光的淬鍊,走進了新時代的蝶變錘鍊。或許,港城居民所期待的宏圖願景,不日將抵!